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的三重向度: 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
作者: 董晓璇 唐锡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4-0091-07
“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基建1,是提升职教质量的核心策略。“金师"是对“好老师”“优秀老师”“卓越教师”的统称。从静态层面看,“金师”是对“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概念的概括与升华,体现了其相较于一般教师的突出与卓越。从动态层面看,“金师”代表了教师持续追求卓越、不断探寻新发展高度的进取状态[2]。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职教金师是关键主体。“功夫”品质是职教金师必备的关键素养集合,结合了专业知识、教学技艺、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等要素。金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实践技能、前沿的教育理念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洞察行业动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将职业教育推向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新节点,各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对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职教金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要求与“功夫”品质的价值追求耦合,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职教金师素养的全面期待。本文旨在阐释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即回答何为职教金师的“功夫”品质、如何认识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职教金师“功夫”品质怎样生成三个问题。
一、本体论: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的本质与存在
1.“功夫”品质的历史溯源。“功夫”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深厚内涵,是关乎个体的精神成长、道德修养以及真理追求的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且系统的“功夫论”。朱熹曾言,“所谓功夫者,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3]。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功夫”品质的核心要义,即将“功夫”与个体的知理求道、德性完善紧密相连,是实现自我超越、达至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礼记·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更是将“修身"置于“功夫论"的核心地位,成为贯穿儒家思想体系的主线。
传统“功夫”是对知与行的凝练表达。其一,“功夫"具备内省特质,是基于自觉意志所展现出来的特质,是个体为提升道德而自觉努力的核心驱动力,彰显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诚意"是其重要体现,个体凭借诚意能够坦诚直面内心世界,坚决摒弃虚伪与杂念。“正心”是对“诚意”的深化,助力个体进一步端正心思,有效抵御外界的干扰。“功夫”的内省特质注重持续的内心修养和自我省察,实现对天理、人伦的深刻理解与体悟,进而深刻地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准则。其二,“功夫”具备协同特质,儒家秉持的身心一体观念,深刻融人这一特质。身心交互的“功夫”品质打破了精神与身体的传统二元对立认知,道德修养不再局限于精神层面,而是全面体现在言行举止中。个体通过持续的道德实践与精神修炼,能使道德观念内化,并以行为的方式外显出来。“功夫"的协同特质是由内而外的表现,生动地诠释了身心交互,凸显了精神与身体在道德修养中的协同合作关系。其三,“功夫"具备知行合一特质,“知行二字,即是功夫”5]。实际生活被视为修炼自我的关键场域,在“做事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运用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知识去应对,并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对道德的理解。同时,“事中反思”贯穿于实践过程,持续反思自身行为,思考改进和提升的方法。“功夫”的知行合一特质通过持续的反思和实践循环,逐渐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确保自身行为与内心的道德认知高度一致。这三重特质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功夫”品质的传统内涵,以修身为本,通过内省、协同、知行合一的特质,构建起个体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的路径。
2.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的现代存在。在现代职业教育语境下,“功夫”品质被赋予更为丰富且多元的内涵,涵盖形而上的精神品质和形而下的器具之道两个维度。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来看,“功夫”品质的现代内涵继承了传统中注重个体精神成长、道德修养的精髓,聚焦个体化修养,通过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实现身心的协调发展,并将所领悟的道德理念切实贯彻到日常行为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精神层面的“功夫”品质,不仅关乎个体的自我成长,更影响个体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从形而下的器具层面来看,“功夫”品质体现为个体在特定领域所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技艺。不同领域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功夫”品质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个体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此外,“功夫”品质处于流动状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充盈,需要个体不断学习。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6]。职教金师的“功夫”品质是其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力量,其“功夫”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榜样,职教金师需兼具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成为能够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典范。在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具备坚定的职业教育信仰,是激励职教金师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职业教育信仰既包括职业教育理念,也包括职业教育情怀。从职业教育理念来看,职教金师应不断审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落实程度,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同时紧随教育理论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动反思职业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从职业教育情怀来看,一方面,职教金师需时刻坚守教育初心,深耕职业教育领域,并积极看待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职教金师要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并规范自身教育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形而下的器具层面,具备突出的专业技能,是职教金师践行躬耕态度、敢于创新探索、提高育人智慧的扎实根基。职教金师的专业技能既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也包括专业实践能力。从教育教学能力来看,职教金师不仅要强化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与高度,还要关注身心健康,勇于创新探索新型教育方法和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从专业实践能力来看,职教金师应深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质,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并将其内化,扎根于行业实践,学习行业前沿技术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711.pd原版全文
3.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的价值体现。其一,契合教育强国建设。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使命,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7]。《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时代使命[8]。职教金师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与质量的关键,“功夫”品质是对其综合素养的高阶要求,对建设职教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功夫”品质作为内在目标,有助于培养质量更高、数量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其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扎实的专业知识是职教金师的立足之本,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其突出优势,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其精神指引。一方面,职教金师通过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职业能力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职教金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将行业前沿动态、技术创新成果等引人课堂教学,构建“产业一教学一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深度对接产教需求,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配性。其三,增强教师职业效能感和学生发展力。一方面,“功夫”品质体现的是一种通过实践获取真知、完善自我的认识思想。职教金师要充分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技能,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建构知识、促进自我成长。另一方面,职教金师的“功夫”品质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职教金师的“功夫”品质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上,更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从更深层次来看,职教金师的“功夫”品质构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生态,“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金师不断推动学生在知识技能、人格修养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成长,同时也在“唤醒"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内省,强化教育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职业效能感。
二、认识论: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生成的内在理路
“功夫"是一个包括时间/努力(工夫)方法(功法)能力(功力)和成效(功效)的概念簇的总称[10]。职教金师的"功夫"品质是在长期修炼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需要持续投入“功夫”品质、优化“功法”提升“功力”,才能取得“功效”。从认识论角度来看职教金师“功夫”品质的生成,涉及意志力、学习力、反思力的共同作用。
1.强化意志力是持续“工夫"的前提。“功夫”品质一词最初以“工夫”的形式出现在魏晋时期,其含义主要指“工程"和“夫役”,或指在某件事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1]。功夫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即持续的工夫才能形成,“不下工夫就不会有功夫”12]。“功夫"品质不仅是职教金师自主发展的内在期待,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持续的流动状态。对职教金师的首要要求是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如此才能保证“工夫”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同时,朱熹强调了意志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其是“心之所向""行之以正"的关键[13]。概言之,意志力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精神指引与理性实践倾向,引导人们建构自我与改造。持续践行“工夫"的核心前提在于具备强大的意志力。
意志力的培养则需从目标设定与实践过程两方面着手,具体可从两个维度展开阐释。其一,以目标为驱动并赋能意义。意志与目标是共存的关系,意志力依赖于一个有意义的目标,生发于有价值的目标活动中。因此,职教金师要设定坚定的职业自标,以“功夫”品质作为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性规约,使其成为自身成长的目标指引和目标状态。只有认同功夫品质的自标导向,才能激发内在动力。同时,为持续投入工夫,将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小目标,有助于意志力的持久性。其二,以过程为核心并进行自我控制。个体对目标先验性价值的澄明过程是决定实际意志强弱的关键。“意识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能力”14],个体意志力不断地被理性认知、情感体验等解构与重构。自我控制是意志力能否定性的关键,包括对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的主动调控。在对先验目标进行澄明的过程中,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理论与实践双重教学压力大、企业实践与科研冲突等理性认知消蚀着意志力。因此,在澄明过程中,从意义建构的思维,以自我审视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自我关怀”的状态主动追求克服困难的路径。同时,意志力是一种有限资源。职教金师在追求“功夫”品质的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实践和精力,平衡好主体性成长与他主式成长的轨迹,避免意志力过度损耗。总之,“功夫"品质是一种长期修炼的品质,凸显了持续“工夫"投入的必要性,强化意志力是保证“工夫”稳定性的前提。
2.培塑学习力是优化“功法”的关键。《说文解字》中认为“功,以劳定国也”,对“功”解释为通过劳动取得的成就,引申为技艺或能力。将“法”解释为“法,刑也”,原指法律或规则,后引申为方法或规范的含义。将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功法”可以理解为通过系统的方法规范取得技艺或能力的修炼方式。职教金师的“功夫”品质既指形而上的精神品质,又指形而下的器具之道。当前社会正在经历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人口结构的调整、数字科技的革新以及终身学习文化的转变,重塑了职业环境,也深刻改变了个人的学习方式[15]。职教金师的功夫品质一直处于变化中,需要教师用系统思维、关系思维来看待功夫品质的生成。学习力是人的元能力、发展力、创新力。从能力观的角度看,学习力是一种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获取学习成效的动态能力。唯有掌握学习力,才能深刻与生活环境交互,主动获取、整合和应用新知识,探索和积累有效的“功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从容不迫地修炼“功夫”品质。因此,培塑延展性的学习力是优化“功法”的关键,提高学习力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诠释。其一,掌握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习力的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合适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习过程更有效,增强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兴趣。职教金师可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学习等拓展学习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其二,学习迁移是掌握学习力的核心。职教金师在持续学习中不断理解事物,既能将已学到的知识、技能或方法应用到新情境,又能通过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避免重复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总之,只有通过贯穿于教师生命发展始终的学习力,在不断认识自我的学习活动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通向“功夫”品质的“功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7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