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镜”治班模式下成长型人格培育实践研究
作者: 孙佳佳 刘书宝在县域振兴战略背景下,育人实践需立足地域特质与时代需求。昌邑市龙泽学校提出以“自主管理搭台—实践浸润赋能—家校共振育人”为核心的“三棱镜”治班模式,通过岗位制激活主体意识、乡土资源转化创新课堂、沉浸式家校联动等实践,探索新时代县域儿童自主自立自强品质培育路径,为基层教育提供可操作的育人范式。
一、治班理念革新:从“单向管理”到“生命共振”的认知重构
昌邑地处渤海之滨,作为典型农业县,辖区小学留守儿童占比达 37%,隔代抚养导致教育断层、家长教育理念滞后等问题显著。传统 “保姆式”班级管理易催生依赖型人格,而新时代育人目标要求班主任成为“成长型人格培育者”。笔者所在学校班主任工作室通过三年实践,构建起“三棱镜”治班理念——以自主管理为“折射面”,激发个体能动性;以实践活动为“透射面”,转化乡土资源为育人动能;以家校协同为“反射面”,构建教育生态闭环,使每名儿童在多重维度交互中形成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二、自主管理“脚手架”:构建“人人有事做”的责任共同体
(一)岗位制:从“被管理”到“我主导”的身份跃迁
在龙泽学校四年级教室,“班级气象员”李浩然每天清晨更新天气预报并提醒穿衣指数,“图书漂流管理员”王雨桐设计的“绘本借阅盲盒”让班级图书流通率提升200%。这种“全员岗位制”突破传统班干部选拔模式,根据学生兴趣与能力设置“文化传承岗”“生态守护岗”“智慧服务岗”等 52 个特色岗位,实现“一人一岗一责任”。岗位说明书由学生自主制定,任期结束需提交《岗位履职报告》,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形成完整的责任闭环。
(二)议事会:从“听安排”到“共决策”的权力让渡
每周三的“松林议事会”成为学生最期待的民主实践场。在近期议题中,五年级学生通过数据调研、方案比选、模拟执行,最终表决通过“环保小市集”制度:学生用可回收物兑换“青松币”,定期在校园市集置换学习用品。该制度实施三个月后,班级垃圾减量45%,衍生出的“旧物改造小组”创作23件手工作品参与县级文创展。这种“问题发现—方案设计—协同执行—效果评估”的全流程参与,让儿童真正成为班级治理的“小主人”。
三、实践浸润“能量场”:在真实情境中培育创新基因
(一)乡土资源课程化:让“泥巴地”成为“创新实验室”
依托昌邑“中国丝绸之乡”优势,班主任联合美术教师开发“丝路童创”项目式学习:三年级学生用蚕茧制作艺术品,四年级研究染布工艺中的色彩搭配,五年级设计“柳疃丝绸”主题文创书签。在渤海湿地生态保护实践中,学生通过实地观测撰写《候鸟迁徙观察日记》,用AI绘画技术制作《湿地生态绘本》,相关成果获邀在市科技馆展出。这些“接地气”的实践打破学科壁垒,使创新思维从课本走向真实生活。
(二)“AI+劳动”:打造智慧型实践课堂
针对县域儿童数字化素养薄弱的现状,学校引入“AI+劳动”融合课程,在“智慧菜园”项目中,学生用智能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浇水方案;“非遗焕新”活动中,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陶器纹样,再结合直播电商进行虚拟展销。
四、家校共振“生态圈”:破解县域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新农夫课堂”:重塑家长教育认知
每月一次的“田间家长会”设在昌邑万亩梨园,班主任邀请农技专家与家长共学果树嫁接技术,同时渗透教育理念。 在“家庭微项目”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二十四节气美食制作”“老物件的故事”等任务,通过短视频打卡形成“县域教育云社区”。
(二)职业体验链:构建沉浸式成长场景
针对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联结薄弱的问题,班主任策划“跟着爸妈去上班”系列活动:让快递员子女体验分拣流程,记录《包裹旅行记》;随渔民家长出海捕捞,撰写《渤海湾的早晨》观察日志;在果蔬大棚参与采摘销售,绘制《农产品流通地图》。这种跨越家庭与学校的体验,让责任意识在真实的生活镜像中自然生长。
五、成效与反思:在乡土沃野中看见成长拔节
三年实践中,学校学生自主管理达标率从32%提升至89%,在县级以上科技创新赛事中获奖47项,家校协同育人指数提升53%。更值得关注的是隐性变化,曾经不敢举手发言的留守儿童,如今能自信主持校园节庆活动;习惯被动接受任务的“乖孩子”,开始主动策划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这些改变印证着当教育真正扎根生活土壤,成长便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当然,实践中仍面临挑战,县域教育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有限、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精准识别等问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索。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以儿童成长为圆心,以地域文化为半径,定能画出属于县域教育的美好同心圆。
(作者单位:昌邑市龙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