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治理路径

作者: 韦文华 袁婉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治理路径0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3-0059-09

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5.03. 006

202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这是“三农”领域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对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因素,核心在于加强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通过推进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贵州省而言,如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少数民族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50 个主要民族聚居地区之一。该州下辖18个县(市、区),总面积3028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3740400人。该地区以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著称,侗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68.5% 。本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学校为研究对象,对该州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进行深人调查研究,力求展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成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发展、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参考。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立足时代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与教育公平的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均衡发展,旨在缩小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为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2年12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局颁布了《黔东南州“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全州各学段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优质教育、特色教育的可选择性更加丰富,个性化满足不断提高。”[2]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基础性支撑。例如:丹寨县积极落实政策要求,实施“教育崛起工程”,以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为工作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校际的差距。这一举措不仅为破解民族地区教学质量提升难题提供参考,而且对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加大对乡村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有助于优化乡村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有利于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打造民族特色,提高师生对乡村学校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能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其建设学校的积极性。从文化认同理论出发,民族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民族地区教育内容与方式的本土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融人集体、认同自身的民族文化。尽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学校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教育的“硬件”和“软件”。但与城市学校相比,乡村教育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因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多数地区属于“老少边穷”,这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流失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存在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较低、教师数量不足、工作负担过重等问题,乡村地区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有效地吸引并留住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例如:雷山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活动,要求各中小学将民族舞蹈及民族文化融人课间操和校本课程;开设“课外活动民族特色班”,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师生亲身体会民族文化的魅力,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促使文化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既是提升该地区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师生对乡村学校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三)服务乡村振兴,推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是我国乡村文化特色的彰显[3]。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乡村精神富裕的思想保证,具有乡村社会的独特性。因此,乡村文化振兴是保留乡土文明和推动乡村精神富裕的有效路径。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可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推动乡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社会中的重要文化场所,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职责。在此基础上,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指引下,2023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在乡村文化上创品牌,在乡村建设上显特色,在乡村治理上做示范,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乡村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还为全面实现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本质上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深度挖掘并利用乡村独有的文化资源,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构建既富含乡土文化底蕴又彰显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此,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还能从深层次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将立德树人作为文化建设的主线,促进民族地区和乡村社会的进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wh20250306.pd原版全文

(二)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适应乡村社会发展需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是文化再生产的工具与手段,乡村学校通过教育将乡村社会的文化、行为和生活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实现文化的复制和再生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受社会转型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乡村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现在的乡村学校文化更趋向于现代化特征[4]。这势必会对民族地区的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引入,城市的教育模式成为主流,部分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逐渐被忽视,导致部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逐渐降低。因此,乡村振兴不能盲目地追求现代化,乡村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城市的复刻,而是在保留乡村社会特殊性和乡村独特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和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乡村学校的办学理念应当融入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以适应乡村社会转型的需要。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融入乡村社会特征,以满足乡村学校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乡土文化人才培养

乡村是乡村文化形成、传承与发展的基础载体。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乡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在乡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乡土文化教育日渐式微,对于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的贡献不足[5。只有重视乡土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不断推动乡土文化繁荣发展,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村景因人而变,乡村因人而兴,乡村的人才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根和魂,乡村学校地处乡村社会,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和浸染[6]。乡村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的支持,积极培养乡土人才,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还能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社会发展。乡村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特色教育、加强乡土文化培训、举办乡土人才交流会等方式来培养具有乡土特色的人才。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施“双百”计划培养乡村人才,通过拓宽育才渠道、创新育才模式、优化留才环境,培养和留住乡土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探索“校农结合”模式拉动乡村发展,通过“以才兴农”推动新型农民技能提升,为乡村教育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育具有深厚乡土情感的人才,用独特的乡村文化滋养新一代的乡村子弟,可以为乡村振兴注人新的活力。

(四)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风文明的发展基于乡土文化。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精神文明深植于乡村社会之中,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承载之地[8]。乡村学校深嵌于民族土壤之中,是乡村孩子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民族文明传承和民族生活重建的历史使命。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有益于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教学环境的提升,更能助力民族文明的保护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为加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增强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凝聚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統一编印了中小学地方教材《黔东南历史》和《黔东南地理》,并指导各县市依据自身的民族民间文化编订教学大纲。通过发掘并利用自身民族的资源优势,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鲜明的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例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火爆的“村超”赛事引发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充分证明我国乡村社会在新时代背景下充满生机与活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这样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来推动。文化建设是提高群众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法宝,也是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方式9。利用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传递乡村和少数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可以推动乡村文明和民族文明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脱节,文化建设脱离民族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以及乡村社区萎缩等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削弱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根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教育的"离土”趋势势不可挡[10]。乡村振兴固本铸魂必须将乡村视为优秀的文化主体,将乡村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1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该地区乡村小学主要生源为少数民族学生。但笔者在对从江县的加明小学与小黄小学进行调研时发现:这两所学校未能有效彰显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例如:作为省级民族民间文化示范学校的小黄小学,仅配备了一名侗歌教学专任教师,其他学校更是缺乏专门的民族文化教师。学校对少数民族特色课程的重视不足,即使部分学校开设此类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未能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受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乡村学校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作为目标导向,以掌握知识为重点,忽视了学校与乡村社会、学生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学校办学脱离乡村社会,导致学校文化建设脱离乡土文化。

(二)乡村学校基础设施不足,文化资源利用有限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和机构的生存发展依赖外部资源的获取与配置。在乡村社会中,由于基础设施的匮乏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乡村学校在资源的获取和配置上存在困难。一方面,乡村学校通常面临着财政资金短缺、地方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使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足,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支持,导致乡村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学校的文化脱节和教育资源的低效配置。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战略举措的推进下,乡村教育有了很大发展,物质条件取得明显改善。但就教育资源而言,乡村学校仍面临困境,其基础设施与城镇学校相比,依旧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黎平县的平地小学在教学楼、操场等基础设施方面相较于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体育设施单一、活动类型较少等问题仍旧存在。此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并未体现在该校的文化建设之中,民族文化资源的浪费不仅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也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边缘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wh202503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