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21年第8期

读者

读者2021年第8期

半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读者》杂志是1945年开始发行的一本文摘类杂志。通过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解读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一面心灵的窗户,在不同的故事中我们能够体会不同的人生价值和快乐、艰辛、努力与成长。

目录

卷首语 | 鲜活

水灵图卷 李津舌尖五味,酸、甜、苦、辣、咸。鲜,不在其列。什么是“鲜”?我们发现,即便精通辞章,也很难一语中的。这是一种飘忽难表的滋味,玄而神秘,品得出,却说不清道不明。这不一般的滋味,来源于新鲜。有

专题 |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每当谈到抗美援朝战争,现代社会的舆论就非常复杂。我们为何而战?长眠在朝鲜冻土中的中华儿女,国家的利益和战略缓冲,进入中国台湾海峡的美国第七舰队,今天朝鲜对我们的态度,赢得世界的尊重,铁幕下的饥饿,军人

专题 | “小微球”的强国梦

马里亚纳海沟,是人类已知的海洋最深处。2020年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潜水器第一次把3名中国人送达地球的“第四极

文苑 | 王浮得救记

老画家王浮在弟子凌的陪伴下,游荡在大汉帝国的道路上。他们行进得很慢,因为王浮夜里要停下来凝望星辰,白天要停下来观看蜻蜓。他们的行李很少,因为王浮喜欢事物的形象,而不是事物本身。在王浮看来,除了画笔、颜

文苑 | 定风珠

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有人来往。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小镇里有一屠夫,生得膀大腰圆,每日里杀了猪,就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

文苑 | 月光

那一天,秋意深沉。我独自来到莱茵河畔寻访贝多芬的故里,站在波恩的一个小院子中间,拍了一张照片。那是一座半身塑像。塑像的旁边是几棵银杏树,橙黄的叶子像月光一样洒落下来。上大学时爱听贝多芬的《命运》,觉得

文苑 | 从容与有情

到台北近郊登山,在陡峭的石阶中途,看见一个不锈钢桶放在石头上,外面用红漆写了两个字“奉水”,桶耳上挂了两串塑料茶杯,一红一绿。在炎热的天气里喝杯清凉的水,在这清凉里感受到的是人的温情。这桶水是由某个居

文苑 | 金婚纪念日

伴侣 吴冠中他们一定有过不同之处,水与火,相互远离,在欲望中偷窃并赠予,攻击彼此的差异。紧紧抱住,那么久,他们占用、剥夺彼此,即使只有空气留在他们怀里,透明,如闪电之后。某一天,无须回答,他们就领会了

人物 | 彭士禄:90载“深潜”人生

“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须发皆白的彭士禄对着镜头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位96岁的老人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首任总设计师,见证了中国轰轰烈烈的发展。为国贡献了大半生,看到中国今天的成就,九旬

人物 |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青年时代的樊锦诗(左一)几年前的一天,中欧商学院到敦煌考察,请我去参加他们的会议。我一到会场,就看到大屏幕上显示了八个字:“简单相信,傻傻坚持。”会议还请我发言,我就说:“那屏幕上的八个字,说的不就是

人物 | 融入生活

有一年,查理·芒格和我共同参加了一个外地的聚会。活动结束后,我要赶回纽约,没想到却在机场的候机厅遇见他。查理庞大的身体在过安检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检测器不断鸣叫示警。他就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安检,如此折腾

人物 | 王洛宾与《大豆谣》

1940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因遭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当局关进兰州沙沟监狱。一同被捕的,还有他的妻子樊桂英和出生仅8个月的女儿罗力立。罗力立先后在监狱中度过了长达6年多的童年时光,人称“西北小

杂谈 | 年轻人,你要获得选择的权利

我在斯坦福大学读一年级时,遇到一件事,它让我真正懂得了自由的可贵。有一天,我经过宿舍走廊的时候,听到一个女孩正通过电话动情地说着什么。这个女孩我认识,我不希望偷听或介入别人的事情,于是小心翼翼地走开了

杂谈 | 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

曾经读到一篇文章,介绍“二战”期间一位美术老师和学生的一桩往事。这位老师和她的学生都是犹太人,当时在布拉格。德军入侵后,将他们一起带到奥斯威辛集中营关押。携带的行李有重量限制,这位老师宁肯取出自己的一

杂谈 | 口袋里没钱的不一定是穷人

三十多岁的时候,发愁最多的是什么?毫无疑问,钱。所谓“刚性兑付”,最具体的体现也是在钱上。被一笔到期需要支付的钱追得喘不上气,在亲友圈搜寻合适的人去借钱又发愁怎么张嘴 因为钱不够而忍痛放弃自己想要的东

杂谈 | 父母介入子女生活的程度

最近,我读到梁漱溟先生所写的《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一文,不禁思考,父母究竟该如何介入子女的生活?或者说,父母介入子女生活的程度该有多深?梁先生在文中从他上小学时说起,一直到在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时为

杂谈 | 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前段时间,有一句话在网上很流行:“他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我很羡慕那些自信的人。但普通且自信的人并不多见(优秀却自卑的倒很多),我能联想起的就只有《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猪八戒入赘高老庄时,原本是变成

话题 | 时尚带给我们什么

活在滤镜的时代里喜茶、磨边牛仔裤、“斩男色”口红、淘宝、抖音、滤镜、网红主播、线上知识付费课程、企业家高管培训班,等等。在每一个生活场景里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可能是同

话题 | 思维的成人礼

作文与论文每逢毕业季,学生和老师们都要为毕业论文头痛不已,社交媒体中也会流传各种段子。国外有调查显示,抑郁、焦虑等心理状况在硕士、博士中司空见惯。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论文为什么让这么多人不开心?作为故

人生 | 最亲的人忘了你

许多年前,老人失智的现象还不普遍,偶然听一位朋友惊讶而痛苦地说,父亲不认识他了,我很讶异。因为一直到老年至往生,我的父母记忆都极好,大小事情都条理清晰,更不可能不认识自己最亲的儿女。但我可以理解朋友心

人生 | 生活,没有想象的不堪

年龄越大,就越认可父母的人生。越是见识到不同的人群,就越意识到他们的难得。越是和概念、理论打交道,就越意识到父母落地的人生姿态,是多么的活色生香而又充满生命力。我的父母是普通人,一辈子生活在湖南的一个

人生 | “熬”出来的光阴

大学毕业时,小Y没通过司法考试,只得和几个朋友一起租房准备第二次司法考试。那时候他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实在太笨而考不过,就滚回老家。那段时间他日日早出,夜夜晚归,埋头苦读,最后3个月每天几乎除了吃饭睡觉

人生 | 刘姐,再见

一每月一次的保洁是租房中介附赠的服务之一。自从3年前搬家,每月出入我家的就是刘姐。刘姐和别的保洁阿姨不一样。她顶着一头厚实蓬松的短发,皮肤是晒出来的浅棕色,大嗓门,说话就像连珠炮。她进屋后不多寒暄,收

人生 | 一张捞纸帘,几许少年心事

小朱至今记得自己学习编竹帘的起始:中考结束,他们这拨野马驹都兴奋得过了头,半月之内,小朱闯了两次祸。一次是削篾作剑,在竹林里玩侠客激战游戏时,竹剑不留神戳到小伙伴的眼角,小伙伴顿时血流满面,他差点把人

人生 | 除了幸福,不要做别的选择

“如果不能够遇到让你满心欢喜的人,不结婚其实也可以。除了幸福,不要做别的选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爸这样对我说。一有两年,我活得很落魄,除了不恰当的文学野心,几乎一无所有。就在那时,我认识了一个

人生 | “多此一举”

父亲两兄弟不及成年,爷爷便已过世。一路相依相靠的两兄弟格外情笃,大伯入住老年公寓后,父亲隔三岔五便寻了空去探望。记得有一年夏天,我恰巧得了机会陪父亲同往。大伯住的是双人套间,洗浴室、阳台、并排单人床、

生活 | 好压力,坏压力

什么是压力压力这个话题,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很多人的口头禅可能就是“压力山大”。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他很有可能患上胃溃疡或者其他慢性疾病。科学家认为,所谓压力就是环境产生了变化,这些变

生活 | 你是否在“赶生活”

“为什么我总是时间不够用?”我们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我们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于是,“没有时间”成了我们的口头禅。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

生活 | 远方是药也是病

有一段时间,我在给一个节目做心理顾问。这个节目要求选手在山清水秀的野外过一段全封闭的生活,24小时网络直播,持续一年。因为是封闭节目,为防止选手出现心理问题,节目组就委派我在每个选手上山之前跟他们聊聊

生活 | 动静之趣

一个人的生活,怎样才算有趣?于有些人而言,趣从动中来。日子要过得有趣,就得够热闹。人多就热闹了,气氛也就活络了,身在其中,便会觉得快活。这日子,自然也就有趣了。这样的趣,是闹趣。用各种人、各种声音、各

生活 | 医生的决策法则

我们在做决策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需要的辅助决策信息极不完备 其次,留给决策的时间十分有限 最后,决策带来的后果性命攸关。在医院里,这种问题尤为常见。医生永远都不可能等掌握了疾病的全部信息后再

生活 | 不语似无愁

波兰电影《艾迪》中,艾迪是个在城市里收废品的普通人,因为爱读书,被卖酒的两兄弟叫去给他们17岁的妹妹做家庭教师。他们认为艾迪长得丑,又穷,不会给漂亮的妹妹带来危险。谁知妹妹早已经与一个每周送酒来的吉卜

生活 | 钱如何买到快乐

《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项研究:科学家想弄清楚,金钱是否能买到快乐。如果是,有一点又令他们困惑,那就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人们一直在赚更多的钱,幸福感却没能随之提升。结果他们发现,钱

文明 | 美的无用之用

美的、丑的,真的、假的,善的、恶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看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这

文明 | 香菱学诗

有一天,黛玉问香菱:你读了那些诗,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说:我倒领略了些滋味,不知是与不是,说与你听听。香菱讲了一首什么诗呢?就是王维的《使至塞上》。她举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文明 | 画什么更值钱

英国经济学家唐·汤普森曾经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客座教授,午休时,他常去不远处的苏富比拍卖行逛,并由此对艺术品经济学产生了兴趣。汤普森发现,在现代艺术领域,受欢迎的画作是有一些基本规律可循的。比如就人物

文明 | 完美曲线

创新没有止境,但传统定义了创新的底线。如果你要卖车,你会向用户介绍自己的车最出彩的地方,比如功率有多大、百公里油耗有多省 如果你卖的是电动车,你会介绍电池续航里程。而买车的人一般会问车里的空间大不大、

文明 | 齐桓公、管仲、鲍叔,你选择谁

2020年高考全国I卷的作文题,是请考生从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的故事出发写作文。三位历史人物瞬间成为热点话题。这段故事发生在2700年前,大背景是周王朝最初的“家天下”模式已经与诸侯血缘渐远的现实

悦读 | 言论

生死,光阴,离合,都有人赋予它们意义。——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意义”在桌上放500元现金不会丢,放一包瓜子回来就剩一堆壳了。——何谓朋友你是看黑白电视长大的“70后”,还是看彩色电视长

悦读 | 幽默

真理一大清早就被我爸妈吵醒,俩人为了一件玉器的鉴定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最后我爸气呼呼地出门买菜去,我妈开始查阅各种资料,等他回来再战一回。父母相濡以沫的三十多年让我体会到了一个道理:结婚别找同行。乐趣

悦读 | Tu & Ted

一个关于两个朋友的日常生活故事,一部没有对白但结局出人意料的漫画。

悦读 | “P”出来的新世界

汉斯鲁迪·拉姆绍尔,一个在金融领域工作了20年的中年人。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他决定学习Photoshop,并每天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自己制作的图像。刚开始时,他只是打算自己做做练习,安静地当一个“P”

意林 | 父亲与我

多年来,我和父亲一直冲突不断,进行着永无休止的意志的较量。我以为我已经接受这一点,接受了我们那样的关系。但某一刻,我意识到我多么期望能结束我们之间的冲突,多么坚信将来我们会成为一对能和平相处的父女。我

意林 | 量人之尺

尺子种类繁多,除了测物之尺,还有量人之尺。以尺量人比较难。难在握尺者要坚持标准,剔除情感,难在量人之尺须始终如一。若尺子的刻度前后不一,标准因人而异,那么量出来的结果自然会失真跑偏,有失公允,也难以服

意林 | 气馁的美学

既然我们无法从生活里提取美,那就让我们设法从“无法从生活里提取美”中提取美吧。让我们用失败造出胜利,造出正面和高贵的东西,有庄严的圆柱,符合我们心灵的要求。假如生活仅仅给我们一个囚室,至少,我们应该尽

意林 | 燧石和棍棒

燧石被棍棒敲击,大为惊讶,厉声对棍棒说:“你怎敢烦扰我?别打搅我,你选错了对象,我从不曾伤害他人。”棍棒回答说:“如果你耐心些,便能看见在你身上产生的神奇结果。”听到这话,燧石安静下来,耐心忍受痛苦。

点滴 | 见世面

我过去对“见世面”这三个字有一些误解,觉得见世面这件事的重点在于“多”,所以仿佛陌生的地方去得多了人就厉害了。后来我觉得,见世面这件事的重点并不在于多,而是在于反差之中的对比。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

点滴 | 草佛

有一天,黄昏时分,他和一个朋友在日本大阪的街头闲逛,无意中闯进了一条叫作“法善寺横丁”的小巷。不用说,那条小巷是因法善寺而得名,但此刻已是傍晚,来寺庙旅游的观光客散去后,幽深的小巷终于回到了日常生活的

点滴 | 今天想吃什么

我爱吃,从前会有很多想吃的东西。今天想吃这个,明天想吃那个,曾经一个人大老远从新界开一小时的车到港岛,只因为突然馋嘴起来,很想吃一碗热腾腾的叉烧拉面。不过这几年,我已经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东西了。要说一

点滴 | 从艺术的角度欣赏文学

在从事文学工作之前,我的专业一直是绘画。进入文坛后,绘画一度中断。我天生热爱艺术,绘画、音乐、诗歌、民间艺术等对我都有无穷的吸引力,也让我常能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这里边有一个与我们的文化传统相关的

点滴 | 为什么要有那些晦涩的概念

过去看书,尤其是看思想方面的理论书时,我经常会为那些晦涩的词感到困扰,比如,能指、所指、后现代、解构、复调理论,等等。看多了之后,就会觉得那些写书的人故弄玄虚,心想,你们就不能说点人话吗?但是最近我看

点滴 | 站得低,看得清

一般来说,人们是争强好胜、喜欢发表见解,并愿意推广自己的见解,出风头得荣耀的。但是老子提出了另外的模式与选择。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我知道如何风光荣耀,但是我宁愿保持低调、保持谦虚、保持难得糊涂。你想认

点滴 | 无用的教养

谷口吉生诞生于建筑世家:其父谷口吉郎是日本著名和风建筑大家,其外公松井清足曾是日本建筑学会的副会长。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谷口吉生,从小接受的熏陶便是“无用的教养”。谷口吉生回忆道:小时候,当他的父亲想

点滴 | 长久凝视

二十多年前,我在二环路边上骑车。一侧是护城河,一侧是安德路公园,正是深秋,公园里的树木是色调不一的黄色、绿色和红色,风吹过,落叶纷飞。我长久凝视着那片树木,心中有强烈的愿望要用油彩把眼前所见的场景画下

互动 | “《读者》光明行动”(91)

古丽娜为帮助她的志愿者绘制的“感谢信”新年伊始,“《读者》光明行动”志愿者团队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了“一副弱视眼镜的暴走”活动,并组建了公益暴走团,“一边强身健体,一边奉献公益”,以捐步数的形式为贫困弱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