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周科选 陈智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4-0082-09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面临史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已达3.1亿,占比 22%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5年4月发布的《中国老龄化发展报告》,农村老年人口在全部老龄人口中所占比重更是高达 57.42% ,成为中国老龄化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银发经济是人口老龄化阶段至关重要的经济形态与模式,且已成为驱动内需、助力产业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1]。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农村老年群体消费潜力释放和农村老年群体人力资本价值提高。农村老年教育在转变农村老年人消费观念、推动农村老年人力资本二次形成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能疏通农村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堵点”,并成为农村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农村老年教育仍处于初始发展期,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参与机制,抑或服务供给等,呈现出明显不足,难以契合农村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对个性教育的迫切需求以及农村银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得在银发经济背景下探寻农村老年教育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本研究可能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发经济背景下选择从农村老年教育视角出发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的视角较为新颖和独特;二是探究银发经济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有助于拓展农村老年教育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三是通过探究银发经济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问题,有助于推动农村老年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助力农村银发经济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目前围绕农村老年教育的研究还较为匮乏,更多研究围绕老年教育进行,由此本研究主要围绕老年教育对既有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一是老年教育发展的定位与功能。杜鹏等[3指出老年教育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应对老龄化、老龄工作、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的因素。黄欣和杨婷4、吴遵民等[5认为老年教育的定位需回归老年生命发展本源,并突出老年群体特征。操太圣强调老年教育应更为重视老年人受教育权利及为老年人谋福利的独特功能。二是老年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丁哲学[]、李健等[8]的研究表明老年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老年大学存在资源有效供给匮乏、分配极不均衡、专业人才奇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李盛聪°指出社区老年教育教养结合模式还存在严重的主体分割、内容分割和人员不足等问题。王蔚[指出老年数字教育公共资源的内容可及性欠佳。三是老年教育的优化路径。马丽华]指出老年教育要重点聚焦于老年教育法制与政策的建设。吴遵民[12]认为要强化老年教育统筹机制建设,并集中打造信息技术平台,不断拓宽老年人的学习空间。万蓉[13]强调要推动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的深度融合。温书宇等[14]指出要更为突出国家老年大学在老年教育资源统筹和分配方面的独特功能。赵一红和刘沛鑫[15]认为应突破单一教育服务,转向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四是银发经济与老年教育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吴遵民等[认为银发经济与老年教育互通可实现教育公益性与经济逐利性融合发展。吴结和刘文清[分析了老年教育推动银发经济的内在机理和路径。

综上,现有研究围绕老年教育的定位与功能、发展困境、优化路径以及银发经济与老年教育的内在关联和逻辑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研究主要围绕老年教育进行,而专门针对农村老年教育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这与中国一半老龄人口在农村的现实极不相称,导致所得研究结论难以指导农村老龄人口的“积极老龄化”。二是现在针对银发经济与老龄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很少。虽然吴遵民等[18]、吴结和刘文清[19]等学者探讨了银发经济与老年教育的关系,但这些研究只是关注了银发经济与老年教育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并未就银发经济与农村老年教育的内在逻辑进行专门探讨。三是暂未有银发经济背景下研究农村老年教育的价值、困境与优化路径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这也是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银发经济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的价值

1.农村老年教育是农村银发经济的核心驱动力。第一,农村老年教育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度及农产品生产质量均有显著提升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农村老龄化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往城市迁徙而变得日益严,农村老年人也因此被迫成为农业劳动主力。农村老年人因受教育程度低,所以无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在技能水平上,抑或在科技运用能力上,都很难与现代农业发展现实需要相契合。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包括数字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在内的教育培训,能使其农业生产技能在短期内获得大幅跃升,更好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及农业新模式运营,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快速提高。这不仅可帮助农村老年人提升收入水平,还能增加农产品产出、稳定农产品供给,进而为农村银发经济发展奠定强大物质基础。

第二,农村老年教育有助于增进农村老年消费市场活力,并孵化出全新经济增长点。一直以来,农村老年人因受收人水平限制和传统消费习惯束缚,其消费潜力并未得到有效激活。

作为兼具发展性和享受性双重特征的农村老年教育,能加速农村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并据此带动其消费力显著增强,最终有助于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繁荣[20]。一是农村老年人通过参加老年教育有助于其新消费理念塑造、新生活方式培育、新消费习惯养成,进而增强其在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意愿。二是农村老年教育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包含培训服务、教学设备、教材教具等诸多细分市场。根据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农村老年教育投入每增加1元,老年人消费需求将对应增加5\~8元,通过发挥其乘数效应功能,能显著拉升农村市场内需,并助力农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三是农村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因农村老年教育而获得全面提升,有助于其摆脱数据鸿沟约束,参与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队伍,农村消费市场的边界因此获得显著拓宽,农村银发经济也因此能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710.pd原版全文

第三,农村老年教育有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养老的经济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传统观念一般认为,农村老年人是社会养老压力的重要来源,而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内容显示,农村老年人依托教育投资能助其人力资本二次形成,并由此彰显强大经济价值。通过农村老年教育所打造出的农村老年人力资源,有助于农村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老有所为”的梦想得以顺利实现,这不但有助于其家庭收入的增加,也有助于其摆脱对社会养老保障的过度依赖。与此同时,从公共财政视角来看,农村老年教育也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一是有利于增进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幅降低其医疗费用支出。二是能助力农村老年人再就业,养老保险支出也因此降低。根据《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系统参与农村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其就业率相较未参与的老年人同比高出 25% ,而平均医疗费支出却降低了 30% ,地方财政养老支出压力也可得以显著降低。农村老年教育所孵化出的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将原本的养老负担成功转化为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成为农村银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2.农村老年教育有利于保障农村老年人发展权益。第一,农村老年教育能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对更新知识体系的迫切需要,并助其认知力提升。农村老年教育通过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包括政策法规、文化常识、科技知识等在内的高度契合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特征的内容,拓宽其知识视野、更新其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与此同时,老年人认知能力大幅提升,其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随之增强,在消费过程中能做出更为理性决策,进而在农村银发经济市场中做出更为自主、更为高效的消费选择[21]

第二,农村老年教育对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具有积极功效,其主观幸福感可获显著提升。作为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供给主要形式和载体的农村老年教育,可通过开展包括戏曲表演、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诸多形式的学习活动,为农村老年人搭建起各种社交渠道,其生活满意度也因此获得显著提高[22]。与此同时,农村老年教育通过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不但可有效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也给银发经济中的娱乐产业、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消费群体,有助于农村银发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农村老年教育有利于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进而促其实现自我价值。在农村老年教育的驱使下,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力和知识技能均能获得显著提升,这有利于其以更为主动、更为积极、更为开放的姿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一般而言,农村享受过系统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往往更愿意参与文化传承、社区服务、村庄治理等相关活动。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也是农村银发经济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部分,农村老年教育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潜能的激发,能为农村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环境,同时将农村老年人由农村银发经济的被动受益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是银发经济人本价值的集中体现

3.农村老年教育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第一,农村老年教育对农村代际关系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且可缓解农村老龄化引发的社会矛盾。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隔代抚养现象在农村地区变得越来越普遍和盛行,家庭关系重要构成内容之一也因此转化为农村老年人与孙辈的教育互动[23]。然而,受制于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的双重差异,农村老年人在孙辈抚养中正在遭遇诸多难题与困惑。农村老年教育通过儿童心理、家庭教育等相关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更新农村老人的教育观念,从而使其代际沟通变得更为顺畅、家庭更为和睦。代际关系和谐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为农村银发经济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绝佳的家庭环境,同时也可通过家庭资源配置的优化,增强农村老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银发经济社会效应因此得以彰显。

第二,农村老年教育有利于农村社会凝聚力增强,进而有助于社会资本积累。社会资本理论相关内容指出,社区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便是社区成员间的合作规范与信任。农村地区传统社区凝聚力因人口大量流动而呈明显弱化态势,社会资本存量也因此大幅下降。农村老年教育能借助集体学习活动等手段为农村老年人搭建社区公共生活平台,通过该平台的沟通与交流活动,有助于社区合作规范以及信任网络的重构。例如,农村老年学校已发展为社区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农村老年人借此不但能增强彼此信任度,还能形成互助合作网络。而社会资本积累有助于推动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降低,农村银发经济主体间的合作与创新据此得以激发,银发经济体系运行效率也由此增强。

第三,农村老年教育对农村文化传承及创新有巨大推进作用,进而为乡村振兴助力。农村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中断的风险。农村老年教育通过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播,能有效推进农村传统文化社会价值的顺利实现,以及推动农村传统文化创新。例如,农村老年教育通过推出乡土知识、民间工艺、传统戏曲等相关课程,不仅让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而且引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农村老年教育所引致的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为包括传统手工艺、文化旅游等在内的农村银发产业发展植入厚实的文化资源,并据此构建出“文化 + 产业"的深度融合模式,有力推动农村银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银发经济背景下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1.农村老年教育基础薄弱。第一,农村老年教育设施因财政长期投人不足而严重落后。当前,政府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远不及城市。根据《中国老年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2024年中国农村老年教育人均财政投入仅为80元,而城市则高达350元,仅占城市的 22.86% 。由此使得农村老年教育所需设备严重不足、设施十分陈旧,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同时,农村老年教育还缺乏专业教学场所,其教学活动开展往往得借用村委办公室或村小学闲置教室才能得以进行。根据《中国老年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030年)》,设有专门老年教育场地的行政村仅占 32% ,且只有 15% 的场地配有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这使得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农村老年人学习意愿大为降低,农村银发经济发展因缺乏老年教育的强大支撑而无法发挥其潜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7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