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稿 | 苏联领袖像与中国共产党的肖像政治 【摘 要】新中国初期,在“一边倒”以及“中苏友好,学习苏联”的重大政治议题框架下,中共着力构筑以苏联领袖像为中心的肖像政治。经由规范制备、仪式操演和轮换调适,苏联领袖像乃至新中国肖像政治的基本仪规得以确立,个中政治象征意涵得到释放,中共象征...
革命史论 | 读书识字:妇女从“被动”到“主动”的思想与行为转变 【摘 要】在中共革命的宏大叙事场景中,妇女以其特有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妇女角色意识的唤醒以及活动的实践,自然不能仅以“政策—效果”的模式进行解读,而必须意识到其背后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所蕴藏的革命理念、动员机制、心理反应等持续作...
建设史论 | 1949—1951年天津市民用公房征租研究 【摘 要】统一管理与收取合理租金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城市公房管理的基本政策,征租是政府实现公房管理的重要途径。1949年6月,天津市政府颁布计租办法,开始公房征租工作。在征租过程中,遇到了因租金标准过高及部分租户抗租等问题,其中...
改革史论 | 改革初期农村“冒尖户”的发展路径和结构特征 【摘 要】农村改革之初,凤阳农民的贫富观念,经历了由“谈富色变”向“致富光荣”的转变,“致富光荣”逐渐成为新的共识。在自发摸索和政府引导的双重合力下,不少农户走上了冒尖致富之路。在农业经营管理权由上至下,从生产队逐步向作业组和个体农户下放的...
改革史论 | 对改革初期关于包产到户争论的分析 【摘 要】改革初期,农村“包产到户”的再次兴起引起新闻舆论、理论学界和党政高层的激烈争论。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人民日报》对此争论展开多方位报道。梳理1978—1982年间的报道可将争论的焦点分为:包产到户是“前进”还是“倒退”、经济发达...
粤港澳历史 | 中共早期党员杨章甫生平补述 【摘 要】学界对于中共早期党员杨章甫的研究仍显不足,比如其生年、字号都存有疑点,其脱党后的经历更是模糊不清。幸而其同乡友人陈君葆在日记里留存了不少原始记载。通过分析该日记,可以确定杨章甫生于1893年,而非1894年;其本名为杨士端,字章甫...
粤港澳历史 | 折冲樽俎:中共借力军调部达成东纵北撤 【摘 要】东江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在全民族抗战期间曾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多次重兵“围剿”。抗战结束后,中共在重庆谈判中承诺撤出包括广东在内的南方八个解放区,然而东江纵队此时却面临生存危机。国民党当局宣称,华南并无中共武装,只...
习仲勋研究 | 习仲勋人民信访工作实践和理论探析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对如何做好信访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包含人民信访最高原则、根本要求、关键环节、基本方法和治本之策五个方面的内容体系。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推动了信访工作的发展,为信访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