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铺就文化交流新丝路

作者: 霍丽

文学铺就文化交流新丝路0
2021年8月,“以文学接近更真实的缅甸”阅读分享会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举办。作者供图

中缅山水相连,世代比邻而居。早在公元前4 世纪,中缅就打通了贯穿川滇缅印的“金银大道”往来通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身体力行,为中缅关系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广西多年来积极加强与东盟各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合作。特别是在人文交流方面收效显著,进一步促进了民心相通。

为推动中缅文化交流,自 2020 年起,漓江出版社启动“中缅当代文学互译出版项目”,推动“中缅当代文学互译丛书”出版,这是“中国-东盟文学互译出版工程”的首期项目。项目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统筹,漓江出版社具体实施。项目选择中缅双方具有代表性、符合双方读者消费市场的优秀当代文学作品各 10 部:缅文作品译成中文版在漓江出版社出版,面向中国市场发行;中文作品译成缅文在缅甸指定出版社出版,面向缅甸市场发行。项目同时通过系列阅读活动、电子阅读等网络平台整体推介中缅当代文学。项目丛书已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中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出版规划。

中缅当代文学互译出版项目作为“中国-东盟文学互译出版工程”的首期项目,具有开拓、探索的重要意义。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和缅甸国内环境的巨变,困难颇多。项目团队始终不忘初心,迎难而上,通过组建有战斗力的项目工作团队,建设高水平的缅甸语翻译作者团队,在译者和致力于中缅文化交流的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逐渐打开局面,陆续推出的必然要求,对深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积极作用。

丛书作品,在中缅文化交流界逐步形成影响。截至2025 年3 月,已推动《没有语言的生活》《秀儿——“时代楷模”黄文秀》缅文版在缅出版,另有《独弦出海》《蛋镇电影院》等作品正在翻译中。缅译中作品,已引进出版《如愿》《雨夜雾梦》《等待花开之时》《六边形》《迷宫》五种缅甸文学作品。

语言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文学是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世界文学范畴内,缅甸的当代文学固然小众,许多读者对缅甸文学几乎一无所知,但缅甸的辉煌文明与文化却是不该遭到忽视的。成规模推出缅甸文学中文译本,不仅丰富了国内世界文学板块,更是对我们的邻国文化的重视,是加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必然要求,对深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积极作用。

文学铺就文化交流新丝路1
缅甸出版社仰光文化书社负责人接受媒体访谈,推介“中缅当代文学互译丛书”在缅甸的出版情况。
文学铺就文化交流新丝路2
漓江出版社引进出版的部分缅甸文学作品。
文学铺就文化交流新丝路3
《秀儿——“时代楷模”黄文秀》缅文版封面。
文学铺就文化交流新丝路4
《没有语言的生活》缅文版封面。

而项目将广西当代作家优秀作品成规模翻译推介给缅甸读者,无疑有助于推动广西原创文学真正地进入东盟市场,让缅甸的读者有机会接触更多广西图书,提高优质广西文学作品、作家在缅甸的知名度的同时,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提升广西在中国-缅甸文化圈的影响力。首批翻译出版的《没有语言的生活》《秀儿 ——“时代楷模”黄文秀》,在缅甸读者中产生了重要反响,相关书评在缅文杂志《胞波》上发表。项目采用的“互译”模式,在缅甸本土作家中也引发高度关注。缅甸作家布尼亚钦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与漓江出版社签约的信息,在其读者圈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大大加强了缅甸读者对“中国广西”的认知。

2024 年9 月,缅甸作家代表团访华,专程访问广西,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和广西作家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双方交流热烈,都表达了加强合作的强烈意愿。

中缅当代文学互译出版项目以文学为桥梁,以出版为平台,以“互译”为抓手,以活动为纽带,积极发挥地缘特色,通过一个个优质故事的翻译出版,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切实铺就文化新丝路,提高了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广泛性。

(作者系漓江出版社副编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