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21年第14期

读者

读者2021年第14期

半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读者》杂志是1945年开始发行的一本文摘类杂志。通过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解读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有一面心灵的窗户,在不同的故事中我们能够体会不同的人生价值和快乐、艰辛、努力与成长。

目录

卷首语 | 醉与痴

这世上多的是醉与痴的人。刘伶醉于酒,黛玉痴于花 徐霞客醉于山水,顾恺之痴于丹青……专注地沉浸在对某样事物的爱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醉和痴暗示着专注与持久,以及单纯而明净的心灵背景。这会让人将人生变成一

专题 | 深藏功名60年

胡兆富展示自己的人民英雄奖章颁授证明书1926年,我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仲家庄,上面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家里只有一亩三分坡地,连糊口都难。大姐早被送了人。为了给母亲治病,二姐又被卖到了邻村。我5

文苑 | 酿酒师

一陈春醪在烧柴时打了个盹。碧粳米在锅里煮着,水已成浅绿,咕嘟咕嘟。童子用一条带叶的竹枝轻轻搅动,让水和米染上竹叶的清香。昨天夜里,陈春醪做了个漫长的梦,醒来后就忘了梦的内容,但梦里的气味仍在,缭绕在屏

文苑 | 只要月亮还在天上

人这一辈子需要不时地被犒赏,为了多些欢乐,就得好好过节。我家没有比外祖母更懂这个道理的人了,所以她最重视节日,只要是节日就不肯放过,一定要把它过得像模像样。好东西吃也吃不完。外祖母说:“吃不完就是一年

文苑 | 庄稼的逻辑

村庄的四周是大地,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你的视线永

文苑 | 仲夏小令

1我常常渴念,那些晴朗的日子。了无一事,阳光肆意洒落在年轻的草和树身上。一双初遇的小蝶偶然停翅于小篱笆,它们一定不知道世间有过“梁祝”的故事。蓝天挥一挥长袂,使燠热的下午变得温柔。我偃卧在长廊下,让慵

文苑 | 观云

这一生中,我还从没看过那么多流云。傍晚时分,倚在山坡上面对晚天,啃一块难以下咽的干粮,只觉得满目空明,心旷神怡。云朵倏来忽往,幻化无穷,忽而旌旗招展,号角嘹亮,迈过群山 忽而又婷婷袅袅,在天边逗留片刻

文苑 | 流浪者的宿处

〔美〕安德鲁·怀斯水彩这是多么异样而奇妙,轻声的泉水,每天夜里在槭树的凉荫之下,总是持续不停地流逝。月光停在山墙上面,总是像一阵香气在飘动,一朵朵浮云总是飞向又凉又暗的太空!这一切永远常住不变,而我们

人物 | 我们有一身坚硬的骨头

华罗庚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数学家华罗庚仍坚持写作《堆垒素数论》。当时没地方住,全家就住在牛棚里。每天晚上,他窝在牛棚的上层,一灯如豆,下层则是牛在啃草反刍,还不时在柱子上蹭痒,每当这时,牛棚便摇

人物 | 《九零后》:寻找西南联大的年轻人

《九零后》海报2021年5月首映的纪录电影《九零后》,由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传奇老人联袂“出演”:许渊冲、杨振宁、杨苡、王希季、郑哲敏、潘际銮、巫宁坤、马识途……这样的“演员”阵容,可谓空前绝后

人物 | 茹志鹃培养王安忆

作家王安忆的母亲,也是作家的茹志鹃写过一篇文章:《从王安忆说起》。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却没有发表过,是王安忆从她母亲的遗稿中发现后,交给我的。文章主要回答了她母亲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你是怎么

杂谈 | 此戏经年

许多年前,在江苏昆剧院看过一出《风筝误》。当时只当是才子佳人戏,多年后再看,却看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盟姻。书生与佳人,生活在痴情爱欲的海市蜃楼里,倒是周边的小人物,有着清醒十足的生活洞见。《题鹞》一折,世

杂谈 | 友谊与棉花糖

据《后汉书》记载,山阳金乡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字元伯)是同窗好友,二人同在京师游学,后来一起告假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重回太学,我会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见见你的孩子。”二人遂约定了日期。待

杂谈 |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的一位朋友,不久前被公司裁了。他已经年近40岁,身体多病,手头也没什么积蓄,一时间内忧外患。一天,他跟我说,他恐怕是得抑郁症了。我劝他赶紧去就医,他又说,怕医生真的诊断他是得了抑郁症……一时之间,我

杂谈 | 当我们说流行语时,我们在想些什么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 语言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流行语的时候,流行语也不可避免地在影响我们的思维活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虽然有新鲜、活泼、接地气

杂谈 | 请允许我不爱厨房

住了十几年的房子,我决定在这个春天重新装修。按照我的意愿,设计师给出了合理的装修方案,只是在厨房的处理上,我告诉对方,越简单越好,有个灶台能够煮面就够了。年轻的设计师有些讶异,毫不掩饰地告诉我,自她从

杂谈 | 你可以成为另外一种人

一青年节,应景看了条视频,B站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作为“奔四”之人,我有些感触。这是之前《后浪》的2.0版。去年是“前浪”向“后浪”喊话,这一次是“后浪”自己站上舞台发声,陈述自己不想成为某些样子

杂谈 | 作家就是写作困难的人

有一个美国作家给亲戚写信,结尾时说,“请你原谅,我把这封信写得如此冗长,因为我没有时间写得简短。”可见把东西写短并不容易,而且更需要时间。其实短篇小说并不是人生的填空,而是对一个作家的终身磨砺。不论长

话题 | 人生难道只是一场赛跑

好意酿出苦果邻居家一个正在读高二的男孩,今年期末考试门门成绩都名列前茅。放假头一天,他就要求爸爸妈妈犒劳他一下——让他和同学们一起去黄山玩几天。没有想到他爸爸听到这种“非分之请”,笑脸马上就变严肃:“

话题 | 他遇到了那些歌

王洛宾和三毛4月16日,多年前的这一天,音乐家王洛宾和三毛在乌鲁木齐见面了。当这个消息传出来的时候,整个文艺圈为之震动,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体都报道了这个消息。中国文化史中,有那么多次见面,李白见杜甫,萧

人生 | 曾经有一道菜叫洗锅汤

我刚到成都打工时,常混迹于水碾河农贸市场附近的小饭馆,与几位同样来自四面八方的同事,每人炒一盘3元一份的俏荤菜,黄曲米饭随便盛。如果老板不是特别忙,还会随手送我们一碗洗锅汤。多年来,我一直将那一段生活

人生 | 这个职业不允许有马赛克

老照片修复前后修复记忆的人15年中,他们经手的照片大约有100万张。都是老照片,大部分就像刚从时间手里抢夺回来,带着清晰的受伤痕迹,比如或深或浅的斑点和裂纹。有的颜色消磨得很淡了,有的眉眼间一道清晰的

人生 | “旧日子” 都在隐秘角落中

女儿喜欢的一条裤子,不知在哪儿玩时被剐了个三角口,回来问我怎么办。我说她可以选一件长款上衣,把口子盖住。她听了面无表情,敷衍地挑大拇指“赞”曰:“不愧是脑洞大开当家我老母。”说起缝东西,并不是全然不会

人生 | 一种怜爱不请自来

动车上,邻座的乘客抱着一个婴儿,不及周岁,剪一个蘑菇头,一双眼睛骨碌碌打量着四周所有人。车子开动,众人被禁锢于各自的座位上,突然安静下来的井然有序,让他颇为不适。对面座位上有人拿出平板电脑埋首于游戏中

人生 | 我控制不住地贬低自己

“那么,我还能变好吗?”她的眼神很复杂,焦虑、沮丧、迷茫,又怀着一丝期待。“有时候,我会非常绝望。”她说,“我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学了很多心理学课程,我试图去了解自己的问题,尝试做改变。我有意降低

人生 |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留言本上笔迹各异的留言走失儿童寻人卡1北京有一位名叫王岩的“的哥”,他在车上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每当有人坐他的车,他都会拿出本子让乘客在上面写几句话。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把自己心里最真实、最美

人生 | 世事波上舟

电影《金属之声》海报十几岁的时候我曾经聋过一阵。一朝睡醒,右边的耳朵突然丧失了听力,将近两个月才恢复。这次短暂的半失聪经历让我储备了一项冷知识:失聪的世界并不宁静。取代日常喧嚣的是茫茫一片“失焦”的噪

生活 | 虫眼生活学

一样的虫眼,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是不一样的风景。混迹于菜市场的人,视虫眼如宝。他们认为虫觅食仅凭本能。于虫而言,入腹的美食,得是无害的,还要够鲜嫩。于是,能被虫子看上眼的,自然都符合这两大标准。有虫眼,

生活 | 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我是生物学的忠实粉丝。某位生物学思想家的一句格言最令我折服:“事实比想象更离奇。”深思这句话后,便是惊叹和气馁,惊叹大千世界的奇特,气馁我们想象力的孱弱。如果不是看见,我们能够想到海底会有海星这样奢华

生活 | 识得破,忍得过

《醒世恒言》里有一则《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唐朝时,录事薛某高烧中,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金色鲤鱼,几天不曾进食,肚中甚是饥饿。此时,正遇一渔夫垂钓,他明知饵里有钩,怎奈饵香诱人,于是张嘴吞饵,结果被渔夫

生活 | 为什么大家不理我

女儿:我问你心里有什么难题,你红着眼眶反问我:“为什么大家不理我?”我知道,你是说自己在学校里被同学冷落了。我小时候在学校里也遇到过这种事情,当时我心里也难过极了。那天早晨我去上学时,心情很好。我最要

生活 | 隐于虚拟

中国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概是说,厌倦了功名利禄的人想要躲起来,简单的办法是住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巧妙的办法是混迹于市井之间。另一个版本则增加了一层比较,“大隐隐于朝”,在朝中做大官才是

生活 | 为何没朋友

网络上的新新人类,喜欢把一句流行语“靓(帅)到没朋友”挂在嘴边。依此句式,还可以拓展为“豪到没朋友”“聪明到没朋友”……以炫耀自己某方面的长处。但若是较真的话,没朋友可能是真的,其他则未必。日本最近有

生活 | 像健康的人一样生病

有两种对生病的看法:一种认为,生病就是不健康 另一种认为,生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两种看法都不错。不过,我更喜欢后者。做完手术,医生告诉我们,麻药劲儿过了会很痛。这份疼痛无可避免,医生也只能说“正常的,熬

生活 | 主动的意义

“祖母,我能不能被约克导演选中?”我问祖母。祖母把眼睛从报纸上移开,看着我说:“我不知道。”一个上午,这样的对话发生了3次。我知道,祖母也许会因此而不耐烦。此刻,我脑子里全都是这个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其

生活 | 远离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全称邓宁-克鲁格效应。简单地说,就是知道得越少,反而认为自己知道得越多。这是一种认知偏差,越是缺乏知识和能力的人,往往越容易盲目夸大自己,更容易成为对某件事本身一无所知却最能表达观点,而且坚

文明 | 语言的重量

语言是有重量的。或重或轻,不一而足。有成语为证:一言九鼎,一言千钧,金玉良言,语重心长,人微言轻,等等。当然,语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实实在在地,不同的人每天说的话有明显的分量差别。最重的话当然是“一

文明 | “如画” 与 “如生”

洪迈《容斋随笔》里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江山登临之美,泉石赏玩之胜,世间佳境也,观者必曰如画。故有‘江山如画’‘身在画图中’之语。至于丹青之妙,好事君子嗟叹之不足者,则又以逼真目之。如老杜‘人间又见真乘

文明 | 刘备托孤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其实很微妙。没错,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在赤壁之战中也不负厚望。他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联盟,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然而战后,他似乎退居二线了。

文明 | 口语文化的想象力

所有的口语文化中,事实和想象之间的界限其实都很模糊。转述历史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希罗多德写的关于埃及金字塔的内容,就不靠谱。但这可不是说希罗多德这个人有问题。对埃及人来说,希罗多德是一个外国

文明 | 科学视角下的生活小“常识”

边睡边学,真的能行还记得那些你得在一晚上学会的课程磁带吗?科学表明这简直是无稽之谈,除非你能不睡觉,一直清醒地认真听。但如果你真的睡着了,同时耳边播放着一些已经学过的东西(比如正在练习的钢琴旋律),那

悦读 | 言论

心上人、盘中餐、枕边书、天涯路。——完美人生四重奏灵感是留给业余爱好者的。——各行各业的顶级高手都保持着“蓝领工人”的状态:他们所依凭的从来不是天赋、灵感,而是不断学习、重复训练世界上的一切商品永远只

悦读 | 幽默与漫画

创意班主任把我们班分成了六个组,让大家为自己的组起名字。于是出现了:无厌组,滑动变组,如来佛组,五号特工组,重案六组,但真正令人发指的组名是:光宗耀组。老师每次都不愿意提问这个组。夸奖家庭才艺表演时间

悦读 | 落樱花瓣,盐如人生

2021年春天,日本艺术家山本基在濑户内市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落樱花瓣”的个展,他创作了一个巨大的装置——10万片樱花花瓣。而制作它们的材料,竟然是盐。山本基将盐放进一个尖嘴塑料瓶中,然后像蛋糕师裱

意林 | 做加法和减法的灵魂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把人类的灵魂分为两种,一种是做加法的灵魂,一种是做减法的灵魂。做加法的人要不断地表现自我、突出自我,要让人们看到自己,听到自己的意见和声音,要与这个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否

意林 | 步步踏实

《阅微草堂笔记》里,至少有十几篇是借狐鬼之口纵论历代学术与读书之道的。在何励庵的故事里,教书的老狐回答为何读书的问题时说,狐狸修仙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精气,拜星斗,渐至通灵变化,由妖而仙。这是条捷径,但

意林 | 为何读书

“你为什么要读书?”“一部分是因为读书有乐趣。我已经习惯读书了,如果不看书,就会像不能抽烟一样浑身不自在。另一部分是想从书里认识自己。我看书的时候只用眼睛看,但偶尔看到对我有特殊意义的一段话,甚至是几

意林 | 节气

对酿酒人来说,时间是最重要的参数,只有时间到了,酒才能荡气回肠。节气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实证的“存在与时间”,堪称中华文明的智慧。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 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

意林 | 淡是无涯色有涯

人们对艳丽富贵的花朵,总是喜爱居多,而对一种单纯的美的欣赏,往往显得曲高和寡。这也难怪,对美的欣赏总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绚烂归于平淡,由显露渐入含蓄,这几乎是一种规律。而且,“淡是无涯色有涯”,庭院

意林 | “有”和“无”

当年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待在家里写书的愿望特别迫切,于是我没有找工作,当然也没有经济来源,这就是“无”的状态。正因为“无”,所以我才有时间不断地写东西,也开始不断地有人请我去做讲座等,结果生活也变得丰富

意林 | 凝固的时间点

1790年秋天,诗人华兹华斯踏上了阿尔卑斯山之旅。他在写给妹妹的一封信中描绘了目睹的景观:“此刻,当眼前的景物浮现在我脑海中时,我带着非常愉快的心境仔细思考着,今后每一天,只要忆及这些印象,我便能从中

点滴 | 甘苦之间

◇与敦煌相遇之初的惊喜与悸动,最终变成背负在肩上的使命感,支撑着他们度过所有的苦厄。他们就像壁画上描绘的佛教经典中的主人公,历经九死一生而矢志不渝,最终苦尽甘来。只不过,这份“苦”是由自己担着,“甘”

点滴 | 苏轼席地而坐

松风亭图 马远 南宋绍圣二年(1095年)春,苏轼在惠州。前一年冬天,马不停蹄地赶了六个月、数万里的路,他终于到达贬所,随行的只有儿子苏过、小妾朝云与两名老婢而已。苏轼初居于三司行衙内的合江楼。岭南气

点滴 | 用心歌唱

从前,一座监牢里关押了许多含冤的犯人,有一天,其中一人在放风的广场上弹起了吉他,他身边围了一大群犯人。在他的音乐声中,那些人露出跟他一样无所畏惧的神情。守卫看到了,驱散众人,禁止他再弹吉他。可是第二天

点滴 | 隔山

看人挑担不吃力,看人画画也是。总觉得还是拿画笔的人快乐一些,画出来的作品自己挂在房间里也好看。而写稿的人呢?写完了,有什么“好看”的?于是,我买了一盒二十四色粉蜡笔准备“大展宏图”。先回味一下小学的美

点滴 | 角落里的爱

女儿上网给我买了一双跑步鞋。我外出归来,看到平素分秒必争的她,竟然穿着那双崭新的跑步鞋,无所事事地在大厅里来来回回地走。她解释道:“新鞋子打脚,我替您把它穿软了,您去晨练时,便不会伤脚了。”我忆起她童

点滴 | 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

天下庙宇众多,但论香火最盛处,必然是大大小小的财神庙。自古至今,有不少人做着白日梦,靠烧几炷香、磕几个头便想发家致富,教人哭笑不得。清代时,有人见身边亲友生活困顿,不思进取,却执迷于去财神庙烧香磕头,

点滴 | 凡是美,都没有家

◆日头为了给一切生物热和力,月亮为了给一切虫类唱歌,用这种歌声与银白光色安息劳碌的大地。◆龙应当藏在云里,你应当藏在心里。◆我的灵魂如一面旗帜,你好听的歌声如温柔的风。人人说我的歌声有毒,一首歌也不过

互动 | “《读者》光明行动”(94)

本次“《读者》光明行动”爱心义诊及捐赠活动现场2021年6月11日,在“《读者》光明行动”启动8周年之际,由兰州市安宁区区委和读者杂志社共同发起的爱心义诊及捐赠活动在兰州市安宁区水挂庄小学举行。水挂庄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