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在气清景明里调养身心

作者: 林思伟

清明:在气清景明里调养身心0
清明时节,雨水中伴着勃勃生机。图/Pexels
清明:在气清景明里调养身心1
放风筝。图/Pexels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公历4 月4 日至4 月6 日之间,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气清景明,草长莺飞,万物吐故纳新,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处处给人清新明朗之感,“清明”也由此得名。

在中医文化的视野里,清明时节,天地阳气渐盛,清阳初升,阴气虽减,浊阴犹盛。这个时候,阳气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超过阴气开始占据上风,但是阴气没有彻底退让,加之此时降雨多湿度大,阴寒湿夹杂,阳气伸展受遏,所以气温仍有波动,“乍暖还寒”就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人体也是个小天地,此时,人体的肝木之气渐旺,肝在五行中属木,与春季相应,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不舒或升发太过,都易引发身体不适。此外由于清明时节雨水多,阴雨绵绵,湿气重,湿邪又最易困脾,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一旦脾的功能受到影响,身体的水液代谢就会失常。

在这样的节气特点下,许多人会感到困倦乏力,即便充足睡眠后,仍觉精神萎靡,这便是湿邪困脾所致。湿气重浊黏滞,阻碍了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得清阳不升,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同时,情绪方面也容易出现波动,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失调有关。肝气若不能正常舒展,就会像被堵住的河流,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情志。另外,过敏问题在清明时节也较为多发,此时百花盛开,空气中飘散的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加之人体阳气浮越于表,肌腠疏松,卫气相对不足,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就容易引发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等症状。

根据清明时节阳气初升湿气仍重的气候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舒缓、柔和的运动方式调养身心,如踏青、放风筝及操练太极拳、八段锦等。踏青是最应景的运动,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欣赏春日美景,不仅能活动筋骨,促进气血流通,还能缓解春季肝郁,调节心情,缓解压力。放风筝也是这个节气里很好的养生方式,清代《养生随笔》记载:“牵鸢疾行,令卫气周流,腠理开阖有序”,疾走放鸢时需配合深呼吸,促使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协同运作,提升宗气生成。奔跑牵线时足三阳经(胃经、胆经、膀胱经)持续受激,促进气血向四肢末梢输布,可改善春季常见的手足不温之症;风筝升空需仰首引线,使颈部大椎穴(督脉要穴)充分舒展,可促进阳气升腾;牵线时手臂反复屈伸,刺激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有助于疏通上焦气机。太极拳和八段锦动作缓慢、连贯,注重气息的调节和身体的协调,有助于增强体质,调和阴阳,尤其适合体质较弱者。但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以微微出汗为宜。

清明:在气清景明里调养身心2
健康的茶饮。

饮食调养在清明时节也至关重要。中医强调“药食同源”,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来顺应节气变化,调养身体。此时应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健脾祛湿作用的食物。例如,枸杞叶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能清肝柔肝、通肠道;荠菜不仅味道鲜美,还能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此外,还应该多食用扁豆、薏苡仁、山药等健脾祛湿的食物;不宜多吃羊肉、狗肉、鹅肉等过于辛热发散之物,以防助湿生痰。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群体,饮食调养的方法也各有侧重。年轻男性推荐菊花枸杞子薄荷茶,菊花清肝明目,枸杞子滋补肝肾,薄荷疏肝解表,三者搭配可帮助解决年轻男性因工作压力大或应酬过多导致的肝火炽盛而出现的口苦咽干、目赤耳鸣等症状;年轻女性清明时节若肝气不舒、情绪波动导致月经不调、胸胁胀痛,可服用玫瑰菊花茶,疏肝清热,调经止痛;老年人阳气虚衰,清明阴雨易诱发风湿骨痛、旧疾复燃,可在晨起服用生姜艾叶红糖水,温中散寒;孩童如春芽初绽,脾阳不足,易被湿困,可多服山药扁豆薏米煮粥以健脾化湿;若出现头晕困顿、食欲不振,舌苔白厚,不论长幼,皆可用藿香陈皮泡茶以化湿消滞。

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是情感的寄托。扫墓追思,需节哀顺变,避免过度悲伤而耗损肺气。踏青赏春,以自然生机滋养心志,正如杜牧之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哀思与希望中寻得平衡,方为养生之道。在这个充满诗意与生机的时节,让我们遵循中医养生智慧,顺应自然规律,以平和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养身心,迎接美好的春天。

(作者系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上一篇: 花儿
下一篇: 谷雨:调和阴阳的温柔时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