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对策
作者: 王浪 孙齐鸣 李琼[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4-0024-09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同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突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0名左右市级工匠。为应对产业变革带来的全新人力资本需求,高技能人才培育被纳人国家人才战略规划。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进程全面提速,高技能人才队伍逐步扩大,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与一些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据统计,当前我国技能人才总数已突破2亿,占就业人口总数的 26% ,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虽超6000万,却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0%[1] ,远低于西方制造业强国 40% 以上的比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 48% 。
本科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层级,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教育类型结构的重要使命。自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来,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历经试点探索、制度完善、体系构建三大发展阶段,通过多维路径,逐步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当前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知识迁移能力和技术迭代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兼具扎实理论基础与卓越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本科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
一、本科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高水平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创设社会认同新维度
我国长久以来深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熏陶,往往把职业教育看作高考失利生的“无奈选择”。尽管国家通过法律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职业教育在层次、发展、社会声誉以及心理认同方面仍难以摆脱传统偏见[2]。为破除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需以本科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逐步构建“教育增值一就业提质一社会认同"的良性循环体系。一是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应积极开拓与普通教育既相互独立又深度融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推动职业教育向高质量、高效率方向转型,使职校生能够实现学历层次提升、教育质量好、就业竞争力强的目标,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二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发展空间。随着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科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凭借其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精湛等优势,成为企业竞相招揽的对象。这不仅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还为其带来更好的薪资待遇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三是获得就业市场认可。2023年,全国6000余所中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在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本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工作岗位适应能力给予高度认可。
(二)高技术引领: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区域经济稳发展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指出,到2030年,在我国所有制造业工人中,传统体力密集型操作技能需求占比将下降约 12% ,而数字化能力、高技能与复合型能力需求或将增加 58%[3] 。当前,我国产业正处于摆脱低端路径依赖、实现价值链升级的“换挡期”,技能迭代与教育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本科职业教育推向破解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本适配困境的关键位置。一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需求、配置、投人产出以及高质量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循环。”4本科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能够熟练使用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是产业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质量供给,不仅能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更能引领未来产业变革方向,助力中国产业向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二是为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注人智力和技能支持。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技能人才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生产工艺与技巧,能胜任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助力企业解决技术创新“卡脖子"问题5。企业成果转化是一个涉及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后续应用与推广的综合性过程,不仅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技能和实践能力来推动产品生产。三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在地化”人才支撑。本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本科职业教育的职能之一。本科职业院校应聚焦地方实际需求,创新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输人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人才本地孕育、本地就业、反哺本地的闭环。“在地化”的人才供给模式不仅能缓解区域劳动力市场“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还能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增强区域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为区域经济稳步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三)高质量建设:扩大人才资源储备,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要高举“技能型社会"的旗帜,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全面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经济发展活力以及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本科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扩大人才资源储备。《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3年,本科职业院校招生数及在校生数为8.99万人和32.47万人,相较于2022年,分别增加1.36万人和9.60万人,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本科职业教育在保证人才培养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争取以质取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二是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技能是劳动者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后的产物[。本科职业教育致力于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理实一体化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着重培养他们应对生产流程复杂性和动态性的技术管理综合技能。三是推动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科职业院校可以孕育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书写更多“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改变人生”的动人篇章,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703.pd原版全文
二、本科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本科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主要依托三种模式:合作办学,即本科院校与优质高职院校携手办校;转型教育,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升格或转设,即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升格或与独立学院整合转变为职业技术大学。截至2025年6月24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了83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其中,72所由原有高职院校升格而成,11所由高职院校与独立学院合并组建。鉴于本科职业院校的办学历程较短,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并不明晰。一方面,受到既往办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本科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易陷入“穿新鞋走旧路”的困境,短时间内难以跳出原有高职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框架。另一方面,本科职业院校可能不自觉地向普通本科办学定位看齐,人才培养过分强调学术性,导致“学术漂移”,未明确区分与普通本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差别。
(二)能力架构失衡:师资团队能力不足
1.高层次教师数量不足。2023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本科职业院校教学岗位专任教师总量达27114人,其中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师21721人,“双师型"教师14017人,占比达 64.53% 。授课教师中校外教师6026人,其中任教专业课程教师5003人,“双师型"教师2501人,占比 49.99% 。本科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稳步增长,基本满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50% ”的要求,但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教师状况并不乐观。本科职业院校师资结构呈现“哑铃状”。在年龄方面,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教师居多,中青年骨干教师相对短缺;在学历与职称方面,高学历人才缺乏,高级职称人数少,特别是正高级职称。与《管理办法》规定的“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 ⩾30% ,获得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 ⩾50% ,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 ⩾15% ”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2.企业专家参与度不足。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学年本科职业院校的行业导师8279人,占专业教师的 26.75% 。由于缺乏足够的专家资源投人,学生们难以获得充分的行业专业指导。企业专家参与度低也相应地削弱了他们在学生实操能力训练中的指导和培训作用,影响了学生们掌握技能,使学生在毕业后难以直接满足企业的技能要求。此外,本科职业院校的教师与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不充分,教师们缺乏来自行业内部的前沿视角的引导,致使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学习动力。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麦肯锡全球报告中,德国莱茵集团(TUVRheinland)对中国职业学校和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约有 36% 的受访学校认为老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50% 的学校认为老师的专业领域与所授课程不完全相符[3]。其一,实践形式单一。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主要以座谈交流、观摩考察为主,以“旁观者”或“参观者”的身份进行企业实践。教师通过观察获得的显性知识难以转化为指导实践操作的隐性知识。企业现场特有的具身认知需通过身体介入与工具操作才能形成,而旁观式的实践阻断了“社会化一外显化—组合化一内在化"(SECI)的知识螺旋,教师无法将在企业习得的知识内化为自身教学知识。其二,实践合作“表面化”。部分企业核心部门的技术和数据处于保密状态,教师无法深人参与,难以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更新动态,不能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影响了对学生技能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三,实践动力“外源化”。部分教师对企业实践的价值认识不足、参与意愿不强,多迫于学校硬性要求而被动履职。
(三)课程体系脱耦:产学需求适配度低
1.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紧密。一方面,本科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度追求广而全,学科门类冗余,扎堆申报热门专业。长此以往,本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发展倾向明显[8],专业设置与其他类型教育区分度低,专业特色“失真"现象加剧。另一方面,本科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前未深人企业调研生产运营情况,缺乏专业设置所需要的产业和岗位的精准数据,导致其专业设置“僵化”,不能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需求,产业辨识度低、重复率高的专业也未能及时更新。
2.课程体系落后于行业标准,与职业能力匹配度不高。随着各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快速涌现和广泛运用,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复合能力、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本科职业院校现有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可能无法及时反映这些变化,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缺乏企业深度参与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和行业需求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人才需求细分程度把握不精准、职业能力关联课程体系的匹配度不够等问题
3.新兴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不足,教师数字化技能有待提升。现代产业由于逐步脱离了传统产业的单一性、线性的技术模式,产业与岗位的复杂性、复合性、嫁接性更强,与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结合更紧密[9。这决定了适应这些技术必须具备更加高超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版)》数据显示,在数字设备资源应用上,职业院校运用新兴数字化设备和数字资源开展实训教学的比例较低。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平台、虚拟演播室、VR/AR工具与软件、人工智能工具等应用率依次为
19.24%,11.57%,5.32%,4.34% 。教师对VR/AR工具与软件、人工智能工具与软件的熟悉程度虽然相较于2021年的调查结果分别提高了 0.5% 和 4.95%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教师数字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战略联动不足:校企合作顽障难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7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