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23年第16期

读者

读者2023年第16期

半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读者》杂志是1945年开始发行的一本文摘类杂志。通过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解读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一面心灵的窗户,在不同的故事中我们能够体会不同的人生价值和快乐、艰辛、努力与成长。

目录

卷首语 | 黎明墙

每一个清晨都是这样开始的:我醒过来,考虑着怎样解开上方这座岩壁之谜。我们窝在狭小的吊帐里煮咖啡,充满敬畏地端坐着,感受照亮我们的第一缕阳光——我们所在之处位于酋长岩之上,地处加利福尼亚州的优胜美地山谷

专题 | 赤瓜礁的来信

写第一封信的时候,胡四海只有26岁。那是1988年,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散去,一条重磅新闻再次拨动人们兴奋的神经。3月14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赤瓜礁海域取得了骄人

文苑 | 北方秘诀

一1953年,香港大南街,有家开了一年的武馆,师傅来自沈阳。香港青年高今粥前来踢馆,入街后,感到身体不适,难道是饿了?拐进武馆对面的炸酱面馆。面馆里有六张桌,没有客人。时值下午三点,高今粥说,如果灶上

文苑 | 物皆有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鸿雁是一种候鸟:秋天时它们会往南飞,寻找比较温暖的地方;春天来临时,再往北飞。大概张若虚当时在长江边,看到有大雁飞过。这刚好与“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形成呼应。鸿雁已经飞

文苑 | 夏天奔跑的声音

那天深夜,道格拉斯看完电影,和爸爸妈妈以及弟弟汤姆一起回家。半路上,他看到明亮的商店橱窗里的那双网球鞋。虽然只是一瞥而过,但他的脚踝好像被定住了,脚步也猛地停了下来。天旋地转,商店遮阳篷的帆布随着他上

文苑 | 角落

关于这街角,最早的记忆是布店。沿了街面的弯度,开有两个门面。这已经到了繁华马路的尾上,渐入清静,多是住户人家。所以,这布店卖的多是普通布料,裁好的衣片、裤片、口袋布、鞋面布。看上去有些冷清,其实生意是

文苑 | 玳瑁猫

1明蒂去世三个月后,安东尼在弗莱商店买了一只小猫。这些灰暗的日子里,他时而清醒,时而迷糊。这种忘却太难了。每一天都从那个可怕的时刻开始。他伸手触碰明蒂的肩膀,说:“嘿,亲爱的,我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

文苑 | 小小的湖

细小的晨曦被微风吹送着我看过风景看过雪独不见一个早晨的明亮小叶榕有瀑布般的根须拂过路边行人困倦的脸谛听这些声音,这些光线我的内心是宁静的它赓续了朝代间缄默的溪水爱与孤独,树脉上流动的思想土地上碎落的方

人物 | 解题者丘成桐

丘成桐在清华园数学家丘成桐一直在尝试攻克一道难题。如果从2022年4月20日,清华大学宣布他受聘全职任教于清华园,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算起,这道题他已“全职”做了1年。如果从他离开美国,偕夫人安家清华园

人物 | 爱的写法

184封情书追爱亲爱的丽薇:&nbsp 今天的信已经写完,可是,能随时给世上最可爱的姑娘写信,我太得意了,必须再写上几行,只为了表达爱意,丽薇。因我实在爱你至深,丽薇——如露水爱花朵,如鸟群爱阳光,如

杂谈 | 会说话的土

广州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有一件特殊的文物,是一块从原始地表切割下来的土,取名“考古地层关键柱”。它体积庞大,层次分明。考古学家可以据此判断各个时代的归属,也可以确定出土文物的年代。这是一块会说话的土。这块

杂谈 | 学习公共生活

一位青年艺术家租了一个空间,每个月付租金4万元。过去3年,他的经营日益困难,团队也解散了。他最新的志向是,自己挣钱维持这个空间的运营。这个空间可以用来办画展,最近在举办一些辩论活动。每周六,这里都要举

杂谈 | 为什么伟大的创新不能被计划

1创新,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一些取得伟大成就的发明家并非比同行更勤奋、更努力,而是他们经常能捡到意外的宝藏。近期全球最令人瞩目的重大创新事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的诞生。它由OpenAI(开

杂谈 | 黄炎培对绝对

1951年冬天,郭沫若邀请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夏衍、黄炎培等人都早早到了,过了一会儿南汉宸几个人才到。南汉宸抱歉地说:“因为田汉让我们去东华门外的剧场看梅兰芳的《红娘》,所以迟到了。”一听此语,黄炎培灵

杂谈 | 母语的歌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故事。有个在德国长大的英国人,被德军派到伦敦当间谍。此人讲一口纯正的英语,对英国的风土人情、朝野趣事无所不知。他到伦敦没多久,就如鱼得水,和英军上上下下打得一片火热,

杂谈 | 父母的“多米诺骨牌逻辑”

很多时候,父母不仅找不到真正的问题,还会把很小的问题看得非常严重。这种父母往往有一种“多米诺骨牌逻辑”:一个小问题不解决,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最后变成一个大问题。这种逻辑会使得家长对每一个很小的问题都非

杂谈 | 胡同里的修辞家

我对胡同里的吆喝声特别感兴趣——卖花生——芝麻酱味儿的。卖烤白薯——栗子味儿的。卖萝卜——赛梨味儿的。卖甜瓜——冰激凌味儿的。卖西瓜——块儿大,瓤儿高,月饼馅儿的来!要不就是——斗大的西瓜,船大的块儿

话题 | 停用智能手机之后

身为“90后”的Leon不开心。“在地铁上听喜欢的歌时,我真的在放松吗?在地铁上拿出电脑加班,真的比认真坐在办公桌前工作效率更高吗?每时每刻的娱乐消费,真的必要吗?让人生活便捷的科技,为什么让我更疲惫

话题 | 世代差异是真实的吗

在当代汉语词语库里,第一个被发明出来、用于代际指称的标签是“80后”。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就读到过声讨“80后”是“小皇帝”,既自私又懒惰的文章。后来,批判的火力开始转向“90后”,再后来自然也轮到了“

话题 | 夫妻“互相使唤”指南

我的一位朋友,结婚10年以来,总是在家务琐事和婆媳关系上“腹背受敌”。她老公是个好人,但在当伴侣这件事上,差了点意思。为此,朋友没少和她老公吵架。前几天和她聊天,她说这两年自己的精神状况不错,神清气爽

人生 | 外婆是美人

外婆是美人,从对她有记忆起,我就这样认为。尤其是我小时候,更是觉得世上没有比外婆更美的女人了。放学回家,刚进楼道,我就发现外婆来了。她站在走廊里的煤球炉边,炉子上坐着一口钢精锅,锅正冒热气。我大喊:“

人生 | 深山里的诗歌课

对贵州深山里的一群孩子来说,写诗和摘玉米一样皆属日常。诗意可以诞生在任何时刻。一次放学后,他们小心地绕过庄稼和烤烟苗,踩在嘎吱作响的松果和杉木叶上。他们嬉笑着,朝对方脸上吹蒲公英,往对方身上挂带刺的合

人生 | 不想,才是大敬

一向鹣鲽情深的阿紫最近丧夫。她对前来吊唁的好友声泪俱下地说道:“我拼命地想他的缺点、他的毛病、他的瑕疵,想一切足以挑起我恨意的往事。这样一来,纵是失去了他,我也不会这样痛苦。可是,我废寝忘食地想,通宵

人生 | 苦脸与甜脸

大部分时间里,母亲都很严肃。母亲这张严肃的脸是有名字的,父亲把它叫作“苦脸”。母亲也有“甜脸”的辰光——在家里的母鸡老芦生完蛋,特地走到母亲的身边,然后咯咯咯叫着表功时。还有,有喜鹊飞到家中榆树上叽叽

人生 | 收藏的故事

旧年出了一件事,九龙区的“时昌”迷你仓发生四级大火,烧了三十四个小时仍未熄。火势并不大,但因为现场楼层的储物仓如同迷宫,物件纷纭。其间两名消防队员不幸殉职。惨剧甫定,香港人再次检阅自己的日常生活。“迷

人生 | 毛笔字

父亲生前写一手好毛笔字,所以我一直要学习书法。在我上学的时代,学校已不再教毛笔字了。我开始学书法是在三十四岁。我对毛笔字的认识,始终是,父亲在夜里,打开一张可以折叠的长方小桌子,嘴里叼着香烟,正襟危坐

人生 | 一碗汤里的悠长岁月

那天,我心血来潮,想炖一锅冬瓜排骨汤,打开冰箱却发现冬瓜太少了。我在橱柜里翻找,发现还有晾好的海带,便顺手拿来和冬瓜、排骨炖在一起。经过小火慢炖,看似寡淡的汤倒也滋味十足,排骨软烂,冬瓜微甜,海带的鲜

生活 | 热爱就像破冰船

那天要去莫干山,我拎着大箱子下了德清高铁站,一眼就看见一排三轮车车夫中,有个在阳光下眯缝着眼、跷着腿看书的中年人。他身体略微后仰,脚蹬在车把手上,一手遮挡太阳,一手举着书。正值午后,雇用三轮车的人不多

生活 | 半如儿女半风云

“半如儿女半风云”,齐白石先生教学生画画时,总是提到这样一句话。小儿女的缠绵和大风云的挥洒,其实是一组矛盾的意象。比如白玉,一块油的料子很容易泛青,如果一块料子很油还很白,即俗称的羊脂美玉,就很珍贵。

生活 | 你是防御型还是进取型

当面对一个有挑战、有难度的任务时,以下哪项描述更符合你的思维习惯?A.担心会失败,思考如果失败了会怎么样。B.想象成功突破之后的样子,并感到兴奋。如果你的选择是A,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习惯从“失去”的角度

生活 | 畅适

老友Y今年七十岁了,依然每星期有六天都驾驶着新买的加长厢型车,在旧金山市区转悠。这车子有讲究,里面有数千件东西——建筑行业用得着的工具以及零部件,小至干衣机控制板的指甲大的晶片,大至一人高的热水器。他

生活 | 与自己不和最辛苦

有时候,得到一个好消息,想告诉一个故人,但是信息输入了一半,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因为不想打扰人家。这样的时刻,扪心自问,每个人都有吧。这是成年人的无奈,也是成年人的好处。对于某个特定的人,我们动的念

生活 | 全身心投入

有句话叫作“三天的帮手”。这句话是说,即便是帮别人工作三天,也要以将这份工作视为终生职业的态度,每时每刻都全力以赴。只要有这种认真的态度,就能够超越三天的期限,超越帮手的范畴,让人受益匪浅。因为只是帮

生活 | 待书之道

不同的人对待书的方式各有不同,故而会留下不同的痕迹。我看书越多,就越能辨别这些痕迹。编辑兼散文家安妮·法迪曼将爱书之人分为两种:“高雅的”与“世俗的”。在读到她的这个描述时,我想起了两个大学时期的朋友

文明 | 寻找第三极

什么是第三极?这个问题有标准答案——青藏高原。它是地球隆起最高的区域,因而是继南极、北极之后的第三极。第三极是“世界屋脊”,但是很少有人会居住在屋顶。有高处就有低处,在很多高原的山上,从山顶到山脚,几

文明 | 传谣与辟谣

哪些谣言易于传播呢?一是有可信度的,而不是太荒唐的:家门口那家肉店卖的肉都不新鲜,或者家门口那家肉店的老板是个吸血鬼,显然前者更易于传播。二是危险能预防,预防成本也适中的:我们有很多禁忌和迷信,都是成

文明 | 宋人笔迹里的密码

翻阅北宋前中期名臣墨迹,无论是字形、格式,还是称呼,都大致能想象他们中的很多人行事有度。苏轼有一次在朝中值班时,看到庭院里前辈大臣们留下的花木,回忆起他们的君子之风,感慨万千。范仲淹留下了好几卷墨迹。

文明 | 来,请破坏这个广告牌

有段时间,某个宠物营养品牌商在法国街头立了一系列广告牌,牌子上的内容却在鼓励人们来“污染”它们:停一停,请你的狗狗过来尿尿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许多养宠物狗的法国人都没有带小狗去做体检的习惯,于是,

文明 | 记忆为何会错乱

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与朋友或亲人经历了同一件事,事后,你们俩却对这件事有很不相同的回忆。你对此感觉很奇怪——因为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两个人的回忆应该基本相同才对。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件事的回忆差别如

文明 | 一场动物雨

电影《一出好戏》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场瓢泼大雨过后,屋顶、路面上布满了活蹦乱跳的鱼。其实,这种场景不仅出现在电影中,现实生活中也出现过,且有相关资料记载。这种“天上下动物”的情况,被人们称为“动物雨”

文明 | 敲门砖是块什么砖

敲门不用手,为何要用砖呢?这块敲门砖究竟是块什么砖呢?“敲门砖”这个词大约出现在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非文事》里说:“又如《锦囊集》一书……抄录七篇,偶凑便可命中,子孙秘藏,以为世宝。其未得第也,

悦读 | 言论

一直在“我得省钱”和“人就活一次”之间徘徊。——现代人的消费观手机的静音模式,才是最“吵”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的用户查看手机的频率是最高的人生空虚,有点爱,有些仇,还有互道早

悦读 | 幽默与漫画

幸亏烧了一壶水,剩半壶没容器装了。我对丈夫说:“要不你用这些水洗个头吧。”丈夫悠悠地说:“幸亏剩的不是半锅饭!”面试某大型IT公司要招聘一名网络安全部经理,一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前来应聘。面试官刁难他:

悦读 | 万物与我

每年我都会回老家看母亲,离开时,她就急匆匆地去街上买一袋橘子。她不知道给你什么最好,但她会努力给你她认为最好的东西。这些细节,都是爱的味道。蜗牛也有它的快乐:快有快的激情,而慢有慢的柔美,慢有慢的调性

意林 | 看客

《梁溪漫志》记载:有个调任都城的士人闲来无事,天天坐在所住旅店前的茶坊里看过往路人。店对面是一间染坊。某天,他发现有几个人三番五次地在店前晃荡,似乎是在打染坊的什么主意。正惊讶间,有人过来对他耳语:“

意林 | 树木的气味

每一块木头都是一束阳光,一个能给生命带来热量的仓库。透过油墨和纸张本身的气味,我们与书籍的物理和生态根源相联系,也算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呼吸”。在森林中,树木是林地生物之间对话的生命枢纽,将植物、动物和

意林 | 甜和疼的层次

我们都知道“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生命本身”这个命题,所以才会感动或感慨于当下。但我发现很多人说到“活在当下”时,并没有理解当下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以为,“当下”就是当下的美、此刻的快乐,所以“活在当下

意林 | 一块石头的人生旅程

有一块百斤重的石头,特别向往远方,于是就来到河流的中心,随着波浪向前滚动。多年以后,当它到达河流的下游时,已被严重磨损,成了一颗麻雀蛋大小的石子。又过了许多年,它被磨成一粒沙子,最后变成一粒尘埃。有一

意林 | 骆驼科动物

大羊驼的毛发轻薄柔软,但它纤细的长发被山中刚硬的大风刻成了一绺一绺的。它会在高山上高傲地散步,昂着长长的脖子,好让自己的双眼被远方的景致填满,让自己精致的鼻子吸入更高处的、经过极致过滤后的稀薄空气。在

点滴 | 夜雨的留言

一场雨后,山谷里涌出许多好看的云。雨是夜里下的,凌晨雨止,鸟儿们叫得甚是起劲。夜里下的雨如同远客,悄没声儿,担心自己的到来会打扰到你,只在走了之后,留言说,我来过你住的地方。从山谷里涌出的云就是夜雨的

点滴 | 给生活留一道缝

有一年夏天,我们一家人租了车,在青海、甘肃游玩。茫茫草原之上,当地的司机或许以为路线已熟稔于心,便关闭了导航。不料,老马“失”途,转错了山包,到了一个路线外的小镇。这是一个极洁净的镇子,夕阳下,老人在

点滴 | 两代之间

有些老生常谈,于我们是充满意义、回想和形象的,对于我们的儿女,却是空洞的、可厌的。我们想把一个二十岁的女儿变成淑女,这在生理学上是不可能的。沃维纳格曾言:“老年人的忠告犹如冬天的太阳,虽是亮光,可不足

点滴 | 第三选择

在竞争中,第一选择是我打败你,第二选择是你打败我,第三选择就是要找到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互联网战场一直都是分久必合的,原来同一个市场打得不可开交的两大高手,发现再打下去双方都输得很惨,干脆合并。合并的

点滴 | 等你开花

他说:“月球和地球之间有着不小的距离,对吧?”我说:“没错。”他说:“我们可以称之为间距,你可以将月球和地球想象成两列诗行。”我说:“可以。”他说:“按照斯宾诺莎的说法,万物均渴望保持其自身的性质,在

点滴 | 微书摘

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钱锺书《一个偏见》若说我的人生像一艘船,你就是那个上了船开了

点滴 | 寻凉帖

入冬有冷风探路,入秋有落叶来报,入春有百花捎信。而入夏,像是谁猛地燃起一把火,身与心一同灼烧,热情又惊心动魄。所以入夏,最贪清凉意。于是寻凉,于是遇一湖。湖中叶密如绸,荷风深处有亭翼然。新荷初绽,或撑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