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情深

作者: 王秋和

马齿苋的故事

京城一场夜雨,雨后清晨,天气清爽,阳光明媚。走出楼门,但见小区砖墙与水泥地砖连接之处有几株马齿苋,映入视线,其傲然挺立,还随风摇曳。这种野草叶如马齿,性滑似苋,故名“马齿苋”。其叶子呈椭圆形或倒卵形,饱含水分,表面光滑,呈青绿色。这几株马齿苋伏地而生,与周围生存环境极不协调,它们似乎不应该生长在这种连土壤都见不到的地方。但却密密地扎堆长在一起,竟将砖缝间也衬托成了绿色,是“抱团取暖”吗?

这块地方还有几株其它杂草,而马齿苋却最为茁壮而醒目。它的叶子肥厚,茎干如红玉,蜿蜒于墙缝之上,竟显出几分丰腴之态。赤日炎炎,别的杂草萎靡不振,它却愈发精神。雨水冲刷后,别的植物倒伏糜烂,它倒愈发青翠。我想,这种草的生命力,怕是比很多人还要强韧些。

马齿苋草,被乡下人称之为“晒不死”。其不择地而生,活得乐观向上。肥沃的园土也好,贫瘠的砂砾也罢,它总归是活得下去的。有人手贱,见其碍事,随手便拔,它却是拔了又生。农民锄之不尽,园丁拔之不绝;今日才将其拔除,明日又见其踪影。它不需要谁的照料,也不惧怕谁的摧残,只是默默地生长,蔓延,开花,结子,努力完成它每一次生命周期的循环。

不远处还有一株马齿苋,长在一块水泥板自然裂开的夹缝中,几乎看不见夹缝中是否有泥土,它也难得雨露滋润。然而它竟从石板缝中挤出,茎干扭曲如蚯蚓,却终究开了花。那花极小,黄得可怜,但毕竟开花了。我想,这便是它与周围环境的抗争吧——无声的,执拗的,不依不饶的抗争。我想,这是它存活于天地之间的生存本领。

现在很多城里人可能不知马齿苋曾经做过的贡献,久远之前的人们却记得,乡下人也认得,它是人畜都可以吃的顽强生长之草。饥馑之年,它救过不少人的性命。

小时候,我们放学以后,常常与同学好友提篮去野地采挖马齿苋。用铁铲将其从地皮处斩断,那时便知不要斩尽杀绝,留其根须以利它再生。篮中马齿苋层层叠叠,断茎处渗出青汁,沾在手上,黏而滑。回家洗净,掐其嫩茎,焯水去酸,拌以蒜盐,也可放点辣椒,便是一道不太香美的素菜野味。开始尝之尚嫌其酸涩,但饿极也就顾不得了。后来由于经常吃,则渐渐觉得还可以接受。若干年后终于明白了一个人生哲理,人没有受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

马齿苋的黑色种子微小,却极多。只要落入土中便能生根,一场雨便能长出地面,来年便是一丛。牛羊连啃带踩,残存的根茎仍然还会再长。偶沾雨露,便又挺起倔强的枝茎,叶端竟绽出几点嫩黄来。我想,这便是它百折不挠的生长技能吧。

在那个特殊年代,这马齿苋既拯救了顽强的自己,还挽救了多少顽强的人类生命?只有天知道。

马齿苋端上餐桌,味道虽不如山珍海味,却能帮人度过饥荒,生死之际,谁又能有暇择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不足时,可以用其充饥。人们获得温饱后,还可以用其饲猪,猪嚼之啧啧有声,好似物尽其用的感谢回应。

马齿苋古已有之,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及明朝的《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有记载。其含有大量钾盐,有很好的利水消肿作用;其含胡萝卜素,能促进溃疡愈合;含丰富脂肪酸,起到预防心脏病作用。但脾胃虚寒、肠滑腹泻者慎用。这种植物可以药食两用,在野菜中知名度颇高。半个世纪前的供销社所属收购网点的药材目录中,马齿苋赫然名列其中。但加工程序有些麻烦。我们采来斩断其根,烧一锅热水煮熟,捞出再晾晒数日,直到其彻底干枯变成黑紫色,商家才能收购。偌大一筐马齿苋晒干,竟能换回几张毛票,足以令我们兴奋异常,此生最初劳动收入就是这马齿苋。那时常见人在田间地头来来往往,寻寻觅觅,挖采马齿苋,都知道这种野菜是既可以果腹又可以换钱的好东西。当然晒干之马齿苋也可留到冬日佐餐之用,酸涩味道大为减轻,可口多了。

当今太平盛世,粮米充盈,民富国强,人们对马齿苋已经不屑一顾。它便被迫沦为杂草,受人嫌弃。农民用锄头铲,园丁以药剂喷,必欲除之而后快。然而它依然在墙隅、道旁、砖缝、瓦砾间蛰伏着苟延残喘,期待绝处逢生,遇到合适机会便呈现一片郁郁葱葱。

最奇者,莫过于它顽强的、怒放的生命。我们院子里长着一些马齿苋,偶尔看到其被物业员工连根拔起,弃于碎石子路边。烈日烤炙三日,茎叶皆已萎蔫,似乎已死。谁知一场夜雨过后,那原本枯黄的茎叶竟又躲过劫难,舒展转绿,根须钻入石缝,重获新生。我想,马齿苋之所以没有被灭绝,大概正因为它具有一股生命力的顽强,这实在令人惊叹。它似乎对死亡毫无概念,或者是对死亡有一种天然蔑视。

马齿苋开的花不美,果实不甜,姿态不雅,气味不香。它一无所有,却又拥有一切——那便是生命本身蓬勃生长的力量。它不因人的好恶而改变自己的活法,不因环境的苛酷而放弃生长的权利。它只是活着,不顾一切地活着,这或许就是它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

秋霜降时,马齿苋方才逐渐枯萎,它的生命看似终结。然而它的种子早已撒遍四方,静待来年春风吹又生,它已经开始进入焕发新生的轮回。如此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人曰草木无情,我观马齿苋,却觉得它比许多有情者更懂得生命的真谛。马齿苋从不曾要求什么沃土甘霖,给一点儿瘠土便扎根,得几滴剩水就茂盛,就是有一条水泥墙缝,它也要绿叶出墙。饥荒时,它为人果腹,太平时任人践踏。不争宠于花圃,不邀赏于园亭,只是默默地绿着,活着,生长着,与周围杂草和平共处,打扮着我们的家园。这马齿苋的风格,倒映着某些勇敢者的命运。即使是现在,很多人虽然不认识马齿苋,它仍然只管做好自己。

生命之歌

一场大雨过后,小区里那条曲曲弯弯,用比鸡蛋还小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干净多了,仿佛用水洗过一般。我曾经见过有人穿着薄底鞋在这凹凸不平的小路上来回漫步,煞是惬意,一打听,竟是在做“足底按摩”。石与石之间,当初用水泥勾了缝,紧凑在一起,坚固耐磨,杂草不生。与其他道路相比,这小路显得别具一格,成为小区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小区已经建成二十多年,石子小路基本依旧,黑白石头码成的花纹图案也还清晰。毕竟走的人多了,加上偶尔有自行车碾压,狗撒尿,猫排泄,或多或少对石子小路造成了侵蚀。水泥与石子间,便生出些微小的缝隙来。这缝隙,便是车前草的国土了。

车前草,乡下人唤作“猪耳朵草”,因其叶形略似猪耳之故。城里人则因其常生于车辙之间,便呼之为车前草。我刚刚记事时曾经吃过它,那时很多人以此充饥。但至今已多年未再吃过,也很少见过。此草不择地而生,凡有土处,皆可安身立命。然则在这石子小路上,它竟也寻得了栖身之所,委实令人惊叹。

我看见小路两边的草坪里间或有一些车前草,想必是它们的种子被风刮到了石子小路上,落在了石头之间的缝隙中。其它草的种子肯定也有刮过来的,只因生命力脆弱而无法存活。我每每蹲下身来,细察这些倔强的生灵。它们的根,并不粗壮,却能在水泥与鹅卵石的夹缝中蜿蜒前行,寻那一点点的泥土。它们的叶,贴着地面生长,仿佛知道高处是危险的,便甘愿伏地而行。阳光照在叶面上,显出深绿的色泽,叶脉清晰可见,如同老人手背上的青筋。

石子路上的车前草无人给浇水,它们仰仗的,不过是老天爷偶然的垂怜。一场雨过,它们便抖擞精神,将叶子舒展得更放开些,好似要拥抱整个世界。

久旱无雨,它们便蜷缩起来,与世无争的样子,静待时机。它们不似园中的玫瑰,有人日日照料,有人赞美;也不似盆里的兰草,被主人捧在手心,甚至有人拍照发朋友圈。车前草只是默默地活着,在无人问津的石子路上,完成它们生命的延续。

有时,物业公司员工们嫌它们碍事,便用铲子将它们连根掘起,弃于一旁。然而不过旬日,新的车前草又从那些未被铲净的根上冒出头来。这真是铁铲铲不净,暖风吹又生。车前草们似乎祖祖辈辈生而知之,懂得生存之道不在于挺拔,而在于柔韧。风来则伏,风过则起;人踩则萎,人去则苏。如此周而复始,竟能渐渐长大,有机会则连成一片,给这灰白的石子小路增添一抹绿色。

我想,车前草之所以能在此处存活,大约是因为它不挑剔生存环境吧。它不似那些名贵的花草,非沃土不居,非甘霖不饮。它只需一点点泥土,一点点水分,只要不是人为地把它们彻底清除,它便能活下去。它的要求如此之低,低到连石子路都能满足它生存。

院子里的人们散步时,习惯穿行在这条小路上。偶尔低头看一眼生长在小路上这些卑微的、匍匐在地上的植物。人们的目光往往被玉兰花、海棠花、野蔷薇、山楂花……或神情专注于正在接听的电话或浏览手机中的新闻。车前草于他们,不过是脚下的“过客”,甚至有时是碍眼的杂草。然而车前草并不因此而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它依然按时开花,按时结籽。它的花不艳丽,只是细小的穗状花絮,却自有一种朴素的美。

因为这种车前草缺少艳丽,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但当它在石子小路上的缝隙中长大时,便格外醒目,还因为其与现代生活似乎久违了。

我想用手机给车前草拍个视频,但见一只蚂蚁,在车前草的叶片上爬行。对于这微小的生灵而言,一片车前草的叶子,便是广袤的平原了。车前草为它遮阳,为它挡雨,却不求任何回报。车前草之于蚂蚁,正如大树之于人类,都是无私的给予者。

狂风起时,长相高挑的花草被吹得东倒西歪。前些天的大风甚至把扎根不深的大树刮倒夭折,但车前草却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我记得天气冷时,车前草也会渐渐枯黄。然而它的种子早已落入石缝之中,静待来年春暖。它的生命看似终结,实则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延续。年复一年,它在这条小路上轮回着生与死,不张扬,不喧哗,不显山,不露水,只是静静地完成自己经历春夏秋冬的轮回,这种经历仿佛就是它的使命。

有时我想,车前草之所以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或许正是因为它懂得适应。它不强求环境为它改变,而是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它的叶子可以变得厚实以储存水分,它的根系可以伸得极长以寻找养分。它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利用手头的一切资源,活出自己的样子。

车前草是一种看似普通的草,它的使命是在向人们讲述一种哲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环境的好坏,而在于人们如何应对环境。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应该努力改变自己。适者生存,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也是真理。

冬日里,石子路被一场大雪覆盖了,即使雪化时,小石子路上的车前草似乎消失了。但我知道,它们只是在地下蛰伏,等待春天的召唤。它们的根依然活着,在冰冷的石缝中积蓄力量。待到春雷一响,春风一刮,春雨一浇,它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再次为这条小路增添生机。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常常如同那石子路上的车前草,身处逆境,资源匮乏,前路艰难。然而车前草告诉我们,只要有一线生机,便当奋力生长;只要有一寸土地,便当扎根其中。生命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强弱,而在于内心的坚韧。

院子里那条石子路依旧曲曲弯弯,行人仍然匆匆而过。车前草依旧在石缝中顽强生存,迎接着无人喝彩的一天又一天。这默默无闻的生命,却在不经意间,谱写了一曲壮丽顽强的生命之歌,一首砥砺奋进、抑扬顿挫的长诗,一首荡气回肠的生存圆舞曲。

无论是诗是歌,还是曲,都饱含着一种物质生命在大自然中有序轮回的真谛。而车前草的美妙之处除了坚强的性格外,还有很多弦外之音,足可以绕梁三日,令人难忘。

倔强的生命

北京八大处公园里接近四处大悲寺车道拐弯处,有一面石头砌成的高墙,高约五六米。墙的北面生长着许多柏树,这些树从石缝中钻出来。尽管这些石缝都用水泥砂浆浇灌,也无法阻止柏树钻出石缝不断长大、长粗、长高,显然不是人工栽培。

这些柏树直径至少50公分粗,高达十几米,直插云天,其根在墙里扎有多深,不得而知。表面看,这些柏树虽然瘦骨嶙峋,却昂首挺立着,倒也显出几分倔强、强硬、直傲。游人路过,抬头仰望,每每驻足,啧啧称奇,以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殊不知,这不过是柏树的常性罢了,象征着生命面临绝境而怒放的一种价值,一种形态。

这些柏树向来如此,它不择地而生,不择土而长。给它一抔土,它便深深扎下根;给它一道缝,它便在落缝中发芽。石墙上的这些柏树,想来当初也不过是山谷之风刮过来的几粒种子,偶然飘落到石隙中,得到了些雨露滋润,又沾染了些仙风侠气,便存活下来了。它们未必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生在何处,亦不知前途如何,只是拼命向上生长。它如果有灵性,可能会想,横竖要活下去,为什么不长得更粗壮高大一些,以便多吸收些墙中的营养,多沐浴些更多的阳光,以将自己生命的轨迹拉长。因此它的倔强使其不逊色于附近土地上长出的树,它成功地活下来了……

上一篇: 长风吹过青瓦房
下一篇: 啊,棉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