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為橋, 琴澳共拓合作區更高質量發展

作者: 浩然

民生為橋, 琴澳共拓合作區更高質量發展0

陳家良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

◇澳門特區行政會委員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會成員

◇政府公屋事務委員會委員

◇澳門坊眾學校副校長

◇澳門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

◇特區政府授予2024年年度仁愛功績勳章

琴澳一體化,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旨在促進澳門與橫琴的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這一戰略不僅為澳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為橫琴的崛起注入了強大動力,對兩地產生了顯著而積極的影響。

合作區發展成果與挑戰並存

過去幾年,在中央和粵澳兩地政共同推動下,琴澳合作區高質量完成了第一階段發展目標,建設成果豐碩,諸多大型基建項目陸續落成。當中,橫琴“澳門新街坊”等項目的落成,澳門居民有了更多的生活和工作選擇,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同時,大型基建項目的建設,如“一線、二線”基礎設施,進一步優化了澳門的交通網絡,促進了人員、物資的自由流動,為澳門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還推動了澳門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特別是在旅遊、金融、科技等領域,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對於合作區來說,借助澳門的國際影響力和資源優勢,得以吸引更多的投資和人才,加速產業升級和城市化進程。同時,也積極承接澳門的產業溢出效應,通過與澳門的緊密合作,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如今,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和活力。

然而,在推進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制度銜接、機制協調、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軟硬體短板,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澳門居民跨境工作和生活的意願,也制約了產業協同和企業發展的進一步深化。因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政策和法規,推動兩地在制度、機制、設施等方面的全面對接和融合。

攜手共進,優化“四共”新體制

在推進琴澳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澳門中小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拓展空間。一方面,以往受限於地域與市場規模,澳門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面臨天花板。而如今,合作區成為澳門中小企業向外拓展的重要橋頭堡。琴澳兩地實現資源共享、市場互補。另一方面,資源整合優勢愈發凸顯。澳門在旅遊、娛樂、金融服務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資源與經驗,而合作區則在科技創新、新興產業孵化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兩地資源的融合,為企業提供更完善的產業鏈支撐。

為了助力澳門中小企業更好地融入琴澳一體化戰略,兩地政府需要協同發力,多管齊下。在政策支持方面,應制定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如設立專項發展基金,為有潛力但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給予稅收優惠政策,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此外,提高企業的資金流動性與盈利能力。在制度創新上,建立更加靈活、便捷的企業註冊與營商制度。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鼓勵企業創新創造,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讓企業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無後顧之憂。規則銜接也至關重要,要推動琴澳兩地在貿易規則、品質標準、監管體系等方面的深度對接。並建立統一的產品標準與認證體系,使企業的產品能夠在兩地市場順暢流通。加強市場監管規則的協調,確保公平競爭,為企業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

當前,琴澳一體化進程已邁入深水區,打破行政壁壘、創新體制機制成為當務之急。合作區建設向第二階段邁進,意味著要在更深層次、更廣範圍實現琴澳融合發展。這需要兩地政府攜手共進,全力合作。優化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四共”新體制是關鍵舉措。在共商方面,建立常態化的企業交流機制與高層對話平臺。共建上,兩地共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促進人員、物資的自由流動。共管方面,探索創新跨境管理模式。共享層面,推動公共服務,如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共享。通過這些舉措,進一步打造出合作區與澳門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系。

推出特色服務,助力琴澳民生融合

街坊總會作為融入國家大局發展的先行者之一,近年積極參與推動兩地社會共融和文化交流。憑藉其對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將高品質、“原汁原味”的社會服務和經驗引入內地。推出了一系列帶有鮮明“街總”標籤的特色品牌服務。例如長青共融系列活動,為不同年齡段的人們搭建交流互動的平臺,促進代際之間的理解與融合;琴澳“心”家園系列活動,從文化、情感等多個維度出發,增進兩地居民對彼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有“琴”系街坊義剪便民服務,以細緻入微的服務等,這些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澳門居民在灣區的生活體驗。

未來兩地在深化民生合作方面有著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可能。兩地政府應繼續深化經濟、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通關便利等方面的合作。在經濟領域,加強產業協同,共同探索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為兩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點。教育方面,推動教育資源的共享與交流,開展聯合辦學項目,讓兩地學生能夠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區域合作能力的人才。醫療領域,建立醫療資訊共享機制,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和效率,保障兩地居民的健康權益。在社會保障方面,逐步實現社會福利政策的銜接與互通,為居民在養老、失業、住房等方面提供更全面、更公平的保障。同時,進一步簡化通關手續,提高通關效率,使人員、物資的流動更加便捷,促進兩地的交流與合作更加順暢。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不斷完善合作機制和創新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常態化的溝通協調機制,及時解決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索創新的合作模式,如開展跨境公共服務合作試點,打造一體化的產業園區等。通過這些努力,推動各項政策更好地落地實施,實現兩地民生融合更高質量的發展,讓琴澳兩地居民切實共享發展成果。

聚合力,助力澳門青年築夢合作區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廿五周年大會講話中強調,“青年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是建設澳門、建設國家的有生力量”。青年是澳門未來的棟樑,更是琴澳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紐帶。近年來,在兩地政府就業、創業、實習、生活配套等多維度政策的有力推動下,越來越多澳門青年積極回應國家號召,滿懷熱情與抱負地投身到大灣區、深合區建設的大潮之中。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在融入琴澳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青年們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制度銜接不暢使得青年在跨區域合作時可能會遇到一些行政壁壘,機制協調上的不足也可能導致資源整合不充分。文化背景的差異會讓部分青年在適應新環境時感到困惑,而兩地行業資質認證的差別,可能成為他們職業發展的阻礙。

面對這些困難,琴澳兩地政府肩負著重要責任。期望兩地政府能夠切實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沿著創新路徑積極探索,以改革的決心和智慧突破堵點。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應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協同性,加大對青年創業的政策和資源支持力度。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通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志願者服務等形式,增進澳門青年對琴澳兩地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促進文化融合。特別是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應當搭建實習和就業平臺,為青年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就業崗位。只要政府、社會和企業三方形成合力,必能為青年施展抱負、融入琴澳一體化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琴澳一體化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一環,承載著中央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深切期許。無論是去年習主席在澳門回歸二十五周年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還是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都展現出國家對琴澳一體化發展非常重視和支持,琴澳宜居宜業新家園的美好願景將指日可待。我們對此也充滿信心。

當前正值第六屆政府開局起步的關鍵之年,亦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邁向第二階段發展目標的啟動之年,這既是機遇亦是使命。希望各界凝心聚力,奮發同行,持正革新,牢記主席關於開發橫琴的初心是為了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囑託。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又要勇於突破常規,將中央惠澳政策與地方特色相結合。街坊會作為基層組織,將持續發揮橋樑作用,及時反映社情民意,以“久久為功”的韌勁,通過搭建國際化交往平臺,發揮“精準聯繫人”的樞紐作用,既推動產業協同創新,也促進民生領域的互聯互通。從跨境基建到規則銜接,從人才流動到社區共融,助力合作區高質量發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