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急救
对于被终末期心脏病折磨,预期寿命小于12个月的患者来说,更换一颗心,即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是唯一的救命措施。在一些影视作品、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医生提着盛放心脏的保温箱,飞奔向机场——要在6个小时内将心脏安全护送至患者身边。这颗宝贵的心脏的原主人虽然因故离世,但这颗健康的心脏可以帮助另一个人重新获得生命。这是一场神奇的生命接力。
心脏,从一个人身体中取出为另一个人开始跳动
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于部分人体脏器的认知并不一致,但对于心脏的解剖位置、具体功能的认识均趋同。中医认为:心藏血,心主血脉,也称“血府”,其功能是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现代医学认为:心脏的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压力,把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分。
终末期心脏病,比如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入晚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血管狭窄、阻塞、钙化等问题,形成严重的心肌缺血。患者如果发生重度心力衰竭,会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症状,全身浮肿,就算在吸氧机的帮助下也无法顺利“喘气儿”。患者的心脏看起来不是正常的“桃子”状、“拳头”大小,可能会变大、变扁。对于这类患者来说,使用药物已无法缓解病情,如果不及时施救,随时有可能死亡。而心脏移植则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心脏移植是将已判定为脑死亡并配型成功的人类(即心脏供体)心脏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体胸腔内的同种异体移植手术。受体的自体心脏被移除(即原位心脏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体心脏(即异位心脏移植)。
心脏供体是一个没有情感色彩的名词,但这个名词的背后是一条曾经鲜活的生命。如果能满足以下条件,一个生命的消逝可能为另一个生命提供能够救命的心脏:
1.死者生前同意器官捐献,或其家属同意进行器官捐献。
2.死亡原因是脑死亡、车祸意外等。
3.心脏保持完好生理功能,心脏没有长时间停止搏动。
4.死者生前没有严重低血压或进行机械通气,即没有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
5.能够通过免疫评估。
6.体重和受捐者能够匹配。
7.死者生前没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恶性肿瘤等病史。
心脏转运是在和死神赛跑
捐献者的身体情况、心脏质量满足手术要求,心脏和等待医治患者之间能够匹配,捐献者及其家属能够突破中国人传统的“人死必留全尸”的观点,“取心”手术成功,已经实属难得,需要人力、天意互相配合、相互成全。但这还远远不够——救命的心脏还得在规定时间内被运送至患者所在的医院。
为了保证转运成功,航空公司会为医生团队一路开绿灯,甚至是帮助协调其他航班的起飞、降落时间。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地“奔跑”,目的只有一个,让捐献者的奉献得偿所愿,让那个生命垂危的心脏病末期患者重获生的希望。数据显示,我国各有关部门会为器官移植转运提供绿色通道,与以往相比,可缩短器官转运时长1~1.5小时。
我们有时能在电视新闻或者纪录片里看到,医生会拎着一个蓝色的保温箱转运心脏。这种转运方法是将停跳的心脏,放在低温器官保存液中浸泡,并保存于恒温冷藏箱。这种方法简单便捷、花费低廉,可保护心肌机能,能够将供体心脏保存约4~6小时。但同时,这种转运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数据显示,全球超过70%的潜在供体心脏被弃用——心脏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被带到需要手术“换心”的患者身边,就无法用其开展手术。
目前,临床出现了一种新的技术,即低温氧合机械灌注技术。该技术通过持续灌注低温、含氧的心脏保存液,保持供体心脏低代谢,减少心肌细胞的无氧呼吸活动。通过低温氧合机械灌注技术,某些供心甚至能在长达48小时后,仍然保留良好机能,在受捐赠者的胸膛里成功跳动。
手术台上的成功仅仅是一个开始
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患者需要服用大量抗排异药。这是因为,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会认为移植心脏和能够导致感冒的细菌、病毒一样,属于“入侵者”,会危害自己的健康。免疫细胞会竭尽全力,不断进行攻击,损害心肌细胞,甚至能令新移植的心脏丧失运血能力。
患者服用抗排异药能阻止免疫细胞发挥作用,但这样做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免疫细胞全部“躺平”,不管新移植的心脏,也不管那些因为手术创伤而蹿上跳下的细菌,不管那些空气中无处不在的致病菌、致病病毒。其结果就是,患者可能因为罹患感染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1967 年,南非开普敦的巴纳德医生完成了第一例人类心脏移植手术。患者接受心脏移植后,由于肺部感染,仅仅存活了18 天。1978年,上海瑞金医院进行了我国首例心脏移植手术。但遗憾的是,患者也只存活了109天。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今天对于即将接受手术的心脏移植患者,会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对其血、尿、痰、皮肤进行细菌培养,以便发现可能的早期感染。在药物使用上,术后为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球蛋白、酮康唑、乙胺嘧啶等药物。患者发生感染的话,如果能查明病原体,则针对性用药;如果不能查明病原体,会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抗原虫药物。
目前,心脏移植的成功率已大大提升。心脏移植1年后,患者的生存率为79.4%,移植3年的生存率为71.9%,移植5年的生存率为65.2%,移植10年的生存率为45.8%。
接受移植心脏后请珍惜它、爱护它
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如果能够闯过层层关卡,让心脏成功恢复跳动,应珍视这颗心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它跳动得规律、有力,不辜负那位没见过面的捐赠者、为此努力的医护人员,以及照顾自己的家人。
1.低盐、低脂肪饮食:低盐饮食、低脂肪饮食有助保护心脑血管。
2.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性开展身体锻炼:患者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律性的康复运动,帮助改善心肌功能。同时,运动可以避免肥胖,降低心脏的搏动压力。
3.按时服用抗排异药物,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