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时代意涵、逻辑理路与未来路向
作者: 伊萍 韩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3-0077-09
DOl: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5.03.008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1]。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77.50% ,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6.10个小时[2]。可见,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当代青少年思想成长的重要变量。然而,低俗恶搞、娱乐至死、诈骗谣言及恶俗烂梗等不良网络信息严重荼毒青少年的思想,加之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即时性与去中心化等特点,源头纷杂、内容庞杂的网络内容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治理难题。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实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时代意涵、逻辑理路及未来路向三个层面探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进路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时代意涵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基本内涵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出见仁见智的界定。陈念等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主导内容、基础内容和通识内容三个方面:主导内容是指一个国家的思想体系或政治意识形态,基础内容是指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所需的内容,而通识内容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背景性的支撑作用[4]。陈念等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为观念、知识和规范三个要素:观念是指对人的认知、判断与反思发挥作用的现实力量,知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所包含的内容,规范包含那些以成文或不成文的形式存在以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4]。于英焕等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政治理论课程的系统教学与日常教育两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政治知识、传播主流价值观,以此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化公民[5]
综上所述,宏观层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一切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网络内容;微观层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要素。具体可从四个层面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内涵:一是从工具性层面出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聚焦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传播与接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效果;二是从生存方式层面出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有针对性、系统性与组织性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及信息素养进行引导;三是从空间属性层面出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内,高校为受教育者提供自主学习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四是综合以上三种视角,以网络为载体和手段,高校运用计算机技术、传播学原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等施加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方式
具体而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治理可细分为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法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的教育°,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理念体系。其二,网络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大学生传授政治理想、信念、立场、看法、情感规范及纪律要求。高校网络政治教育涵盖党的理论、发展路径、行动指南、历史积淀、民族精神及时代风貌等方面。其三,网络法治教育是指高校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的相关活动。学生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在日常行为中进行自我约束,进而在实践中遵守法律规范,高校可从法律知识、法律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其四,网络道德教育是指高校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大学生传授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它可分为社会公共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道德修养三个方面。其五,网络心理教育是指高校借助信息化手段,在网络上向学生普及相关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咨询与服务等[7]相关活动。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实践特征
第一,海量的内容来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承载量大、覆盖面广。通过网络平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无限制地扩展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还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的快速获取与传播。这种“大爆炸”的信息供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现有的网络信息存在泥沙俱下、质量良莠不齐、碎片化等问题,这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带来挑战。此外,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内容中,娱乐八卦、虚假新闻及奇闻怪事等信息“抢占”学生的时间和注意力,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压。
第二,立体化的内容形态。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了从文字的平面化呈现走向视频、图片与文字等相结合的立体化呈现,内容跨越时空限制,具有动态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语言文字形式向学生传达信息,内容单一、覆盖较窄、传播较慢。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数字化或符号化形式存在,加之短视频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率。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显著,能在迅速更新中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延展性,可以不断地与时俱进,同时保持与现实的联系。
第三,多元的内容治理。一方面,内容治理主体具有多元性。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实现从教师主导转向政府、高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等多主体协同的治理方式,这让每个主体在内容治理过程中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内容治理方式具有多元性。内容治理应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中提升治理效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治理方式有利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时空边界,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主体壁垒,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冲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手段限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wh20250308.pd原版全文
第四,交互性的内容传播。网络的交互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过程也具有交互性[8]。网络让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性别的个体能够实现实时互动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内容传播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更加广泛的交互范围。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最新网络资讯,并与他人分享、讨论,此种交互性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等多元主体间的内容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交流平台应时而生,交互式的内容传播也以更多的方式呈现。二是更加多样、新颍的交互方式。借助相关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随时进行传播,各主体也可随时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与互动。实时与延时并存的互动形式不仅增强了内容的影响力,还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融合式传播
第五,外溢性的内容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个体认知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在个体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对个人的价值观、认知框架和道德观念具有塑造作用,个体能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而影响其学习、工作和社交方式。在社会层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内容的设计需要反映出社会的共同价值,并通过系统教育促进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时代原则
首先,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的原则。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主体间性应实现各治理主体的和谐共生。换言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过程中既要凸显主体性,也要实现治理主体间的和谐共生。一是遵循人与人之间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的原则。个体在充分享受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各主体的作用,防止虚假、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主体间流转。二是秉持人与技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既要充分地关注人在网络技术中的主体性,也要处理好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三是遵循个体与自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网络社会中,由于虚拟化、符号化、数字化的作用,人在网络社会中的互动是多维的,这种人与自我的多维互动实质上体现了人内在自我的多维存在,这种多维性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
其次,协同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协同性是指内容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既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又紧密联系且协同发展。主导性是指各治理主体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中充分发挥自我的相对独立性。协同性与主导性相结合是指在尊重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多元主体和各子系统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引导多元主体之间协同合作、相互促进。一是增强主体的主导性力量。高校可以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中主体的队伍建设,协同高校网络内容研究员、分析员、信息员、评论员等主体打造一支专业队伍,充分发挥该队伍的主导性作用。二是发挥主体之间的协同性力量。这里的主体既包含既定主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参与者,即行政管理机构、高校管理者等),也包含变量主体(学生)。
最后,系统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是指高校要关注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系统性应在整体带动局部、以点带面、层层递进中统筹协调好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个体性是指高校网络中的各主体是高校网络治理的一环,它依赖于网络环境而存在。遵守系统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统筹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治理主体、中介、客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系统性原则强调治理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时站位要高、角度要广,个体性原则强调治理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时运用的思维、方法、策略等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系统性和个体性二者缺一不可,角度要宽广,统筹要宏观,实践要具体,如此才能达到治理目的。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逻辑理路
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治理可以分为技术驱动、范式转型和生态重构三个阶段。在时代的大潮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也在不断地演化和更新。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治理的演进历程
首先,资源整合与基础架构初步形成的技术驱动阶段(1994—2004年)。一是以“进网络”为主的政策导向。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后,为了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目标,党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指引。如200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形成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框架。二是扁平化的内容治理。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内容的发布和传播主要以静态页面为主,信息流通和用户互动交流局限于静态内容。这一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治理主要集中于内容的发布、审核与监控,教育者需要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输入到这些静态页面,并通过一定审核流程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然而,由于技术限制,此阶段的内容治理主要是以人工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高校发布的内容,他们既不能按自我需求对内容进行选择,也不能在网上互动。三是高校采取“防、堵、管”的方式加强内容监管。“防”是指建立安全防御机制;“堵”是指通过关闭不良站点、删除不当信息等手段减少网络环境中的负面内容;“管”则是指通过制定校园网络平台管理办法,要求学生实名注册以规范网络行为。为了鼓励学生文明上网,有的高校依托红色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内容传播的网络阵地。
其次,内容适配与平台体系逐步完善的范式转型阶段(2005—2012年)。这一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治理技术、治理理念和治理结构上都有进步。其一,此阶段的治理内容体现为对校园网络内容的严格管理和监测。高校不仅加强了对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还注重对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能力建设。高校培养了一批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和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能够利用开心网、人人网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9]。这些教育工作者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网络应用能力,也在网络空间中有效传递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其二,此阶段的治理内容还体现在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管理上。为了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高校不仅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和观点,还加强了对网络舆论动态的监测,及时处理和纠正不当言论,维护了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其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互动性、个性化得以增强。用户可以主动参与信息的创造、传播与互动,即教育内容的创造和更新不再是单向的垂直输出,而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形成交互性强的内容治理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wh202503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