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23年第20期

读者

读者2023年第20期

半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读者》杂志是1945年开始发行的一本文摘类杂志。通过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解读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一面心灵的窗户,在不同的故事中我们能够体会不同的人生价值和快乐、艰辛、努力与成长。

目录

卷首语 | 盛放与落花

万历甲寅春,张卿子到新都拜访黄玄龙。二人去石岭看梨花,花已半谢,玄龙曰:“春老矣,奚不早来?”卿子曰:“余意正在凄凉。”这是明朝某一年暮春时节,两个看花人之间一场简洁的对话。黄玄龙领着远道而来的张卿子

专题 | 没有归队的“追哥”

2023年7月29日傍晚,北京先后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雷电黄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19时,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红色(一级)预警响应。事实上,进入7月后,北京已经发布多次不同级别的暴雨预警。为了应

读者故事 | 生活的馈赠

1我常常觉得,我妈不怎么爱我。就连打碎几颗鸡蛋这种事情,她也会劈头盖脸对我一通教训。我有时气不过跟她顶嘴:“上次大姨家表姐来咱们家,打碎鱼缸,你怎么不说?”“她是客人。”“家人不如客人吗?”印象中,我

文苑 | 一杯茶

罗斯玛丽·菲尔长得算不上漂亮,不过要是把她的五官拆开来看……但她年轻,绝顶聪明,非常时髦,穿戴考究,而且让人惊奇的是,她读过最新出版的书。她的交际圈子是个极有趣的大杂烩,既有达官贵人,又有艺术家——都

文苑 | 寻找隐身草

夏天,楚国的一位书生一直在树下寻找捕蝉的螳螂。他读《淮南方》时,看见书上有个句子,“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他想,螳螂躲在树叶后捕蝉,蝉却不知不觉,大概是这树叶可以隐形吧,这不就是自己找了许多年都没

文苑 | 牧羊七哥

1有一个牧羊人名叫七哥,他喜欢一边牧羊一边唱歌。歌声欢快又好听。许多姑娘慕名而来,跟随他的羊群,只为听到他的歌声。七哥的母亲希望他选择其中一个姑娘,可是他不愿意。七哥的母亲问他为什么。七哥说:“我在等

文苑 | 狮子的吼声

一头生了重病的狮子大吼一声,它的吼声传向远方。尽头处长着一棵荆棘,吼声缠挂在了荆棘上。吼声当然想要挣脱,它越用力就缠得越紧。经过几小时、几天、几星期之后,它终于挣脱了。它马上跑回狮子身边,可狮子已经死

文苑 | 奇怪的职员

这个时代招聘很难,我经营的Z公司是一家中小企业,请不起什么高级人才。所以当一个叫山崎和彦的青年通过职业中介来应聘时,我别无选择,便雇用了他。他三十岁,单身,是个美男子。我第一眼看见他,就忍不住皱起眉头

文苑 | 那么爱

我喜欢安静的事物,比如阳光透过窗户,在木地板上投下好看的阴影像薄薄的翅膀,停在肌肤上那么爱挂在草尖上明亮的清晨在寂静的尘世,我希望像透明的玻璃杯子,不说话就飘出茶香一张口就像谎言就惊动雪崩最好就这样,

人物 | 任正非, 从 “术” 走向 “道”

任正非究竟是一位怎样的掌舵人,才能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长为通信巨头?为什么他能在人们争先恐后玩资本游戏时,毫不犹豫地选择科研攻坚?为什么说他不仅是一位企业家,还是一位商业思想家?这是一门属于任正非

人物 | 黄令仪的心愿

1989年,科学家黄令仪去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她在会场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却没有发现一个来自中国的参展商。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水涟涟。”她下定决心:“我一定要让世界看到更精尖的中国芯片。

人物 | 成为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故事不像诺兰的其他电影那样复杂难懂,内核却有诺兰一贯感兴趣的东西:受难天才、道德困境。电影着力描述了奥本海默研发原子弹,被奉为英雄,又被迅速抛弃的过程,但没有去表现奥本海默的年轻时光,而那正

人物 | 天才的个性

在80余年的生涯里,牛顿只是在前40年做科学,后40年是在钻研“炼金术”和注释《圣经》。1936年,一位经济学家在拍卖行购得一箱子牛顿的文件,吃惊地发现这些材料的绝大部分和力学、光学、天体运动无关,而

杂谈 | 有故事的房子

世界上有很多的房子。建筑家把它们归纳成不同的风格和种类,每一种都可以写一本大部头的书。可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有故事的,一种是没有故事的。这跟房子的风格、大小、新旧,以及奢俭完全没

杂谈 | 分手52年后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叫阿里萨的年轻人,20岁的时候爱上了一个名叫费尔米娜的小姑娘,当时费尔米娜才16岁。阿里萨用尽心力,想方设法不断给她写信,两个人很自然地相爱了。但是费尔米娜

杂谈 | 你是“旅行考据党”吗

为什么上海的很多道路都以全国各省市名命名?为什么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的很多石碑没有用玻璃罩保护起来?为什么大雁塔是歪的?漫步于城市街道,行走于文物建筑之间,你会不会对眼前的事物突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想

杂谈 | 我们配得上更好的事物

电影《罗马假日》海报一天《罗马假日》里的一天一夜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假期。影片最后,万般不舍的安妮公主决定重新承担起她的责任回归王位,报社记者乔送她到公主行宫外的拐角。公主说:“我不知道如何说再见。我一个

杂谈 | 交换为何能增进财富

博弈的英文叫作“game”,翻译过来也有“游戏”的意思,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相互作用下开展的活动。零和博弈就像你我二人分100块钱,你分多了,我就只能少分。于是,要想使我的钱变多,就只能把你的

话题 | 大方谈钱

我的朋友准备下个月结婚,她是在世界500强外企打拼的上班族,未婚夫则是个创业未果仍在啃老的中产二代。有一次喝多了,她才向我们吐露心底的不安:“我就是想不明白只有我一个人赚钱的家庭要怎么维系,他是打算永

话题 | 用表达公式掌控整场面试

面试是低效率的沟通许多管理学家都表示,面试是各种现代化谈判形式中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耶鲁大学的詹森·达纳甚至发表文章说,这种25分钟左右的面试交流,通常看不出来一个人的真实水平。这个观点有点颠覆,我们

人生 | 我的父亲陆天明

陆天明(侯欣颖摄)如果用一个画面来形容我的父亲,大致是一个在午夜踯躅独行的男人周身喷射着严厉尖锐愤怒爆燃的烈焰,夜风肆意揉搓着他那一头桀骜不驯的鬈发。1那些明媚灿烂的记忆大多集中在新疆。我会记得一双大

人生 | 蜜月计划

闺密尤励领了结婚证,跟着丈夫回山东婆家去办酒席。她老公是沂蒙山区出生的小伙子,18岁前没有睡过木板床,25岁前没有睡过席梦思。她老公一路给尤励打预防针:“办完婚礼总要住几天,你可千万不要嫌弃家里的土炕

人生 | 青春纪事

1976年初秋,我的一个同学,原来同住前门老街的发小,突然找我。不知她从哪儿听到“四人帮”马上要倒台的消息,特意跑来告诉我。下班后,她就往这里赶,那时候,从城里来我家路途比较远,只有一趟343路公交车

人生 | 女邻居

一那时的贝尔纳女士还是一个16岁的少女,一个来自布列塔尼村庄的特别善良诚实的女孩,本名叫乔赛特·库特龙。在16岁的年纪,乔赛特·库特龙爱上了一个17岁的少年,他来自巴黎,在她所住的村庄度假。这个男孩是

人生 | 我所追求的真诚

伊瓜苏瀑布伊瓜苏瀑布是阿根廷北部和巴西南部的分界线。在当地印第安人的瓜拉尼语中,伊瓜苏意为“大水”。它宽达四千米,平均落差七十五米,是世界上最宽的瀑布。在影片《春光乍泄》里,它意味着梁朝伟一段人生旅程

人生 | 潜水员戴夫:一个游戏背后的真实故事

戴夫·肖1最近,我迷上了一款游戏,《潜水员戴夫》。游戏里的主人公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大叔,名叫戴夫。在游戏中,戴夫白天去大海里潜水捕鱼,晚上在一家寿司店打杂,处理捕获的食材。我开始玩的时候挺好奇,为什么主

生活 | 孤儿卤肉

妈妈患癌晚期,最后一道手把手教我的菜,就是卤肉。有时听闻别人说“想念家人从前烧的什么菜,但人没了,菜也一起没了”,就心生警惕。我的经验是,若有什么一生持续想念的菜肴,赶得及,就应该设法学会。妈妈病中,

生活 | 调制波旁可乐鸡尾酒

大二暑假,我去一家酒吧做了助理调酒师。这个超级酒吧共有两层,可以轻松容纳1000人,我在楼上的椭圆形岛台酒吧工作,四周环绕着喧嚣躁动的人。上班的第一天,组长给了我一份手写的鸡尾酒制作清单,要求我记熟。

生活 | 猎笋人

那年春天,我在老家偶遇一位朋友,她邀我去她父母家玩,我便去了。朋友父母都已年迈,见来了客人,便让一位嫂子过来帮忙做饭。也不知这位嫂子是他们家什么亲戚,她瘦瘦小小,穿得灰扑扑的,脚上一双解放鞋,看上去又

生活 | 早该明白的职场道理

1论职业精神,我最服气我家的钟点工阿姨。她在我家工作10年,没迟到过一次,没临时请假过一次。最难得的是,按约定,她每天晚上8点下班,但如果7点50分工作就做完了,她不会故意磨蹭一会儿,而是默默地下班;

生活 | 大脑为 “坏” 而生

我们喜欢“好”,讨厌“坏”,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坏”比“好”更强大。对负面事件、负面情绪的偏好,心理学上称为“负面效应”,也叫“负面偏差”或“负面主导”。负面效应如何影响我们?心理学教授保罗·罗津和

文明 | 看得见的运气,看不见的努力

《宋史》记载,樊若水是南唐时期一名普通的书生。当时南唐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像樊若水这样胸有鸿鹄之志的人却不被任用,连进士都考不上,他非常郁闷。他听说崛起于北方的赵匡胤有雄才大略,正招贤纳士,便产生了投

文明 | 高适的那一年

一冬日的一天,长安城里寒风料峭,微雪飘飘,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小饮。有十余梨园子弟登楼聚会宴饮,不一会儿又有四名漂亮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演奏着当时有名的曲子。三

文明 | 为一株草让路

距瓣尾囊草1925年3月,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来中国考察。在四川江油,洛克发现了几株开着五角星状蓝色小花的植物,时值冬末春初,开花的植物很少。凭着10多年的植物研究经验,洛克断定眼前的植物很罕见,于是

文明 | 鲎痛苦的一生

除了被人吃、被搅碎当肥料和被切碎当鱼饵,鲎还面临一种独属于它们的生存威胁——为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全球平均每生产50亿剂疫苗至少要进行60万次安全测试,鲎的血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指示剂。科学家预测,鲎

文明 | 宋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过去有人认为,封建社会进士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多半是书呆子,未必有治国理政、管理各项事务的能力。但我认为这是偏见。至少在宋代,进士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有些是非常优秀的。下面我们讲两个实例。第一个就是大家

文明 | 小猫也要聘礼

照猫画虎的“纳猫儿契式”一些宠物店主已经开始用历史元素来包装产品了。顾客进店买小猫,店主会附赠一张古色古香的卡片,上面除了有猫咪的照片和身份信息,还有一首长诗。一只猫儿是黄狸,本在西方诸佛前。三藏带归

悦读 | 言论

行走只是活着,漫步才是生活。——100多年前的巴尔扎克完美诠释了当下流行的City Walk悬浮一代。——他们进行高强度的劳动,暂停常规生活,以便迅速获益,然后逃离,就像蜂鸟,必须高频度地振荡翅膀,把

悦读 | 幽默与漫画

真心打麻将时,老板娘说,临近年关,她特别想家,想吃家乡的大饼卷大葱,蘸点酱就是人间美味。以前在老家,她可以一口气吃三个。两个同事跟着附和,说什么胃口好身体就好,还说什么山珍海味都比不过家乡的味道……这

悦读 | 生锈的铁砣

两个人到林子里打猎,看到一个洞,其中一人捡起地上的小石块,扔了进去。过了许久,他们也没有听到石块落地的声音。“找个重一点的东西试试看。”另一个人说。他们四下找寻,看见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砣,搬起来就往洞里

意林 | 落进网里的鹰

一只鹰被羁在猎人设置的网里,它进行了多次冲击,但未能冲出去,反而撞折了翅膀。如此,麻雀们就来教训它了。“你飞的方向不对。”一只麻雀说。“显然飞得太矮了。”一只麻雀说。“照我看,”另一只麻雀说,“它根本

意林 | 风雨中筑巢

又是一个阴雨天。灰蒙蒙的天气,让人有一种想把沉甸甸的思念写进信中寄给爱人的冲动。开车遇到红灯,我停了下来。在等信号灯的间隙,我抬眼看到一只小鸟飞到白杨树的枝头筑巢。小家伙衔着比自己的身体还长的树枝绕来

意林 | 谜题

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说,艺术家不是制造作品,而是制造谜题。如果说人生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也都是在给自己制造谜题。人一生要遇到多少谜题,50个?100个?太少了。1万个?10万个?

意林 | 记忆不会出自偶然

在所有的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记忆绝不是偶然的,人们只会记得那些他们认为对他们的处境极其重要的事件。一个人的记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他会反复用这些故事来警告自己或者安慰自己。

点滴 | 秋

十月是一眨眼的工夫。一分钟前还坠在树上的苹果已经不见了,树叶黄了,渐渐少了。一场霜冻瞬间让所有的树都裹上银装。那些不是常绿的树种,糅合了美丽与艳俗,叶子红橙金,然后棕黄,最后落下。天气出乎意料地暖和。

点滴 | 为故宫拍摄文物

因为要给故宫里的文物拍照,摄影师宗同昌算是见过故宫文物最多的人之一。很多珍贵文物连故宫工作人员都难得一见,他却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室拍摄。正因如此,许多文物专家会赶在宗同昌拍摄文物时到他的摄影工作室,看一

点滴 | 习惯伪装

如果我们只分享自己的一面,就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沉默。在那种情况下,对方看不到也不了解真实的我们,包括那些更有趣的部分。即使我们成功地树立了某种形象,那也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胜利。我们太习惯于在别人面前伪

点滴 | 不败

太史某好弈,自诩曰:“某生平无败局。”人皆神之,太史亦以弈秋自命。他人弈,每袖手于侧,时颔之,时摇首,似有深意存焉,人莫测其浅深。或请与手谈一局,则淡然一笑,飘然引去,似不屑与弈者。及病笃,其子跪床前

点滴 | 正确的答案

南宋美食家林洪写有美食专著《山家清供》,是吃货苏东坡的超级粉丝。有一天,林洪读到苏东坡的《元修菜》一诗,对元修菜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元修菜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菜呢?有好几次,林洪根据苏东坡诗里的描写亲

点滴 | 不完美的美好

今天,我在雪中漫步,眺望我家附近的一片树林,突然觉得那些树在隆冬时的样子真是太奇怪了。它们光秃秃的,枝丫交错,在白雪的映照下显得苍老与无力。它们的树皮坚硬粗糙,像又干枯又丑陋的人的躯干。无论你想怎么粉

点滴 | 夜

无风时的冷,是慢慢地浸润到骨子里的。等到人警觉时,已经抖不开了。不过这终究无伤大雅:既然它从容,我们自然也从容,甚至可以假装彼此不存在。毕竟天大的事一瞬间便可化为乌有,何况温暖未必尽如人意。我们需要的

点滴 | 苍蝇的一瞬

时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工具,也是观察、认识和思考周围世界的一个维度。生物学教授尼古拉斯·P.莫尼在新书《生命的时间轴》中提醒我们,人类的神经系统让我们得以不断感知外部世界,与此同时这也是我们的“囚笼”,

互动 | 文字之外的故事

龙塘小学的孩子们《读者》2023年第16期刊载的文章《深山里的诗歌课》,讲述了贵州省黔西市重新镇龙塘小学的一群孩子在乡村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诗歌、创作诗歌,并因写诗而发生积极改变的故事。文中涉及孩子们创作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