江西安置上海知青的人口与经济援助问题研究
作者: 易海涛
【摘 要】1968—1972年,江西大约安置了11.6万名上海知青。这些上海知青大体按照开发山区的原则安置,但其中也有一部分被安置在沿江沿河的平原地带;既有向人口稀疏地区重点倾斜的情况,也有全面铺开的态势,总体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事实上,在江西的上海知青人口并非一成不变,受返城滞留不归、升学、招工、婚姻等因素的影响,其数量一直在变化当中。围绕上海知青的安置、巩固、返城等问题,江西与上海进行了诸多互动,其中尤以上海对江西的经济援助最为突出。这些经济援助紧紧围绕上海知青的人口总数、分布等展开,既对江西安置上海知青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加强了沪赣两地的联系。
【关键词】江西;上海;知青;人口;经济援助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2-0058-14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江西便与黑龙江一样,成为当时青年垦荒运动的一面旗帜。1955年,上海动员了98名青年赴江西垦荒,在江西省德安县建起了共青垦殖场,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共青城市。在既有关于江西知青史的研究成果中,有的研究对整个历程有所讨论,也有研究专门讨论了江西知青下乡安置工作,还有研究关注了上海知青在江西的相关活动,等等。总体来看,有关江西知青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江西早在1955年便开始安置上海青年垦荒,但究竟有多少上海知青在江西安置,目前似仍不甚清楚。例如,有研究认为,1955—1956年,上海有3万余名青年赴江西垦荒。也有文章指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18万“上海知识青年告别繁华的都市,告别亲爱的父母,来到赣鄱大地,成为那个特定年代里红土地上的新群体”。还有文章援引地方志中的记载,指出江西在1968—1978年共安置上海知青118805人(其中插队106856人、农场11949人)。但据国务院知青办编印的资料显示,1962—1979年,江西省安置上海知青11.8万人,其中插队10.6万人,1979年末在乡人数为0.42万人。上述数据表明,江西安置上海知青的人口总数目前并不是特别清楚,而且,其数量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为此,本文主要依据2019年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史料选编》(以下简称《上海知青在江西》),对江西安置上海知青的人口总数、分布、变化及江西与上海围绕上海知青所展开的经济援助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知青史的研究。
一、人口的总数及分布
据前文,1955—1956年参加垦荒的上海青年人数已经比较清楚,但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西安置上海知青的人口总数争议较大。实际上,总数本身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与统计时间早晚等有直接关系。此外,安置在江西的上海知青主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安置的、分布情况如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人口总数再厘定
江西安置上海知青人口总数存在差异与统计时间早晚有直接关系。譬如,在地方志的相关文献中,199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劳动志》显示,1968—1978年江西共安置上海知青118805人;2003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上海铁路分局志》则显示,1970—1974年江西共安置上海知青11.4万人。总体来看,这些数据与前述国务院知青办的数据大致相当,但统计时限却大有不同。地方志中的统计多为后来的总结数据,而《上海知青在江西》则为江西安置上海知青人口总数的厘定提供了一些过程性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因统计时间和口径不同所造成的人口总数差异。譬如,1970年2月,江西省永丰县的统计显示,1969年2月上海市虹口区1030名知青到该县插队落户;9月,该县的一份材料则又指出,自1969年至今共接收安置虹口区知青2530人。如果统计口径不变,这就说明1970年2—9月永丰县接收安置了上海虹口区知青1500人。这也进一步证明,随着时间推移,江西安置上海知青的总量在一段时间内有一个增长的过程。
1972年12月1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赴江西学习慰问团在《关于学习慰问工作的情况汇报》中指出,自1968年以来,江西先后安置了上海知青近10.3万人(另建设兵团1.3万人)。由此可知,自1968年至1972年12月,江西共安置上海知青11.6万人,这与前述国务院知青办的统计数据11.8万人比较接近,但仍有0.2万人的差距。笔者以为,造成数据出入的主要原因在于统计时间范畴的不同。1973年10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规划》中提出:“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年,全省城镇知识青年要动员上山下乡的约有五十二万人。加上上海市来我省下乡知识青年十二万人,八年内,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共约六十四万人,平均每年约八万人。”其中,1973年便计划安置上海知青2.15万人。不过,后来这个计划并未真正落实。1976年5月28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知青办在一份报告中仍指出:“文化大革命”以来,上海市先后有11万多名知青来到我省插队落户。根据中央文件精神,1973—1980年上海市还有12万名知青来到江西。此时已是1976年5月,说明这12万名上海知青的安置计划并未推行。显然,1973年之后江西便不再安置上海知青,因此,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江西安置11.8万名上海知青与上述11.6万名之间的差异主要出现在1962—1967年。换言之,1962—1967年江西共安置上海知青0.2万余人。
另一个数据11.6万人究竟是1968年的哪一个月至1972年12月的人数?1968年7月5日,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上海四十名知识青年到井冈山插队落户的函》指出:“上海市陆行中学和六十一中学有四十名知识青年多次要求到井冈山落户。经请示领导,同意在你区井冈山拿山公社小通大队插队落户,作为插队试点工作,以便总结经验。”这份函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江西是在1968年7月5日之后才开始规模化安置上海知青插队,而更大规模的安置则要到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最高指示”下发后,因此,也才有前文提及的1969年便安置了3.2万名上海知青。概言之,江西安置11.6万余名上海知青主要集中在1968年7月至1972年12月之间。
(二)人口的分布
如前所述,1968—1972年,江西共安置11.6万名上海知青,其中插队10.3万人、兵团1.3万人。那么,这些人究竟是如何分布的?
江西省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69年3月,1974年撤销。成立之初,江西省生产建设兵团下设2个师23个团、6个独立营。其中,农业团11个、农业独立营2个,工业团12个、工业独立营4个。1971年2月,工业团、营划出兵团建制归所在地、市领导管理。1972年2月,江西生产建设兵团机构和以恒湖、五星(鲤鱼洲)等农垦企业为基础的8个农业团、2个独立营缩编为1个农建师,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农业建设师”。总体来看,兵团(农建师)以其部队编制的形式集中安置了这1.3万余名上海知青。兵团(农建师)主要沿江西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周边分布,因此,安置在江西兵团(农建师)的上海知青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周边。相较于兵团(农建师),插队的上海知青分布则更加分散。
1972年12月1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赴江西学习慰问团在《关于学习慰问工作的情况汇报》中提道:上海在江西插队的知青分布在73个县。而当时江西省辖80个县,接收上海知青插队的县占全省辖县总数的91.25%。这说明江西全省各地几乎都有上海知青插队。与此同时,各县安置上海知青也呈现出相同特点。例如,1970年宜春专区宜春县共安置上海市黄浦区知青1034人,分布在20个公社(全县有22个公社)100多个生产队,“几乎整个县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上海知识青年的足迹”。不过,人数过于分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1973年7月,《国务院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采取以下四种形式,其中,第一项是插队,要适当集中,建立青年点。这个报告突出了集中二字。但在这之前,1972年12月1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赴江西学习慰问团在向江西省知青办的工作汇报中便提出:宜春县三阳公社从有利于青年学习、劳动生活和再教育工作出发,在调整生产队规模时,要求青年班能不变动尽量不变动;确实需要调整的也不宜过于分散,一般保持在5人以上。这就说明,在国务院知青工作会议之前,上海和江西就已经注意到要适当集中安置上海知青,故在分散的基础上,江西安置上海知青也呈现出小集中的特点。总之,上海知青在江西的安置可概言为大分散、小集中。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江西共有宜春、九江、抚州、上饶、吉安(“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井冈山)、赣州6个专区(1970年后更名为地区)接收安置了上海知青。这些地区后来变动较大,上海知青的相关资料比较分散,故目前对于上海知青在这些地区的具体分布人数并不清楚。根据《上海知青在江西》及《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以下简称《新方志》)的相关记载,可以对上海知青在江西的插队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
说明:《新方志》中对宜春地区安置上海知青的人数有较大出入,其中提道:1973年共有13080名上海知青;至1978年,宜春地区接收上海知青21000人。但前文便证明1972年之后江西未安置上海知青,故本文取其中更可信的13080人。《上海知青在江西》中并没有明确记录各地区安置上海知青人数,笔者根据其相关记录计算得出人数。而在赣州地区的计算中,发现人数差距较大,取1974年统计最多的人数。总之,因这些数据有一定误差,仅为了解上海知青在江西的插队分布提供一定的参照,具体人数的考证有待进一步开展。
江西的人口分布历来呈现“南疏北密”的特点。结合《新方志》和《上海知青在江西》的人口记载可以发现,九江、宜春、上饶三个北部地区安置上海知青的人数约3.4万人,那么,南部地区则安置了7万余人。上海知青的人口分布恰好与此前江西的人口分布特点相反,这体现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发山区的特征。
二、影响人口变动的几个主要因素
江西安置上海知青的人数多,但变动也较大。以赣州地区为例,1972年7月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赴江西学习慰问团赣州分团统计显示,定南县原有上海知青969人,而当时只有700多人在当地。其中原因很多,既有招工、升学等,也有外迁、病退、死亡等。大体而言,人口变动的因素就包括这些,但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又有所不同。
(一)回城滞留不归
在整个知青上山下乡历程中,回城滞留不归的人数并不在少数。有学者指出,这些长期滞留城市的知青人数在20世纪70年代不断上升,而且还有数据显示仅在1975年这些“黑人黑户”全国就已经达到了几十万了。不过,大多数论及知青回城滞留不归的文字多较模糊,而江西的上海知青则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数据和事例。通过分析也可发现,影响知青人数变动的首要因素就是回城滞留不归。
1970年宜春地区分宜县有2500名上海知青插队落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当年11月18日已有250人
回沪,其中有的已逗留三四个月不返回农村。宜春素有“赣中粮仓”之称,在江西境内属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其上海知青回城不归比例尚且如此,其他条件较差的地区自会更高。赣州和井冈山属于江西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这两个地方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1974年7月,《上海赴江西学习慰问团赣州分团调查情况汇报》中提道:对该地区13个县82个公社3842名下乡青年统计,从访问时间计算,在队2220人,占61.8%(按现在统计实际数要高于61.8%);回沪半年以上的671人,占15.8%;回沪1年以上的697人,占16.4%;回沪2年以上的204人,占4.8%;回沪3年以上的50人,占1.2%。在队人数高的公社达80%以上,低的不到50%。井冈山较赣州的情况更差,其回沪滞留不归的情况更为严重。井冈山地区永丰县原有上海知青2558人,截至1975年2月,该县离开农村的上海知青有732人,其中长期(1年以上)在沪知青600余人(其中因病在沪的200余人)。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益发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