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新声唱响广西出版 “走出去”
作者: 陆施豆 黄夕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广西和贵州交界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僻静的苗寨,叫乌英苗寨。乌英在苗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新娘”。如今苗寨绿野森森,流水潺潺,鸟鸣声声,很难想象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60% 。可喜的是,乌英苗寨已于 2020 年实现脱贫,实现了新发展。
广西教育出版社从 2020 年开始关注乌英苗寨,先后出版了《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新声》两部纪实类作品。其中,《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生动反映了乌英苗寨在脱贫攻坚上的巨大成就,输出了英文版、阿拉伯文版和土耳其文版,荣获第三届广西对外传播奖作品类一等奖;《新声》真实记录了乌英妇女和驻村干部通过“双语双向”培训班实现语言互通、文化相融的生动实践,目前已就英语、俄语、日语、韩语、越南语、老挝语、印尼语、哈萨克语共8 个语种文字达成版权合作。《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新声》以质朴的文字、直击人心的图片和生动的影像,记录了乌英的“蝶变”,其版权输出工作将广西故事推向世界,为促进跨文化交流互鉴作出了贡献。
策划:精准策划外向型选题,打造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
早在创作阶段,出版社便有意识地了解海外图书市场需求,要求作家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乌英苗寨的故事,尤其是涉及国家政策的内容,作家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通过乌英群众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生动展示国家政策的深刻影响。
《新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呈现乡村女性通过主动学习普通话实现生命觉醒、绽放女性风采的真实故事,展现了积极发挥个体能动性、推动乡村发展的中国新时代乡村女性风采。将《新声》译介为外文,可以引发强烈共鸣,建立共情纽带,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版权代理沟通:主动探索主题出版版权输出路径
严格筛选合作伙伴,提质增效。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版权编辑注重考察外方出版机构的出版资质、落地时效、发行渠道、宣传效果等因素,尽可能与所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合作,扩大图书的国际影响力。以《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为例,其英文版发行销售覆盖北美、欧洲、拉美、亚洲地区主流销售渠道,包括亚马逊全球销售网络等;入选“中国书架”央企项目(三期),接到了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老挝的采购订单。
立足地缘优势,输出精品图书。出版社立足于广西与东盟山水相连的地缘优势,积极与东南亚国家进行出版合作交流,积极探索版贸合作模式与路径。2024 年,广西教育出版社老挝代表处正式挂牌成立。依托该平台,已与老挝国家出版与发行社达成《新声》老挝文版权输出协议。同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与越南芝文化股份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新声》越南文版权输出协议。
有针对性地选择输出文种,多文种输出形成宣传合力。中国与日本、韩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新声》讲述了乌英苗寨妇女从零开始学习普通话和汉字的生动故事,还展示了乌英妇女写字作业的图片,可以引发汉字文化圈的情感共振,激活共同文化基因,推动东亚文明的现代诠释,增进地缘文化的交流互鉴。同一图书输出多个文种版本,可以形成国际传播的强大合力。
版权输出后:积极跟进,促成果落地
以《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为例,2021 年BIBF 期间,出版社举办了该书的外文版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海外出版人以视频的形式畅谈该书出版的国际意义。海外出版人纷纷表示图书内容生动活泼,紧接地气,精准吸引希望了解中国的读者群体,他们很愿意将该书介绍给希望了解中国的朋友。
以书为媒,文化先行。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推动优秀出版物走向国际市场,对于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未来广西教育出版社将继续坚持服务中心大局,聚焦主题主线,打造具有教育出版特色的主题出版图书,输出更多精品好书。

(作者陆施豆系广西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黄夕系广西教育出版社版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