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人民信访工作实践和理论探析

作者: 李敬煊 蒋飞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对如何做好信访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包含人民信访最高原则、根本要求、关键环节、基本方法和治本之策五个方面的内容体系。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推动了信访工作的发展,为信访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即要认识到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信访工作队伍建设,依据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与宝贵借鉴。

【关键词】习仲勋;信访工作;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源头治理

【中图分类号】K27;D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644(2022)06-0098-12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领导下信访工作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信访战线成绩的取得与信访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现在来信来访的这些制度,基本上是习仲勋同志在国务院工作时期建立起来的”。习仲勋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高度重视人民信访工作,他关于信访工作的基本观点和科学论断为各级机关和党员干部提供了方法指引,推动信访工作步入正轨、向前发展。

习仲勋的一生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相继担任过党和国家各级领导职务,拥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习仲勋生平及其思想进行广泛研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看,大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习仲勋生平研究、习仲勋文献著述研究、习仲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研究、习仲勋群众观与群众路线研究、习仲勋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习仲勋与改革开放研究、习仲勋党性修养与其他方面的研究。”从微观层面看,目前学术界已有关于习仲勋人民信访工作的研究,一类侧重以习仲勋群众观为研究视角,涉及习仲勋人民信访工作的内容属于其文章布局之“配角”。另一类则直接叙述、介绍习仲勋人民信访工作的史实,对开展本研究具有重要帮助,但鲜有系统论述习仲勋人民信访工作实践和理论内涵的文章。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研究习仲勋关于信访工作的论述,通过梳理《习仲勋文集》(上卷)、《习仲勋文集》(下卷)、《习仲勋传》(上卷)、《习仲勋传》(下卷)、《习仲勋画传》等著作中有关习仲勋信访工作的讲话,进一步从学理性角度来总结凝练习仲勋人民信访工作的实践及理论内涵。

一、最高原则: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回顾党的百年不懈奋斗史,“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为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提供基本遵循。

(一)政治性是信访工作的基本属性

人民信访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由此决定了政治性是信访工作的基本属性。信访工作反映的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习仲勋特别重视处理来信来访,他就此指出,“不是小事,是大事,不是一般工作,是个重要的政治任务”。他突出强调信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不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是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习仲勋先后担任政务院秘书长、国务院秘书长。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成立国务院信访办公室,专门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信访工作开始进入正轨,国务院信访制度由此建立并逐渐完善。习仲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入到信访工作中,“在国务院工作期间,他十分重视人民来信来访,要求国务院秘书厅认真地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通过处理信访工作为人民排忧解难,增强人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政治稳定。习仲勋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他就此向广大干部明确强调信访工作在维护稳定方面的关键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负责同志和信访部门为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付出了许多艰苦的劳动,解决了大量问题,在促进安定团结、密切党群关系、调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思想领导

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脱离群众。习仲勋敏锐地察觉到:“新中国成立,领导机关进城后,生活、工作环境发生变化,对干部的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发生了变化,和群众离得远了,群众观点减弱了,对群众生活疾苦的关怀淡薄了,信访工作战线的干部采取认真负责态度办理群众来信的事,是太少了。”他认为这主要是领导干部精神懈怠造成的,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否则就会失去群众对党的拥护和爱戴,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加之发生群体性上访增多和上访者必须见领导的新变化,习仲勋特别告诫到:“没有别的办法,要认清这一点,要有这方面的准备,加强思想领导,挺身而出,负责解决问题。”习仲勋注意运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加强信访工作的思想领导,他指出:“我们要根据党的路线、国家的任务,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首要的是加强信访队伍的思想建设,要模范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后又对信访部门的同志提出:“做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要互通情况,同心协力,把问题解决好,在作风上、方法上来一个改进。”提高思想认识,达到作风和方法的双重转变,为人民排忧解难。此外,专职干部作为专门负责处理信访工作的重要群体,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他们的言行对群众影响很大,因此,习仲勋强调:“必须教育他们热情地、积极地、细致地、耐心地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才能配合领导改变目前的落后状态。”

(三)重视发挥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

要克服信访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除了需要我们努力做很多思想工作,还需要加强组织领导,采取许多组织措施。一方面,习仲勋重视发挥先锋模范的引领作用。他指出:“把党的生活健全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和共青团员的模范作用,把党的工作搞好,信访部门的党员和共青团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如此来加强对信访部门的领导。”胡耀邦是信访工作的模范人物,“在担任领导工作期间,不论是出访还是下基层,他都会持之以恒地抽出时间亲自批阅人民来信,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党组织的温暖”。习仲勋曾经说到:“中央书记处有个好作风,一发现问题,马上纠正,总书记胡耀邦在这方面是咱们的模范。”另一方面,老干部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宝贵财富。习仲勋注重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引导老干部发光发热。他要求各级领导恢复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老干部要力所能及地支持中青年干部的工作,担负起对中青年干部传帮带的任务”,以打造梯次合理的信访工作队伍。习仲勋就此强调:“领导人和老干部有责任培养年轻党员干部,以达到使我们党成为一个不脱离群众的党,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在群众里的党。”从而使年轻干部厚植为民情怀,“使信访工作者积极热情、耐心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成为优秀、模范的群众工作者”。

作为领导者,习仲勋不但这样要求信访干部,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从不把群众的问题当“小事”,或置之不理,不管工作再忙都要抽出一定时间亲自处理重要的来信来访,为接访工作做出表率。在国务院期间,“为了直接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实际情况,习仲勋常常让自己的秘书到接待室帮助处理来信,有时星期天一整天都在接待室工作,接待来访者”。曾任《习仲勋传》(下卷)编委会副主任的王改民讲到:“他对群众来信来访,几乎件件不落,在西北局也是这样,在国务院期间也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他接到六七千封信,基本每一封都回了,后来因为实在没有时间,剩下四十封未回,他吩咐秘书也都回了。”从中可以看出习仲勋用实际行动真正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人民信访事业当之无愧的工作模范。

二、根本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中之重,习仲勋始终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力量。坚持信访工作为人民,信访工作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要求。

(一)信访工作为人民

“人民群众是一切事业的主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个主体,否则会一事无成。”信访工作是一项群众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信访部门存在脱离群众干工作的情况,习仲勋指出:“我们不能脱离群众,我们第一个身份是群众中的一份子,第二是共产党员,党员要起模范作用,党员不能高人一等,盛气凌人,特别是干部,不要有官气。”当时负责信访工作的有些同志认为信访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是“额外负担”,“告状没有好人”,习仲勋则饱含深情地指出:“老百姓写信给领导机关或领导人,不是一件容易事,是有很多困难的。”“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1959年春, 甘冀鲁皖等省群众来信来访反映春荒严重,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习仲勋具体处理此事,经过各省和中央有关部门积极努力, 解除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困难。”同年,“国务院秘书厅收到一封某省群众反映生活困难的来信和一包老百姓充饥的东西。习仲勋仔细阅读信件并打开包裹,直接掰下一块放到嘴里咀嚼起来,费力地咽了下去,他难过地说到,‘这哪里是人吃的!’。随后向周恩来汇报情况,中央派出调查组,组织展开调运粮食的救灾工作,使重灾区的群众得到救济,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习仲勋在国务院工作近10年,深受周恩来的影响,是周恩来在那个时期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这段经历为习仲勋领导信访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信访工作靠人民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党靠群众工作起家,同样要靠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长期的革命工作经历使习仲勋深刻领悟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为此他指出:“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要恢复和发扬优良传统即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真正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以便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唯有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能真正做好信访工作。

一方面,靠人民群众了解情况。习仲勋反复强调信访工作的重要性,他曾多次指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内容能够反映出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各阶层的动态,领导机关可以从这里了解很多情况,解决很多问题。”“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是个重要的渠道,我们要通过这个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改进工作。”“这种来自社会的、群众亲自送上门的意见反馈,对研究和改进工作,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应当加以重视。”习仲勋特别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从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获得力量,他指出:“要以来信来访的人做我们的先生,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实际情况,学习到不少的真知灼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从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可以了解到在决策上、工作上的得失,发现各种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在西北局工作期间,习仲勋就曾通过发动群众写检举信的方式来推进整风运动,并且取得显著成效。他在《群众日报》上强调:“希望各地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都能够以认真的负责的态度去处理群众的检举信件,多多听取群众的意见,使广大人民得以经过各种方式参加到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伟大运动中来。”

另一方面,靠人民群众评判监督。“加强与人民的联系,经常倾听人民的呼声,接受人民的批评和监督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也是对人民民主权利的尊重。”人民满意与否是衡量信访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不听群众的意见,不听不同的意见,我们就要脱离群众,什么事都办不成。我们某一项决定或某一项政策,如果多数群众不赞成,那是办不成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助长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导致工作中缺点错误很多,阻碍党的事业的前进,“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习仲勋从党群关系的新视角来看待群众监督,他着重指出:“我们是执政党,要重视群众的监督,我们不能不重视群众的意见,不能不接受群众的监督,我们要欢迎群众的批评。”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习仲勋主政广东期间,尤为重视发挥群众的监督与批评作用。“他感受到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许多干部在相当大程度上背离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听不得相反意见,只能听顺耳话和好听话,严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在当时的环境下,习仲勋却敢于带头亮“丑”,善于正确对待人民的批评,公开麦子灿对他的批评信,不仅为广东各级领导干部做出表率,而且这件事,在中央和省级领导干部中,一时传为佳话。叶剑英曾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公开表扬:“习仲勋同志那种不怕听刺耳意见、鼓励别人讲话、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每一个同志学习。”习仲勋“叶公好龙”的故事流传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保证,更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信访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和矛盾,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习仲勋认为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与人民心心相印,就此他强调:“我们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和法令,是不是符合人民的利益,是不是得到了落实,在一个时期内人民最关心的是什么,迫切要求解决的是什么,通过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会很快地反映出来。”“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仲勋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政策是根据群众的意见、群众的要求制定的,不是靠几个人脑子一热想出来的。”他为此提供具体的指导:“党政机关对下面来的东西要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哪些是好意见,哪些是不重要的或错误的,要搞清楚,正确的意见要听,错误的意见也要听,听了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