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与运行机制
作者: 韩雪军[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4-0041-08
202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企业如何培养技能人才作出全面部署,并首次在国家层面推出了新型产教融合载体——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事实上,自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来,浙江就开始探索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产才深度融合”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2022年10月发布《关于推动实施产业技能根基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建设作为产业技能根基工程的工作目标。为推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落地,自2023年开始,广东省通过遴选链主培育单位、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等一系列工作将地方政策付诸实践。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2024年11月联合印发《北京市“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了北京地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工作。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工作已经由地方行动上升为国家政策。随着《意见》的发布,全国各地将逐步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工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但目前鲜见以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为主题的理论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厘定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内涵要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价值意蕴,并设计了具体运行机制。
一、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内涵要义
(一)生态链的内涵
作为学术概念的生态链,是在生态学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生态学范畴里,人们通常将生态链界定为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物种因彼此的繁衍、生存、发展而缔结起来的链式依存关系。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中的物种群体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行业组织存在天然的共性,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学与社会科学中的诸多学科交叉后形成了诸如教育生态学、信息生态学、组织生态学等交叉学科。与此同时,由于物种群体间的依存关系与行业组织间的依存关系存在共性,在借鉴、引用与吸收生态链理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产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等行业生态学理论。
随着生态学交叉学科、行业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生态链已经由自然生态环境中物种间的链式依存关系拓展到社会生态环境中行为主体间的链式依存关系。有研究者根据生态链发展趋势,认为生态链是“在一定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生态环境)中,众多生物或社会组织通过信息传递、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形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式依存关系”1]。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生态链、信息生态链、媒介生态链、人才培养生态链等各种形态的生态链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尽管这些生态链的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基于主体彼此依存、资源共享而形成的系统,核心在于主体间的价值互嵌。例如,信息生态链的核心是信息的生产、传递、分解、消费在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嵌,人才培养生态链的核心则是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使用在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嵌。
(二)技能生态链的内涵
技能生态链同其他形态的生态链一样,也是不同主体在彼此依存、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众所周知,系统是要素的集合,系统的运行则需要实践环节的统合。作为系统的技能生态链,其要素主要由以技能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构成,如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在校学生、高等学校、产业工人、技能人才、人力资源开发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社会公众等。其运行主要通过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环节完成,如技能培养标准的建立、技能学习资源的开发、技能训练模式的构建、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技能评价体系的设计、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技能增收路径的推行等。需要注意的是,技能生态链的各个主体与运行环节并不是线性对应的,技能生态链中的每个主体都承担多种角色,既可能是此环节的资源“供给者”,也可能是彼环节的资源“需求者”,还可能是其他环节运行的“监督者”。以高等学校为例,它一方面以“供给者”的角色开发技能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以“需求者”的角色使用技能评价标准。技能生态链中的每个环节很难由单一主体来完成,往往由核心主体和附属主体合作完成。以技能学习资源的开发为例,职业院校是技能学习资源开发的核心主体,但它们很难独立完成高质量的技能学习资源开发,还需要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机构等附属主体参与。
(三)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内涵
《通知》明确指出,围绕广东省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龙头企业出标准、出岗位、出师傅,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试点建立以产业岗位标准为引领、院校学生和教学资源为基础、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为纽带的“产教评"融合发展的产业技能生态链,推动实施学生学徒制、技培生用培融合、企业自主评价、新职业开发等工作计划,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助力。《意见》进一步规定,“由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学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务、出管理,打造以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为主体,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培训机构、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综合来看,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主体主要由企业、学校、政府和评价机构等利益相关者构成。其中,企业主要包括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统称为生态企业;学校主要包括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政府主要指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评价机构主要包括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运行由若干实践环节衔接而成,包括岗位设置、标准设计、学徒遴选、岗位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提升等。如果将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主体及其环节嵌合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如图1所示。
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主动、积极的要素,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核心”4]。由此可以推断,新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705.pd原版全文
从图1可以看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是企业、学校、政府和评价机构等主体在彼此依存、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链接岗位设置、标准设计、学徒遴选、岗位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提升等实践环节而形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推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运行的核心主体,学校和评价机构主要在学徒遴选、岗位培训、技能评价等环节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运行提供支持,政府则以资源支撑、政策引导的方式保障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运行。
二、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价值意蕴
(一)面向战略性产业培养新质劳动力
2023年9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和创新,也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包括三大基本要素,即以生产工具为业建链上,各地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区域传统优势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组建技能生态链[6]。《意见》要求地方政府“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领域挖掘培育新的数字职业序列”。北京市要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城市运行保障等重点领域建设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广东省在2023年遴选组建了63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吸引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3170家企业入链,建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数字创意、传统制造业等13个产业集群。
在企业育人基础上,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链主企业联合链员企业通过“岗位 + 培养”的方式在生态企业开展学徒制培训,以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输送新质劳动者。具体来看,链主企业首先通过生态企业岗位调查,分析生态企业的人才结构、岗位用工需求、岗位工作任务等;其次根据国家同类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等探索开发产业适应性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再次,根据培养标准联合生态链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发教学资源,并由生态企业与学校一起开展学徒制培训;最后,根据评价标准开展自主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为通过评价的学徒提供岗位,以此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区域传统优势产业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培养劳动力。以广东省为例,其在2023年通过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培养了10.31万个新质劳动者。分析数据发现,这些新质劳动者主要分布在新制造新服务等人才需求旺盛、薪酬待遇高的战略性产业集群领域。其中,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在2023年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腾讯、阿里巴巴、金蝶、泰迪等企业培养了2万余名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人工智能训练师、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互联网营销师[7]
总体来看,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立足区域产业布局,首先围绕战略性产业构建技能生态链,而后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锚点,通过“岗位 + 培养”的方式为区域战略性产业的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培养新质劳动力。
(二)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近年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设计产教融合制度、制定产教融合政策、培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健全产教融合机制等举措全方位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但从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2023年3月围绕产教融合开展的调研来看,仍存在产教融合载体和形式相对单一、产教融合政策受惠面较窄、产教融合各方权责不清晰、产教融合资源使用效能不均衡等问题[8]
如何丰富产教融合载体、激发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有研究者发现,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有效破解了传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难题,发挥了企业的人才培养主体作用[9。具体来看,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突破既有的产教融合格局,一方面以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为产教融合工作的主体,协同学校设计岗位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实施学徒制培养,实现了“以产带教”“以产导教”;另一方面,以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标准为指引,协同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计评价标准、开展自主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实现了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成效的一体化。这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企业岗位标准与院校培养标准之间的差距,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的高度一致,真正将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供给结合起来。以国内家政服务行业头部企业“轻喜到家”为例,自人选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首批链主培育单位以来,不仅积极参与制定修订家政服务业相关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通过与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参与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将公司的运营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实习和就业融合起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而且积极推进家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先后开发了保洁员、养老护理员等7类职业工种的理论题库与实操题库,以岗位标准对接评价标准,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11]。
由此看来,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中的企业依托岗位标准来设计培养标准、评价标准,并以此推动学校开发课程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协同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人才评价、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为辅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支撑的产教融合格局。
(三)探索技能型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构建“技能型社会”,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夯实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法理根基,同时通过技能形成、评价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的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推动技能型社会由愿景向现实落地。有研究者指出,技能型社会建设本质上是推动社会发展模式创新的制度安排,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融合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生动实践[12]。因而,如何优化配置地方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技能型社会建设主体的资源,如何协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融合主体的力量以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7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