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中的增产节约运动

作者: 宋银桂 岳小川

【摘 要】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是三线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在开工之初,中共中央鉴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增产节约运动的成效和经验,指示铁路会战部队在铁路建设中开展新一轮的增产节约运动,以保证施工进度和解决铁路建设初期出现的供需矛盾突出、物资管理不善、铺张浪费、违规开支、贪腐等问题。后在铁路建设指挥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所属各级单位纷纷响应动员,迅速在铁路建设沿线掀起了一场以技术革新、发展生产、修旧利废、打击贪腐、反对浪费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这在确保施工进度的前提下,不仅降低了经费开支,减轻了地方物资供给压力,而且促进了铁路建设沿线地区的开发,巩固了军民团结。当然,增产节约作为一项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的群众运动,受特殊情况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施工和浪费等问题。

【关键词】三线建设;湘黔、枝柳铁路;增产节约;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2)05-0040-11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实施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因“文化大革命”短暂中断的三线建设再掀高潮。1970年2月15日至3月21日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讨论《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制定1200亿元至1300亿元的基建投资计划,远超“三五”计划的850亿元规模。在交通建设领域,则提出要在1970—1972年建成包括湘黔、枝柳铁路在内纵贯南北、横越东西的13条重要铁路线,还设想在“四五”期间建成一个适应战争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公路交通网。面对巨大的投资压力,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要求立即发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深入持久的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以克服国家资财不足的困难。三线建设作为此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主要方向,相关工程遂成为推进本次增产节约运动的主力军。但由于史料限制,时下学界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节约运动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发生在1966年以前的历次增产节约运动,或是各省份增产节约运动成效、面临的困境和暗含的政治动员与激励机制,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增产节约运动同中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革新存在的联系等。而增产节约运动在三线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却少有学者涉及。湖南是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作为三线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参与建设的工程队伍在中共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湖南省指挥部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系统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有力保障了工程的建设进度,是为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见证和重要缩影之一。本文将借助相关资料,对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过程中增产节约运动意见的提出,具体措施的制定、实施、成效及意义进行探讨,以期深化湖南三线建设和增产节约运动的学术研究。

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意见的提出

1970年8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国家建委和交通部召开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决议成立“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总指挥部”,统一领导两条铁路的修建工作。其中,湖南段由湖南省铁路建设指挥部(以下简称“湖南省指”)及所属长沙、邵阳、常德、湘潭、衡阳、益阳、黔阳、自治州、零陵九个分指挥部和一个株洲独立团、一个韶山独立营共计十一个单位具体负责,并接受湖南省革委会、湖南省军区和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总指挥部的领导。1970年6月19日,“湖南省指”发出《湖南省铁路建设指挥部后勤工作意见》,首次提出铁路建设后勤工作必须“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同年7月,“湖南省指”后勤组根据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并结合铁路建设实际,就施工、器材管理、财务开支、生活标准等提出了具体执行方案。次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下发《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对整个湘黔、枝柳铁路会战作了政策性规定,提出“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技术革新,土洋结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十分注意节约用地,少占良田,把修路和改田、造田结合起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降低造价”。这一规定肯定了前一时期“湖南省指”的增产节约工作成果。由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在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沿线地区蓬勃发展起来。

在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并非偶然,这一决策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是现实和历史相互交织的结果。

(一)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

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全长943公里,加之“湖南省指”担负修建的湘东铁路任务,合计1074公里。且铁路需穿越雪峰山、武陵山,横渡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沿线山高谷深,地势复杂,桥隧众多,施工难度大。而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的《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纪要》指出,铁路建设须于1970年11月开工,1972年10月1日湘黔铁路必须建成通车,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施工进度,“湖南省指”遂在会战初期动员了近百万民兵,以实施大面积施工和大兵团作战。这给各级后勤部门提出了高要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第一,供需矛盾突出。首先是生活物资供应紧张。按有关规定,铁路施工队伍生活所需粮食、蔬菜、肉食、煤炭和日用百货,主要由当地组织供应或就近供应,但铁路沿线多为经济落后的山区,根本无法支撑近百万脱产民兵和工人的基本生活,只能动员民兵在上路之初自带部分大米和咸菜。其次是施工物资供给矛盾尖锐。如修建廖家峪大桥时,后勤部门仅配给了变压器、卷扬机各一台和板车五部,其他物资皆需施工队自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70年11月底,各地区自筹钢材已占供应总数的65.8%,水泥占28%,木材占23.8%,炸药占39%,元丝占62%,给铁路建设队伍造成了巨大的物资筹集压力。最后是运力不足。按原计划,铁路建设的初始两年所需物资达1241.7万吨,其中1970年11月和12月所需67.7万吨,但运输的车辆仅1230台(包括各工程局和动员的社会车辆在内),船只运力也只有3万吨,远不能保障前线需要。以石油运输为例,会战初期的汽车、机械和生活用油(照明、打米),每季度约需3.25万吨,但现有运力每季度仅能运进2.65万吨,而石油短缺直接导致部分器材停用。加之其他必要物资的缺乏,直接造成了大面积窝工现象,严重影响了施工效率。

第二,物资管理不善致使铺张浪费。如芷江运到工地的木材441立方米,其中80立方米用于架一座浮桥,直接损失50立方米(其中10立方米左右被洪水冲走,40立方米去向不明);40根电杆木被偷12根;制作22个涵管拱架模板用木材82.4立方米,除少量板子民兵用来搭床铺外,80%的木材去向不明。此外,该县水泥浪费严重,一团仅打灶就用去水泥4吨,做字28个,用水泥5吨;修一座爱民桥,一个桥墩就使用水泥1.5吨;且由于保管不善,部分水泥已经变质,严重浪费了国家资财。

第三,违规开支和贪腐问题严重。例如:澧县铁路建设指挥部擅自购置唱片机、戏装等开支16498元;二局三处四营领导干部私立小金库,先后5次将资金转为私人存款,最高达5万元。溆浦县铁路建设指挥部部分单位还使用木材给社员修理家具,用水泥帮助生产队、供销社、学校等单位做化肥池、粪池、盐池、洗发池和乒乓球桌等,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节约运动的经验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较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已有五次,分别是1949—1952年、1955—1958年、1959年、1960—1961年、1963—1965年。在此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也为在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作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论证。

首先,国民经济增产增收。第一次增产节约总值约为317789亿元,并产生了223137亿元的附加利润(作者注:此为旧币,新旧币汇率为1 : 10000)。后四次增产节约成效,虽未计算出明确数字,但李先念指出:“一九五七年国家财政工作的胜利,是在中央国务院所领导的增产节约运动的基础上取得的”;而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号召开展的第三次增产节约运动,“对于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的大跃进和国家预算的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60—1961年间增产节约运动,即使不能谈经济发展,但使国家财政完成了“从支大于收”到“收大于支”的转变,“而做到这一点,是厉行增产节约、‘精兵简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结果”;1963—1965年的国民经济好转,“正是各地区、各部门厉行增产节约、努力增收节支的结果”。从客观上讲,虽不能将以上几次经济增长简单归因于增产节约运动,但其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增产节约举措系统化。新中国以来多次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各地逐渐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举措。具体可分为以下几项:一是技术革新与推广先进。如长春一汽在两年内持续“对设备、工艺和产品设计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革”,在不增加投资和设备的情况下,使产量提升至“原设计能力的五倍”。对于类似的先进经验,党和国家提出,必须“把不断地总结和推广职工群众创造的新技术、新经验,作为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加以落实、推广。二是制定增产节约计划,开展劳动竞赛。在减少消耗层面,最为典型的是金属加工行业推行的班组经济核算制,根据材料消耗定额和生产计划,实行限额发料,控制材料浪费;在增产层面,主要是在个人、小组、车间和工厂之间,同工种、同业务之间大搞劳动竞赛,通过“完成平均先进产品定额,达到优等产品质量……学习与掌握先进操作方法等项目”,激发群众热情,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废旧物资回收与利用。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业余时间回收废弃材料的“青年节约队”。如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工程公司、狮子滩水电站等28个单位,从1954年底到1955年6月,共收回价值1.1万多元的废弃材料;同期长春建立的31个青年节约队,仅1954年第四季度就收回价值12.8万元的废弃材料,为废旧物资再利用创造了条件,大大降低了材料消耗率。

概而论之,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的建设确实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困难,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几次增产节约运动,为党和国家解决国防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财不足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也就成为应有之义。

二、增产节约运动的具体举措

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指示的过程中,“湖南省指”制定了一系列实施举措,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施工管理,开展技术革新

第一,推广改灶节煤。在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中,“湖南省指”及统属单位始终将改灶节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改灶节煤最早试点于武冈县铁路建设指挥部三团一营十四连,1970年11月成功试制了革新灶和黄泥拌煤,在节煤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此后各单位迅速推广改灶节煤,比较典型的有四局一处五营二十二连改制的“三锅一囱回风灶”,使每人每天耗煤量从1斤6两下降到2两3钱。二局八处机械营怀化电站炊事员王运岐在此基础上又改制成“马蹄回风灶”,使每人每天耗煤量下降到1两3钱。“湖南省指”多次召开现场会议和发文推广改灶成果。截至1972年底,“湖南省指”共“有580个烧煤灶改为‘回风灶’,占烧煤灶总数的72%,节约生活用煤3300多吨”,有效缓解了生活用煤紧张。

第二,开展设计革命。设计革命主要针对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现场出现的“施工难”和“造价高”问题。其具体做法是组织设计员和施工员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设计,并组建有机关干部、技术员、民兵参与的“三结合”审查小组,严格把控设计质量和工程造价。如双峰县铁路建设指挥部实行群众与专业人员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开了上百次调查会,走访当地群众500多人次,修改设计40余处,节约木材220立方米、水泥869吨、劳动工日21万个和投资30多万元,为国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三,在施工中发明创造。湘黔、枝柳铁路(湖南段)建设中的技术革新,既是为了弥补器械不足和加快施工进度,也有降低造价、节约资财的考量,在途径上选择了“群策群力”“土洋结合”的发明创造之路。从其主体看,技术革新人员主要是活跃于铁路施工一线的劳动者,并且群体性特征极为明显。例如担负七房坪大填方任务的澧县第四民兵团,其领导干部动员全团研究鸡公车制法,实现了运土车子化。从革新成果看,主要体现了中国本土手工技艺同现代机械理念、技术的结合。例如双峰县铁路建设指挥部艾头坪指挥所,其技术革新项目数量众多且自成体系,普遍使用的有土火车、土起重机、绞车、滑道板、滑槽、索道、改良鸡公车、自动卸土箱八项。每一项中又有许多小的革新项目,其中土火车有单轨式、双轨双车牵引自动式;车箱有平板式、长箱式、翻斗式等;滑道板有平板式、泥船式等;索道有单轨、双轨;等等。整个工地基本实现了“土”机械化。这些革新成果大大提升了铁路建设效率,并通过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总指挥部召开的“用毛泽东思想统帅增产节约经验交流会”走向整个湘黔、枝柳铁路会战工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