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 出离时间 在中国艺术中,不朽,须从忧伤处说;圆满,要从残缺里看。中国传统艺术总是笼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其实是对生命资源短缺的哀吟。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感喟,到阮籍、王羲之等对生命的怜惜,莫不传递出岁月飘忽、生年不永的忧伤。“树犹如此...
专题 | 造出“中国芯” “苦大仇深”的创业者 在“80后”创业群体中,刘吉平算得上是一位“苦大仇深”的创业者。这种“苦”,贯穿了他从童年到中年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1982年,刘吉平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的一个小山村,按他的回忆,他家是村子里最穷的一户人家。为了给...
文苑 | 新钥匙 在一所古老的大学里有一间校长专用厕所。它源自何时,已无从考证,似乎在沙皇时期就有了。也有人说,这是内部物资配给时期的产物。厕所的一个门与校长办公室相连,外人完全看不出端倪,另一个门通向走廊。校长和他的秘书有这个厕所的钥匙。后来副校长也有了。...
文苑 | 银鬃与兀鹫 大肚子银鬃不是一个寂寞的主。它腿短,仔细看,还有点儿罗圈腿。通常,我骑着它大半天,回到营地,俯身下来的时候,它已经做好了准备。我的体重全部转移到草地上,我把马味儿十足的缰绳拴在油黑油黑的马桩上后,它攒足劲儿吭哧一声怪叫,开始抖动全身的皮子,...
文苑 | 最好的朋友 安德森先生说:“吉米在哪儿,亲爱的?” “在外头,环形山上,”安德森太太说,“他不会有事的,机犬跟他在一起。对了,它到了吗?” “到了,它正在火箭站接受各种检验。老实说,我几乎等不及了。自从十五年前我离开地球,就没有真正见过一只,影片里的根...
文苑 | 李子熟了 邻居家的李子熟了。 邻居举家去了远方。女人改嫁县城的一个老头;男人搬到了山上的一片栎树林里,那里黄土深厚;儿子在东莞,十年了,没有回来过,也不会回来了。只留一棵李子树在竹园边。竹林茂盛,好多年,没有人再使用竹子,也没有人掰竹笋,它一下铺盖了...
文苑 | 宁静夜 你牵了我的手;那时我们单独 在阴森森的树林里。几乎一转眼 我们就在一座房子里;诺亚 已经长大,搬走;铁线莲在十年后 突然开了花,洁白。 超过了世间万物 我爱我们在一起的这些夜晚, 这宁静的夏天的夜晚,此刻天空仍然明亮。 就这样珀涅罗珀牵了奥...
人物 | 女孩们,要飞天入海 开拓的力 在1983年之前,新中国的大学是没有女校长的。 在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之前,谢希德已经在本校物理学系做了32年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完博士学位,她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坚持回国,受邀入职复旦大学。成为校长时,谢希德已经62岁...
人物 | 身无饰行 中国人自古就特别看重操守,操守包括很多东西,比如正直、善良、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它的基座是四个字——身无饰行。“身无饰行”也是朱元璋用来表扬宋濂的。 宋濂,字景濂,浙江浦江(今属金华)人,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曾主修《元史》。...
人物 | 庞四奶奶 金雅琴 北京人艺注重培养演员,一个角色往往要派几个人轮流演,让更多的人有锻炼的机会。焦菊隐先生排《茶馆》时,像庞四奶奶这样一个戏并不重的角色,就派了黎频、吴淑昆、李婉芬、金雅琴四位演员。 《茶馆》公演后,我妈金雅琴没事就坐在台下看戏,为的是...
人物 | “入世”的李叔同 无论在佛门外,还是在佛门内,李叔同都永怀赤子之心。作为僧人,他研究并弘扬戒律学,修订律典,接续南山律宗;作为国人,他组织佛教徒救护队,开展战时救护工作,关怀抗日志士。李叔同用行动说明他并非隔绝于世,从没放弃世人,遁入空门不是为了逃避,“出世...
人物 | 李鸿章的环球旅行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从1896年3月中旬到10月初,他先后访问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八国,行程9万多里。这是清朝这个级别的官员第一次出国访问。他扰动的棋局可绝不限于中国这个棋盘。 在欧洲,所...
人物 | 聪明人的笨功夫 在晚清风云激荡的历史图卷中,曾国藩以“中兴名臣”之姿巍然挺立。当世人皆追逐机巧聪慧时,曾国藩用毕生实践诠释了“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深刻哲理。当我们拂去历史尘埃细读其人其事,会发现其成功密码恰似他亲笔所书的“拙诚”二字,在历史长卷中...
杂谈 | 一个孩子是一首诗 走在外面,我喜欢悄悄地听小孩子讲话。只要有那么一小会儿,准能听到些有趣的东西。 一个小孩对他的妈妈讲:“妈妈,如果你给我买一个冰激凌,我的高兴就有房子那么大。”另一个小孩问牵着他的手的爸爸妈妈:“为什么是大人上班,小朋友上学?为什么不是小朋...
杂谈 | 市场的滋味 我喜欢选择餐厅里靠窗的位置,看着外面的风景慢慢品尝食物,这在我小时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些国营饭馆里永远都找不到一个空位。如果你运气好,抢到一个位置坐下来,要不了多久,你身后必定会站着一个人,他并不打算抢你的饭菜...
杂谈 | 九十多 以前没太喜欢过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无论是西部片还是《廊桥遗梦》,都没太看到心里。从《萨利机长》开始,我突然感受到他对人类困境的深刻探究,前不久看了他2019年导演的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内心肃然起敬。“衰年变法”固然可以传为...
杂谈 | 美是令人忧伤的 福楼拜说,一生读透五六本书便能成为专家。一个人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如果你不乐于阅读经典,而喜欢随意逮着什么就读以打发时间,那几乎算是你的生活方式,别人是没有资格让你改变的。 “我亦艰难多病日,那堪重听八云筝。”苏曼殊是因为有病在身,怕听筝。...
杂谈 | 认得妖精的人都不说话 读《封神演义》,姜子牙遇上周文王之前,在朝歌南门当过算命先生,某日一个玉石琵琶精路过,好奇地要去算上一卦。妖精变作个妇人,“扭捏腰肢”,说:“妾身算一命。” 这是找死,但一个妖精敢这么做说明什么?琵琶精一定在想,这算命的就算认得,敢说出来吗...
杂谈 | 不要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1 2025年5月,英国创业公司Builder.ai宣布启动破产程序。破产本身不算新鲜事,但这家公司的经历相当离奇。简单地说,这是一个骗过了微软、软银、卡塔尔投资局等一众大企业、大机构的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到什么程度?他们对外宣传的主业是用...
杂谈 | 人之彼岸 郝景芳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获得雨果奖的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还写过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短篇小说集《人之彼岸》。书名的含义很简单:人在此岸,AI(人工智能)在彼岸,对彼岸的遥望让我们观照此岸。她把对人工智能的探讨拉回到人类本身,那就是,人类的智力...
话题 | 你的对手,从来不是AI 两辆飞驰的快车,和一头缓慢走来的灰犀牛 这个时代,是一个受多重变量叠加影响的时代。而在其中,最为重要的变量可能有3个:两辆飞驰的快车,和一头缓慢走来的灰犀牛。 第一辆快车,叫人工智能。 它有多快?快到我们用来形容变化的词,都已经不够用了。我...
话题 | 知识贬值了吗 这个时代,我们太容易把知识、学历和信息的定义混淆了,也太容易把“搜索到”错当成“已经掌握”了。 每天醒来,我们都在信息流里游泳。五分钟可以速通一部剧的剧情,想学做菜有现成的短视频教程,出门旅游有其他人做好的攻略,甚至想写代码、创作一首歌曲都...
话题 | 审美变成一种生产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者江寻千(九月)宣传海报 有一位朋友参与打造了一家餐厅,走的是穿越路线:复原古代成都的生活场景,不但服务员穿古装,还有一些表演。开始的时候我很替她担心,后来发现是我错了。如果我去这个餐厅就餐,还要找她订位置。最近,她开始宣...
人生 | 接受微瑕 那是一只极为精美的茶盏。敞口,斜身,深腹,圆足,是标准的斗笠器型。但与普通的斗笠杯不同,它的足略高,因此显得更加昂然挺拔,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青瓷胎体挂了淡淡的釉,晶莹温润,却不着半点纹绘,活脱儿一个“青青子衿”。我让老板从好多杯碟碗盏的...
人生 | 朴素的告白 【编者按】近日,抖音博主慕七七在街头发起了一场创意写作活动,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岁农民工抽到了1957年的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他随即执笔写下一篇朴实无华却动人心魄的文字。 视频发布48小时后,点赞量就已突破500万,评论区留下10万多条...
人生 | 目送 早上我出门,专注看鸟的猫像感应到一样,迅速从窗台上跳下来,蹲在了门口,眨着一双如圆珠般的大眼睛,像要目送我。 刚来的时候,它还是个小不点儿,一进门,马上躲在沙发底下,猫粮摆在外面,它也不敢在我在的时候跑出来吃。直到它来的第三天,它开始试探性...
人生 | 封面画展 我工作的医院主办着一份国内权威的儿科医学期刊,办了40多年。和很多老牌医学期刊一样,它的封面总是十分严肃:画着各种网格线条、人体器官图,或者药物的分子结构图。这些图传递着科学的权威,但也让人觉得冷冰冰的,像隔着一堵墙。 但是,今年拿到第一期...
人生 | 走夜路,就大声唱歌吧 那天我到邮局时,工作人员已经快下班了。 大厅里,只有一位红衣女士在取款:一沓沓厚厚的钱,就那么拿张报纸随意包一包,夹在胳膊底下便走。呵,财主! 途经夜市时,我居然又看见了她,一个人坐着吃喝。那个纸包就搁在桌子上,松松散散,旁边是一袋樱桃糖。...
人生 | 回家 碗里最后一勺饭菜喂完,茉莉小心翼翼地揩干净母亲瘪瘦的嘴唇,慢慢扶她到沙发上歇息,然后转身把碗筷收进厨房,开始清洗。 水龙头里的水流照例开得不大——并非为了节省那仨瓜俩枣的水费,而是为了能随时听见客厅里的动静。母亲坐在那里,正絮絮叨叨地自言自...
人生 | 走走停停 我住的地方离父亲家大约需要步行十五分钟。母亲去世后,父亲独居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我得知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后,决定把他接回老家,白天去他家照顾他。 其实,去往父亲家有一条更近的路,但我更喜欢沿着河流漫步,所以宁愿花上十五分钟绕点儿远路。 在不停...
人生 | 有范儿的工匠们 下町是我的故乡,我老爸是当地一个普通的油漆匠。我们家附近尽是一些我爸这样的工匠。 所以我打小就受到工匠们的关照。小学、初中不是有手工作业吗,就是从学校领了木头回来要做个船模什么的,我出了学校就直奔工地,跟那儿的木工师傅说:“大叔,帮我锯一下...
生活 | 舍不得和放不下 我读书和看影视剧时有两种很矛盾的状态。一个是放不下。我在地铁上读书时经常坐过站,导致上班迟到;下班则恨家离公司还不够远。没读完的半页书,到站后我只好倚个柱子赶紧读完。我的一位同学的偶像是作家宫部美雪《仙人掌之花》里的稻川信一。他是班上成绩最...
生活 | 零售时空的折叠艺术 英国曼彻斯特郊区的乐购超市收银台,每周五傍晚总会出现若干位推着蓝色购物车的年轻母亲。她们扫会员卡时,系统会自动标记出一组特殊代码:从婴儿纸尿布到幼儿辅食的消费间隔,精确控制在187±3天。这种隐藏在购物清单里的时间密码,正在重塑零...
生活 | 捕捉阿尔法 “阿尔法(Alpha)收益”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夏普于1964年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后来夏普凭此拿到了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我认为这个概念应该转化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眼光。 简单说来,金融市场的行为往往就像...
生活 | 与奇妙保持联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总爱出去走走。他不去偏僻的荒郊野岭,而是去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里特意为他保留的一片小树林,即著名的“学院林”。 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在这片熟悉的树林里突然被周围的大树和灌木、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草地吸...
生活 | 食物营养主义 一首流行曲中有一句歌词:“燃烧我的卡路里!”这首歌的歌词挺深刻的,它指出了将“甜甜圈”“珍珠奶茶”“方便面”还原为卡路里的营养主义倾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吃具体的食物,吃的全是卡路里。这种还原,被称为“食物营养主义”。卡路里作...
生活 | 别问没头没脑的问题 我常常会被问道:“老板不喜欢我,我该怎么办?”这种提问,我把它叫作“没头没脑的问题”。它只是在宣泄困扰,而没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提问者只是在描述自己的情绪,而完全没有展现出自己的意图和目的。 而我们要将“困扰”翻译成“问题”,最简单的...
生活 | “想买就买”与“该买才买” 您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明明收入不低,但生活极度节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省吃俭用,而且几乎不参与任何需要花费金钱的娱乐活动。每当有人问他们:“何苦呢?”他们的回答通常以“等我有钱了……”“等我退休了……”开头。 勤俭节约确实是一种美德,但正...
生活 | 自洽,贵在有自知之明 消费主义的一个弊端,是它教唆我们尽可能多地拿个人的时间、生命去“兑换”金钱,再用钱去购买生活的体验和解决方案。这个范式,隐含着一个时间与金钱的“汇率”问题,它对于那些精力好、体力好的先天高能量人士特别有利。比如我在职场上遇到过的几乎所有顶尖...
文明 | 一场2500年前的辩论 法律的公开透明,在如今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史中,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律都是秘而不宣的,直到公元前536年的一次重大改革后,中国才有了公开的成文法。这次改革,史书称之为“子产铸刑书”。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贵族,是主管一国...
文明 | 谁能笑到最后 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时刻上演着。如果把20只狼和500只驼鹿放在同一座孤岛上,谁能笑到最后呢?结果绝非我们大多数人想象的那般简单。 故事发生在苏必利尔湖西北部的皇家岛,那是一座面积约540平方千米的偏远孤岛。它宛如大自然设置...
文明 | 古代的样子 在杭州、绍兴、开封、南阳,我总是问当地人,哪里还能看到当年的样子? 开封人说,大铁塔是宋朝的,但是底座早被黄土埋没了,古老的开封在地下埋着呢。看过鲁迅故居,除了水井,哪个是当年的物件?供游人参观的房屋后面的花园,一定不会是鲁迅童年记忆里的百...
文明 | 宣姜的命运 在先秦历史里,有一对拥有顶级美貌的姐妹——宣姜和文姜,她们都是齐国国君齐僖公的女儿。 她们两个都因为过于貌美,而拥有了极其波折的婚姻。 宣姜的命运要更无奈一些,她本来是要嫁给卫宣公的儿子太子伋的,两个人门当户对、年龄匹配,本来可以成就一段非...
悦读 | 言论 盯住领域里最牛的那几个人,他们就是方向。 ——杨振宁 几十年风云变幻,位于风口时不盲目起飞,处于低潮时也能守住底线,这或许是我唯一值得自夸的长处。 ——陈平原在一次演讲中称 有困难马上办,没事不打扰,这就是义乌最好的营商环境。 ——语出胡宏...
悦读 | 幽默与漫画 牛棚 人生第一次租房子,可我下班就忘记租的房在哪儿了,房东也联系不上。突然有一种累了一天找不到牛棚的感觉。 哪根葱 给喜欢的人发私信了。她应该是个卖菜的,问我是哪根葱。 万人迷 昨天男朋友过生日,吃完饭我们一起打车,结果发现接单的是我爸。 ...
悦读 | 大山里的小诗人 2016年10月的一天,窗外下起了大雨,班上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朝窗外看。我索性带他们坐在屋檐下,拿出本子,尝试写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在诗里,我发现原来调皮的“坏学生”有着不可思议的想象力,而躲在墙角不爱说话的女孩会在诗里写:“我信奉黑夜,因为...
悦读 | 金条在天堂叫什么 帕特:“麦克,我在高速公路上用新买的手机给你打电话呢。” 麦克:“帕特,你开车当心点。我刚刚听收音机里说,有个疯子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 帕特:“一个疯子?天哪,明明是几百个疯子在逆行。” 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来说,帕特和收音机里的人都是对的...
意林 | 酒店关门我就走 小时候听人讲佛经,“生、老、病、死,是为四苦”,不明白生怎么会是苦;后来尝到了人世的辛酸,才慢慢体会到一点。 凡人没有秦皇汉武那样的条件去求不死药,通常只希望慢一点老,少一点病,晚一点死。殊不知任何生物的老、病、死,十之七八决定于遗传,十之...
意林 | 来者,必去 一日,我坐在客厅里和好友W聊天。谈兴正浓时,一只老鼠突然从门外的花园窜了进来。我吓得魂飞魄散,跳上椅子,尖声叫嚷。好友W一动不动,气定神闲地说:“你怕什么?它会进来,也一定会出去的。” 果然,老鼠在屋里兜了几圈,又拖着粗大的尾巴溜出门外去了...
意林 | 值得学习的一课 假如我觉得您——还有我,都能从六岁孩子身上学到有价值的一课,您是否认为我言语冒失? 我之所以这么问,皆因收到来自安大略省的鲁比·斯金克莱夫人的一封信。信里讲了她的一个孙子克雷格,他有一次和自己的好朋友戴维一起玩。因为是小孩子,难免...
点滴 | 游移 喜欢电影《雨果》中火车站的世界。那里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也有私人空间——钟楼内部的栖息处。有奇观——钟楼本身,那个大钟。还有眺望另一个世界的窗口。窗外的世界,俯瞰下的巴黎,等于我们的星空。相对于小男孩雨果的车站世界,还有一个外部世界,那就是小...
点滴 | 何以为父 一个“父亲”不管以什么理由打孩子,都是在以向孩子泄愤的方式掩盖自己的无能——那个棒子本来是应该落在他自己身上的。 好父亲能够看见并接纳自己内在未长大的小男孩,所以他不会通过巨大的外在成就来掩盖小男孩的弱小和无助。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不害怕...
点滴 | 找到那个名字 以前,我时常羡慕一盏灯,它熄灭只是片刻的事。后来成长了,觉得漫长的落日也很好,可以用来配茶,可以用来检视得失对错。 一张照片可以凭借被捕捉到的那个瞬间说清楚很多事。但等待字词的碎片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聚拢而来,拼凑成完整的舞...
点滴 | 谈谈爱情 如果我只是想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当我单身时,我不觉得自己有多差;当我恋爱时,我不觉得自己有多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是自我的觉知。 当期待恋人是你人生的指路灯,是你生活的榜样,是自我成长的学校时,你就完全沉浸在自我人生的旋涡中,无法看清恋人的...
点滴 | 为什么读小说 当今社会,人们沉浸于所谓“幻觉”的权利是受到质疑的。我总想起纳博科夫所说的一句话:“现实”是语言中唯一需要总是用引号的一个词。所以,关于幻觉与现实的观念是很有趣的。 我觉得读小说并不是逃避,相反,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必要扩展。在我看来,很遗...
互动 | 一生的梦想 平生头一回用DeepSeek(深度求索),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向《读者》投稿才更有可能被选中刊登。 虽然我知道对方是人工智能,可在收到回复后还是郑重地感谢了对方,忍不住又说了一句,我也曾多次向《读者》投稿,还投过一篇曾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