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究型大学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逻辑路向与推进路径
作者: 陈亮 田伟
关键词:新型研究型大学;新质人才;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人工智能;教育强国中图分类号:G642;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3-0013-14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5. 03. 002
新质人才作为新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和最活跃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前三次工业革命,我们发现欧洲古典大学、欧洲现代大学和美国新型大学通过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式催生和引领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随着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发挥教育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培养好新质人才以支撑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成为大学的时代责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1]。《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2]。拔尖创新人才是新质人才的核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也决定着新质人才的质量。因此,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新质人才培养的关键。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21世纪国家战略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高起点的特征,无论在基础研究、前沿科技还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均扮演着“领头羊”角色。它把握新质人才的时代内涵与特征,追求科技创新,以前瞻性国际视野办学,已逐渐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开辟新质人才培养的新领域新赛道,共担强国建设使命,值得深思。
目前,学界对新质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概念方面,主要探讨了新质人才的内涵、核心理念[3];二是在培养路径上,主要探讨了新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破解之策[4],数智教育[5]等具体领域的培养路径;三是在特征方面,主要探讨了新质人才基本特征等内容[。学界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新质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及可行性路径等问题,但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新质人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年轻的高水平大学,弄清楚如何以新的办学模式、跨学科育人、有组织科研育人等突出科技创新基因的新质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厘清新型研究型大学“新”育人职能与新质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培养新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以期丰富和拓展新质人才培养的研究。
(一)新质人才是彰显战略性的创新人才
国家战略属性是新质人才的根本属性。新质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中的创新力量。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人才凋零、科技落后、国力衰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新质人才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资源。新质人才是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是推动国家战略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对国家发展的战略定位,新质人才的战略性体现在努力培养造就具有全球视野的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7]。因此,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要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属性来做好新质人才的培养。
一、新质人才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随着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应用,人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八个坚持”,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问题。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质人才。新质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原创性人才,是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掌握世界前沿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前瞻性人才,被赋予了时代新特征与新内涵。
(二)新质人才是彰显原创性的创新人才
原始创新能力是新质人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8]35。创新驱动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推进强国建设,关键在创新,根本在培养新质人才。新质人才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规模化市场应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实现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面对这样的创新要求,原创性成为新质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新特征。
(三)新质人才是彰显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能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是新质人才的新特质。当下,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下层出不穷。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已步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模式难以实现前沿科技创新,难以解决复杂的重大科学问题。前沿的基础研究强调通过不同学科间密切的交叉与融合,推进重大、前沿科技实现突破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交叉学科、跨学科正在逐步通过跨界协同合作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领域。通过跨学科知识共享和融合,促进知识流动与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基于知识创新方式和领域的变化,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跨学科融合知识和能力已成为新质人才的新特征。
(四)新质人才是彰显前瞻性的创新人才
前瞻性创新是新质人才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内涵。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10]。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科学家、大国工匠等新质人才的支撑。新质人才有前瞻性的视野,能够有效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必争领域,以前瞻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实现原创性、颠覆性前沿科学技术的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基于此,新质人才培养需符合未来变化的需要,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创新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wh20250302.pd原版全文
二、新型研究型大学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内在契合
知识社会中的大学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思想库乃至轴心机构[1]。新型研究型大学和新质人才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水平大学,关注国家战略发展,招揽全球顶尖人才和优秀学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战略使命、核心驱动、前沿引领、融合培养等方面,与新质人才培养高度契合,已成为新质人才培养的新力量。
(一)战略使命维度:契合人才强国需求
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型研究型大学与新质人才培养的共同战略使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12]不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一样,培养的目标也不一样。面对科技创新日益激烈,产业发展深刻变化的背景,能否培养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的地位。新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功与失败,保障和支撑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新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高校。
新时代战略性人才的培养要求迫使大学转变知识生产模式和传授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如何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来培养新质人才,是时代赋予的新命题。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1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8]36。新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战略资源。
新型研究型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立场,以国家战略发展为创建起点,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其办学定位是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才强国需求为导向,培养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拔尖创新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学把国家意识作为知识生产的精神特质与价值纲领,探索构建一种以国家意识为逻辑起点的新的知识生产模式[14]。新型研究型大学打破人才培育的传统做法,明确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聚集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与新质人才培养的内在追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核心驱动维度:契合原始创新内核 的追求
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新质人才的核心内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数智时代,随着数字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方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新质人才通过科技创新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拓展创新,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从而在生产实践中催生新产业,激发新动能。新质人才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学技术突破,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支撑和引领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实现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只有使具有原始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新质人才作为基础性保障,才能有效驱动科技创新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创新,促使科技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因此,新质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原始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
新型研究型大学以追求原始创新的目标培养着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15]。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在科学技术快速更迭的当下,传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研究受到挑战。传统大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原创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需求。因此,大学必须深刻认识到培养原始创新素养的紧迫性,从根本上重塑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始终与快速发展的科技创新紧密契合。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新时代创生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瞄准“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以“高举高打”的国际化战略策略培养“一小批”聚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科技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突破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6]。所以,新型研究型大学已经逐步成为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关键力量。它以原始创新驱动办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与我国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新质人才定位相吻合,在原始创新能力和思维的追求上同频共振。
(三)前沿引领维度:契合未来科技目标
未来科技是新质人才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共同追求。当下,人类发展与未来科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与未来科技擦肩而过,便将与这个世界发展脱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空间技术等一大批未来领域的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Deep-seek、ChatGPT、人形机器人、无人驾驶等科学技术的生活化场景应用,让人类生活快速进人数智时代。发展未来技术,推动科技革命变革,已经成为新质人才的新任务。新时代需要更多实现未来技术研发创新的新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如何适应这一变化需要深入思考。党和国家已经明确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职能就是开展世界前沿技术研究、未来科技研究,培养未来科技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学汇聚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借助未来技术实验室等前沿科研平台,开展面向未来的科研创新和科研育人。同时,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产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形成紧密的协同创新,推动未来技术在各个产业的渗透与应用,塑造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面向未来的科研育人方式,让学生在现实场景的驱动下,学习和接触到未来领域的学术理念与技术动态,培养推动人类未来技术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新质人才面向未来技术的属性,与新型研究型大学在追求未来技术创新和培养具有此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上理念一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wh202503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