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时期温州市水利工程质量整顿
作者: 吕孙伟【摘 要】1958年底,在纠“左”的整体政治氛围下,基本建设整顿工作由此展开。温州市的水利工程质量整顿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因“五风”泛滥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使更多的水利工程发挥了兴利除弊的原定目标。但该工作也遇到了无法充分调集劳动力、资金、物资的重重困难,部分工程仍然存在忽视工程质量、管理缺漏等问题。由于“大跃进”的继续开展,上述困难得以延续和加重,使得质量整顿工作成效有限。“五风”泛滥和务实之举并存,体现了“大跃进”在地方实践中的复杂面向。地方层面的基本建设整顿工作,为“大跃进”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大跃进”;基本建设整顿;水利工程;温州市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2)05-0032-08
“大跃进”时期,中国水利工程建设掀起了一个高潮,成绩令人瞩目,但也存在不少因工程质量低劣、管理不足等导致的水利工程损毁的情况。1959—1961年全国年均溃坝数量达到115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溃坝高峰之一。实际上,时人已经认识到了部分水利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在1958年纠“左”的氛围下,全国基本建设整顿工作曾短暂开展,并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基本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目前,学界对此时质量整顿工作的探讨多集中在政策的梳理层面,对“大跃进”时期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也有所涉及,但是对其在基层的运作和实际效用探究较少。本文以“大跃进”时期的温州市为例,利用档案、报刊、地方志等史料,探究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质量整顿工作,讨论分析其实际成效,以期加深对“大跃进”复杂面向的认识。
一、基本建设整顿政策的出台
1958年底,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要求“压缩空气”和纠正“左”的错误。同期,浙江省委开始纠“左”工作,包括对人民公社进行整顿、对“大跃进”指标和生产计划进行调整等。
在整体政治氛围转变的情形下,杭州半山钢铁厂在建厂房倒塌事故的发生成为基本建设整顿政策出台的重要契机。1958年11月,杭州半山钢铁厂在建厂房发生严重的倒塌事故,造成18人死亡、19人受伤。12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视察半山钢铁厂,指出该厂的生产建设和“多快好省”的原则相距甚远,因此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2月22日,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杭州现场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人和基建部门负责人100多人与会。12月31日,陈云致信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送交了这次会议的相关材料,指出在当前基本建设中,总的趋向是不适当地片面地强调节约,只图数量,不顾质量。1959年3月,陈云发表《当前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从工业布局、项目排队、企业设计、施工管理、速度和质量、集中领导和发动群众等六个方面总结全国基本建设领域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和方针政策。针对基本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陈云指出基本建设是关乎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在质量方面不能有任何疏忽。保证和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可以从保证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的质量、培养技术力量、加强技术管理做起。
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在这一时期,从中央到省签发、批转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对水利工程进行质量检查。195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批转水利电力部党组《关于组织力量对中、大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进行检查的报告》,指出当前部分已完成的和正在施工的中大型工程存在质量问题。水利电力部党组建议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认真地检查,积极采取措施,补救和纠正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些缺点”,“必要时要开展一次提高工程质量的群众运动”。中共中央在批转这份文件时,要求中大型水利工程中需要的高标号水泥和钢材,绝不能用低标号的代替。然而,由于高标号水泥和钢材的匮乏,浙江省部分水利工程不得不采用低标号甚至是不合规的水泥、钢材,从而导致了后续事故的发生。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浙江省委于1959年2月13日批转了上述报告,并要求各地方和相关部门对本省1958年兴修的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并拟定补救方案。
汛期渐近,中央、浙江省再次签发和批转一系列文件,要求对水利工程进行检修。1959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批转水利电力部党组关于防汛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现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去冬今春劳动力紧张,多数已完成的工程未进行岁修;二是新完成的工程中,一些主体工程(如大坝)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缺点,另外一些已完成的工程中存在部分必要的工程(如溢洪道、泄水闸等)没有完成的情况,有可能造成垮坝事故;三是因1958年冬和1959年春上马工程极多,未完成工程数量较大且未能做好防汛抗洪的准备,有些工程脱险堪忧;四是在人民公社建立后,新的防汛基层组织还没建立起来,对岁修、防汛所需的劳动力还未进行规划安排。6月5日,中共中央签发《关于确保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防汛安全的通知》,严厉指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汛期迫近,必须抓紧时间,对水利工程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严肃处理;强调水坝是关系千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与其修一个坏工程,不如不修工程”,批评一些地方片面地追求建设进度,不注意工程质量,“这种偏向要坚决纠正”。
1958年底开始,基本建设整顿工作陆续展开,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整顿工作也如期进行。温州市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
二、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开展
温州地区常受台风、暴雨等季节性灾害的影响,给水利工程带来巨大压力。如在1959年7月16日,台风于平阳县南部登陆,最高风力达12级。尽管在台风警报拉响后,温州市作出了关于抗台的紧急部署和通知,并动员了7.7万余人紧急抢修和加固了大中型水利工程326处,但台灾仍然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据不完整统计,全区受灾情况为:受涝面积30余万亩;死亡17人、受伤102人、失踪106人;冲毁中、小型水库和堤塘、陡门119处;倒塌房屋6000间以上等。台灾发生后,水利工程损毁比较严重。如平阳县17.4公里海塘冲毁后,9个公社的3万亩耕地和2000户群众随时都有遭受海潮侵袭的危险。永嘉县永临公社33公里防洪洞和42处圳坝冲毁后,沿溪31个村庄的6732户群众和10530亩农田的安全失去保障,5000余亩农田断绝了灌溉水源。一些地方干部指出,经历了台灾的“大考”后,“暴露出温州地区545公里海塘和420公里江堤大部分都很单薄”。
温州市履行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主体单位是温州市防汛防旱防台指挥部(以下简称温州市“三防”指挥部),核心领导层由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和主管水利的负责人兼任,这有助于调集地方资源投入相关工作。温州市在1959年汛期前开展了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整顿工作,一是由温州市“三防”指挥部开展检查工作;二是台风来临前开展临时抢修工作。
首先,温州市“三防”指挥部在1959年汛期前对温州市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进行了检查。从1959年5月20日到6月12日,温州市“三防”指挥部先后检查了水库43处、陡门69处、堤防工程100公里,发现险工隐患63处,严重的19处。其中,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频出。如永强公社13个水库中有12个水库都有质量问题;瑶溪水库由于涵管未按设计要求施工,导致涵管发现裂缝、大量漏水;梧埏公社11个水库,7个水库有问题;茶山水库由于赶工之故,大坝质量很差,坡度过陡,外坡已发现坍陷迹象,同时启闭机也不能起到应有作用;梧埏公社6600多米的江堤,有2000多米险段,急需加高加固。温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第二季度末和第三季度是旱、涝、台灾的高发期,主要承担防汛防旱防台责任的水利工程必须要经得起灾害的考验,否则不仅会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故地方干部认为防汛防旱防台工作“绝对不能疏忽大意,等闲视之”。因此,温州市“三防”指挥部不仅要求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水库、陡门、涵闸、堤塘等,重要工程和险要地段还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同时要立即进行一次汛前工程大检查的群众行动,开展工程检修突击月活动。温州市“三防”指挥部要求各地对检查出来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予以切实的解决,并将工程初步分成三类,由市、公社党政负责人亲自挂帅,担任工程指挥,在限期内完成工作。其分类标准为:第一类,质量较好,启闭设备灵活,溢洪道符合标准;第二类,质量不够好,大坝溢洪道不符合要求,启闭机多少存在着一些小毛病;第三类,质量相当差,大坝溢洪道根本不符合标准,启闭机存在失灵等问题。
其次,在台风警报拉响后,温州市各级政府开展了对水利工程的抢修工作。1959年、1960年温州市共拉响15次台风警报,其中7次对温州地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台风警报拉响之后,紧急的抢修工作迅速开展,并由主要党政领导人亲临抢险现场监督干预。如在1959年6月27—30日,全市先后动员9600余人抢修瓯江大堤,仅4天时间就完成大堤的初步加固工作,此后在7月16日台风警报响起时又动员了2800余人奋战一昼夜。1959年7月16日台风侵袭温州前后,市郊100公里的海堤、江堤上,由领导干部上阵,分兵把守。7月16日十级台风过境,市郊各地水位猛涨,由于需要修理的小陡门和5座大陡门,在16日上午前都已抢修完毕,因此保证了放水畅流。1959年8月31日台风侵袭温州前后,温州市共出动“十四万抗台大军”,抢修了18座水库。1960年7月20日台风侵袭温州前后,温州市各级领导干部亲临抗台斗争最前线,带领7700名战斗员,抢修加固堤塘、水库、陡门,大多数水利工程在检修后基本脱险。1960年8月2日台风侵袭温州前后,1.3万多名抗台大军守卫在全市各个水利工程的险要地方,单永强公社海涂围垦一处,就有50名党委(支部)书记,分头率领4000多名抗台大军,突击加高了6000多方土,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抗台能力。茶山石竹坑水库经过苦战后,溢洪道已开到11米宽、3.7米深,比原来加宽加深一倍多,溢洪能力也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报纸上的新闻多带有宣传的目的,在整体的政治氛围下仍易受到“三高”“五风”的影响,因而数据与事实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与抢修,水利工程存在的大量隐患得以清除,在灾害侵袭下部分水利工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温州市的中型水库仰义水库,因工程质量不高,相关负责人要求其在大坝未筑到32米高时,库内蓄水限制在100万方以下,并在汛期前开好了溢洪道,5月、6月、7月又组织大规模的突击抢修,使仰义水库大坝基本达到安全拦洪高程,最终保证了当时温州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在汛期的安全。在1960年台风季节,城东公社出动3万多劳动力培修城东大堤,完成2.7万多土方,抢修了长达1.5公里的险堤,使得城东大堤顺利度过汛期。“历年来均为抗台最险要工程”的瓯江大堤经过1959年台风季节的接连抢修,以及1959年冬和1960年春的加固,大体已经可以抵御台风的侵袭。温州市通过对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切实解决了部分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其抵御灾害的能力。
三、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的困境
在基本建设整顿期间,温州市对水利工程的检修是在中央、浙江省的推动下逐步开展的,再加上来临的汛期压力,基层干部基本保持了客观务实的态度,使得更多的水利工程在汛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因为是在艰难条件下开展,基本建设的整顿并不能彻底地补救部分水利工程的损毁。
(一)水利工程质量整顿工作中无法充分调集资源
部分工程在修建中忽视了工程质量问题,再加上人民公社建立速度过快导致管理上出现缺漏,要想彻底解决难度极大。如温州市“三防”指挥部曾指出全市范围内绝大多数水库工程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兴建的中型工程多数在汛期前不能完工,已完工的工程未经洪水考验,少数工程因为贪图省工时,质量较差;第二,人民公社化后,由于人员、机构、土地的变动,有些地区原有的基层防汛防旱组织和工程管理机构被打乱了,新的组织机构尚未建立起来。地方所发现的问题,实际上和中央批转的水利电力部党组关于防汛问题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问题相似,从时间上来看,地方发现问题的速度比中央更快。
在中央、省、地方的三令五申下,水利工程建设中所产生的问题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但该工作也遇到了无法动员充足的资金、人力、器材等资源的困境。温州市“三防”指挥部总结了1959年上半年水利工程抢修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一,堤塘的抢修标准过低。沿海沿江地方原来基础较差,1959年上半年的抢修工作仍只有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局部的修补,大部分顶宽仅在1米左右,坡度在1 : 1以下,与防御台风大潮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第二,器材不足。由于事先没有充分规划,省与地委调拨的物资无法满足需要,又因为抢修工作中的工具遗失和1958年大办钢铁熔炼了部分工具,导致民工只能徒手维修堤塘,对工效影响很大。第三,资金缺乏。部分工程受益范围不明或受益面积小,而工程量大,需要资金多,资金筹措困难,有些工程在兴建时公社的负担很重,损毁后,无法再出资金。第三季度仍是台风、暴雨侵袭的高峰季,被台风损毁的水利工程形成的巨大隐患难以遮掩,地方干部在报纸上公开承认“全区抢修工作尾巴很大”。截至1959年7月10日,温州地区已经突击抢修了水库533座,堤塘加修了66公里,陡闸基本上都已经换过新板,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水库和大部分堤塘没有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