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之间 百褶蹁跹
作者: 黄丹当英文版《百褶裙》跨越太平洋抵达北美大陆时,封面上那些由苗族蜡染技艺呈现的蓝白纹样,恰似一条无形的文化纽带,将中国西南山区的民族智慧与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悄然连接。这不仅仅是一本儿童绘本的旅程,更是广西民族出版社“走出去”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古老的非遗手工技艺现代表达的一次成功探索。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我见证了这册充满民族艺术魅力的图画书如何突破语言与文化的重围,在国际出版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2020 年秋,儿童文学作家吴烜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被一位身着苗族服饰的女子的蜡染画作和刺绣作品深深触动,这位女子就是“百色十大工匠”、苗绣与蜡染非遗传承人——杨云,于是萌发了与杨云合作,以苗族蜡染这一非遗技艺重塑童书绘本艺术形态的构想。这与广西民族出版社长期关注的“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选题方向不谋而合。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一套将古老的蜡染技艺和苗族服饰文化相结合的蜡染绘本《牛角梳》《百褶裙》《百鸟衣》相继面世。这三册绘本都使用苗族蜡染工艺,却又各有特色:《牛角梳》构色单纯而线条繁复;《百褶裙》运用了贵州丹寨苗族“二次染”的工艺,呈现蓝白之间的更多层次;《百鸟衣》则在蜡染图案之上加入了苗绣技法。这些绘本,故事娓娓道来,工艺层层递进,蓝白之间,百褶蹁跹,一些“瑕疵”展现出手工的温度,恰恰体现了一种本真的风格。

牛角梳、百褶裙、百鸟衣不仅是服饰,更是苗族女性生命经验的物质载体;蜡染不仅是工艺,更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文化符号的双重性,构成了国际传播的基础。吴烜老师的故事生动活泼、童趣盎然,将苗族文化中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儿童能够理解的情感体验,通过小女孩阿草、阿朵、阿巧的纯真视角,讲述了牛角梳、百褶裙、百鸟衣诞生的过程,展现苗族女性的代际文化传承。杨云老师使用苗族蜡染工艺制作原画,慢慢摸索“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点。每一幅画作都是她用蜡刀蘸着滚烫的蜡汁细心描绘在棉布上,并经数次染、漂、晒而成。它们连在一起,成为一幅幅连绵的蜡染艺术长卷,在各种工艺美术展会、阅读分享会上收获众多惊叹的目光。 2021 年至 2023 年,这些画作获得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广西文艺花山奖之“创新奖”、“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优秀奖、广西工艺美术作品等次认定一等次、“走好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广西艺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等多项荣誉。习惯了鲜艳色彩的小读者也被这种极简的蓝白配色传递的质朴的力量所吸引。

“走出去”的道路并非坦途。出版社最初接触的几家国外出版社都表达了对“小众题材”绘本市场表现的疑虑。转折点出现在 2022 年“ 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获奖——《百褶裙》绘本蜡染插画在全球参评的近 800 个作品中获得原创插画展优秀作品奖,证明其艺术价值能够跨越文化边界,推动中华非遗文化国际传播,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为世界儿童提供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当成人世界的文化差异可能形成壁垒时,儿童对美与成长的共通感受反而成为畅通的传播路径。
2023 年“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的立项为《百褶裙》 出海提供了关键助力。在申报过程中,出版社突出强调了该项目在“非遗活态传承”和“儿童美育创新”方面的双重价值。这些细节强化了图书的教育功能,使其超越普通绘本, 成为文化传播的立体载体。
广西民族出版社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2021 年 9 月,与越南芝文化股份公司、法国太平洋通出版社签订《百褶裙》 越文版、法文版权输出协议;2023 年,与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公司签订《百褶裙》英文版权输出协议。2024年12 月15 日,《百褶裙》正式在北美出版发行,被美国阿卡迪亚市图书馆收藏,通过国际书展、文化交流活动等多渠道推广,并在亚马逊线上进行销售。
《百褶裙》的“出海”历程,有三个方面为广西出版“走出去”提供了范式参考。首先是“非遗 + ” 的选题策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出版形态嫁接,既避免了对民族符号的简单消费,又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其次是“借船出海”的协作模式,通过参与国家级出版工程获取资源,借助国际奖项提高美誉度,利用海外渠道实现本土化运营。再次,广西民族出版社近年来构建“民族出版国际传播矩阵”,逐渐摸索出“立足本土、对话世界”的差异化路径。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出版理念:真正“走出去”的从来不是孤立的图书,而是通过图书构建的文化对话机制。
《百褶裙》“走出去”的足迹或许微不足道,但文化传播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覆盖的广度,而在于触达的深度。就像苗家女子制作百褶裙时需要将布料折叠数百次才能成就那独特的韵律,出版“走出去” 同样需要耐心与精诚——每一次文化的相遇,都需要经历理解、转化与再创造的复杂工序, 最终在时光的淬炼中显现其独特价值。这或许就是《百褶裙》 成功“ 出海”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作者系广西民族出版社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