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史论 | 青年团早期“组织化”的实践困境 【摘 要】林育南系武汉徐家棚地区推选的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的代表,并在会上当选团中央委员,后又进入团中央局。然而,有些徐家棚地方团员却并不承认曾选他为代表。围绕其代表资格问题,武昌地方的党、团组织领导层出现剧烈争议,酿出影响全团的巨大...
革命史论 | 关乎“血脉流滞”:大革命时期中共上海区委传单散布的制度化 【摘 要】大革命时期中共上海区委的传单散布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宣传载体在地方层面的传播状况。中共上海区委在1924年开始逐步对传单散布进行规范,而至1925年、1926年形成相对体系化的要求。上海区委对传单散布...
革命史论 | 农民心态与土地革命初期中共的乡村动员 【摘 要】1927年7月,信阳四望山民众将地方豪绅张显卿杀死,招致周边土豪劣绅的敌视报复,山民为求自保转向中共党组织寻求支持。进山后,中共开始对农民进行革命动员,但囿于敌人的宣传和农民的传统观念,逆来顺受、胆小怯懦、游移不定等心态时时羁绊着...
建设史论 | 20世纪50年代农村改造落后运动再探讨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为解决土地改革遗留问题并应对农业合作化的新任务,掀起了全国性的改造落后乡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以彻底革命为号召,意在巩固人民公社制度并扫除生产跃进的障碍,中共对落后地区和落后乡社单位开展了改造运动。如...
建设史论 | 集体化时期农村插队知青的副业生产 【摘 要】集体化时期,为使插队知青安心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活上的自给有余,国家在插队知青的菜地分配与经营、养猪与积肥事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副业生产等诸方面给予较多关注,并付诸制度设计与政策安排。但是,由于基层贯彻相关政策...
改革史论 | 改革开放初期文艺领导人群体与文学体制的构建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文艺领导人群体是参与构建文学体制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在充分吸收基层文艺界的建议后,文艺领导人群体曾试图以改革文艺领导机构、颁布新“文艺十条”等方式对文学体制进行宏观设计,促进文艺事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一些具...
改革史论 | 走向市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企改革源于企业效益下降与财政收入困难,是国家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深圳开启国企改革,因独特的政策条件、区位优势与观念因素,使其探索的过程更具前瞻性和持续性,为全国的国企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
粤港澳历史 | 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 【摘 要】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以“唤醒工人阶级的觉悟”为目标,利用五一劳动节、五四运动纪念日等契机,赴各工人团体、行业组织举行演讲,卓有成效地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基于对“各工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之认识,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以解决“工人教育问题”为...
粤港澳历史 | 一名共产党员学生眼中的黄埔军校 【摘 要】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开办的学校,对国民革命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黄埔一期生、早期中共党员,张隐韬留下的个人日记,详细记载了黄埔早期招考和他在黄埔一期学习、训练及生活的实况,乃至对广州商团事变的个人观察,极具历史价值。从张...
学科建设 |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中共党史叙事体系的构建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著作,通过提炼叙事主线、遵循叙事原则和凝练叙事话语等方式,初步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共党史叙事体系。就叙事主线而言,《三十年》围绕“革命叙事”“领袖叙事”“理论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