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出版界文化“出海”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作者: 周蔚华

在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重大决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我国的国际文化传播已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维度。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使命。广西出版界依托毗邻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与国家政策支持,在文化“出海”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发展路径,为全国出版行业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值得加以总结推广。

内容“出海”:以版权输出构建文化传播内核

内容“出海”有两种形式:一是出版物实物出口,二是版权输出,而版权输出能够将中华文化转换成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字,更容易被当地读者所接受。因此,版权输出是文化“出海”的基础形态。广西出版界以内容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形成了覆盖多领域、多语种的版权输出体系。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各专业社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精品出版物:广西人民出版社聚焦主题出版,《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成功?》推出近 10 个语种版本,《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版社达成版权合作;广西教育出版社以“东南亚国家语言辞书精品出版工程”为依托,《新越汉词典》填补了中越文化交流的工具书空白;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则从传统医药与自然科技领域突破,《壮医药》英文版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海上丝绸之路》哈萨克文版获“丝路书香工程”立项,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民族风俗艺术:娃崽背带》越南文版”项目也入选 2024 年“丝路书香工程”。

在多元内容布局下,广西版权输出规模持续扩大。2013 年以来,全区对外图书版权输出签约超千种,覆盖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文种近40 种。广西美术出版社《千年侗寨 梦萦三江》版权输出越南,以视觉语言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接力出版社“娃娃龙原创图画书系列”实现多语种输出,搭建起少儿文化交流桥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蝉声唱》马来文版通过海外营销活动,推动华语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这些成果表明,以优质内容为基石的版权输出,正成为广西文化“出海”的核心支撑。

海外布局: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海外机构建设是文化“走出去”的实体支撑。广西出版界突破传统版权贸易模式,形成了“分支机构  并购整合”的立体布局。2015 年,接力出版社在埃及创建分社,成为中国首个在海外设立分社的少儿出版机构。该分社加入当地出版商协会,与 22 个阿拉伯国家建立图书发行网络,2017 年首批 26 种阿拉伯文图书两年内基本售罄,第二批 27 种图书正在筹备出版,实现了从版权输出到本土化运营的跨越。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其他出版社亦在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分支机构,与埃及、日本、老挝等国形成海外布局矩阵,实现了从单纯版权贸易向海外实体运营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则通过跨国并购构建国际传播网络。2014 年与 2016 年先后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 ACC 出版集团,2016年在克罗地亚成立全资公司,形成“双本土化+一体化”管理模式,旗下 30 余家海内外机构构成覆盖全球的出版生态圈。这种“造船出海”模式,使广西出版界能够深入当地市场,精准把握受众需求,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实体支撑。

广西出版界文化“出海”的实践探索与经验0

平台搭建:数字化赋能文化 “出海”

数字化平台建设是广西出版“出海”的创新之举。2019 年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上线了“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网”,该平台依托云计算、机器翻译等技术,为中外出版机构提供版权信息展示、在线交流与贸易服务,目前已有近两千种版权图书上线,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数字枢纽。该平台衍生的越南、马来西亚工作室通过聘请当地版权专员、调研市场需求,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神话传说绘本系列》等项目落地,实现了线上平台与线下服务的有机结合。

在实体平台建设方面,广西连续四年组织国内出版单位赴越南、柬埔寨等国举办中国图书展销会,2024 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首次采用中国与东盟联展模式,在南宁、桂林等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4 国同步开展,展出3 万多种图书,搭建起区域性文化交流新平台。这些平台的搭建,打破了地域限制,形成了“线上+线下” 融合的文化贸易体系,有效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出版合作。

创意驱动: 品牌化战略提升文化“出海” 影响力

创意输出与品牌建设是文化“出海”的高阶形态,广西出版界通过项目创新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艺术之桥”项目在法兰克福书展亮相,以《民宿之美》等出版物为载体,推动中国设计与艺术的国际传播;接力出版社与俄罗斯合作启动“比安基国际文学奖”,成为首个设立国际文学奖项的中国出版机构,为中外作家搭建交流平台。

在文学互译领域,广西实施“中国-东盟文学互译出版工程”,漓江出版社与泰国作家协会达成“中泰当代文学互译出版计划”,计划三至五年内完成中泰各 10 部作品互译;“中缅当代文学互译丛书”的出版则深化了中缅文化交流。这些创意项目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更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了广西出版的国际影响力,形成了“内容+品牌”的双轮驱动模式。

展文化“出海”路径。2025 年 3 月,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代表团访问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就产学研一体化、教辅教材优化等议题展开合作;拜访泰国作家协会,推进文学互译与文化活动联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向意大利中文学校捐赠《扇子的故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绘本系列》等图书,推动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广西民族出版社输出到埃及希克迈特文化产业集团的《灯笼山》阿拉伯文版入选“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该绘本还推出泰文版、法文版,以剪纸艺术为载体传播中国价值观。

市场导向: 精准对接海外文化需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广西出版“出海”的重要经验。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新越汉词典》针对中越经贸往来密切而文化工具书滞后的市场空白,填补了 50 年的出版断层,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该社的《汉语-老挝语口语基础教程》则立足海外汉语学习需求,配套开发有声教学资源,实现了内容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东南亚铜鼓”系列丛书,精准把握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研究的需求。

在青少年文化市场,广西出版界同样注重本土化开发。接力出版社发起的“中国 - 东盟童书联合共创项目”与 7 个国家 12 家出版机构合作,完成 71 种图书出版,通过联合创作满足东盟少儿读者需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发的“中国原创绘本少儿国际中文课程”,以魔法象品牌绘本为载体,融合 AR 技术,推出印尼版课程产品包,实现了教育出版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策略,使广西出版产品在海外市场获得了持久生命力。

在数字出版领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独秀 AI”教育服务平台,开发数字人视频课程与 AI 编审校系统,70 多种纸质教材完成数字化转型;“敦煌遗书数据库”等项目提升了古籍数字化水平。这种多维度、跨领域的合作模式,构建了覆盖内容生产、技术应用、渠道拓展的文化传播生态体系,为广西出版文化“出海”提供了系统支撑。

广西出版界的实践表明,文化“出海”需要内容创新、渠道建设、平台支撑与市场导向的协同发力。从版权输出的内容传播到海外机构的实体运营,从数字化平台的技术赋能到创意品牌的价值提升,广西探索出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路径。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新时代,广西出版界的探索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文化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春秋》主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