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提升的农村小学学科拓展性活动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 刘慧玲 张晓蒙

在人工智能浪潮汹涌来袭、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再次面临着又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全面发展、实践育人、素养导向成为当代教育的必由之路与当务之急。然而,当前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掣肘学生素养的进阶提升。课堂教学在空间、载体和方式上存在局限性;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和系统成熟的教育实践;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不足……无法为素养导向的教育变革提供坚实支撑。

学科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托,所有的改革和目标,如果不落实到学科素养中就难以落地。因此,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对每门学科进行素养提炼,设计开发系列学科拓展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延伸、拓展课堂教学的效能,扩大教学的内涵,实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转型的深度绑定。

首先,学校每个学科均成立了核心团队,根据素养目标确定活动主题,运用“拓—联—跨—化—展”的五维开发策略开发与设计学科拓展性活动。其次,按照学科拓展性活动的功能将活动分为基础巩固类、素养拓展类和跨学科学习类3大类别,按照活动开展的范围和重要程度分为校级重点、校级普通、教研组、备课组以及教师个人共5个层级,确定具体负责人稳步实施。经过三年多的时间,逐渐形成了33个拓展性活动主题,200多个学科拓展性活动。

为保证学科拓展性活动的实施,学校采取了“集中+分散”的时间式推进、“统一主题”的主题式推进、“遍地开花”的点状式推进和“不断创新”的卷轴化推进等4种推进方式。为保障学科拓展性活动的实施效果,学校采用了重计划、重过程、重展示的“三重策略”,持续性调度学科+拓展性活动的开展。同时,运用“成绩+”评价策略,将学科拓展性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教师的年度考核成果、班级的量化评价相结合,构建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精细、评价方式多样的一体化评价机制,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此外,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机制,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目标,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学校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拓展性活动体系,开发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科拓展性活动。学校正发生着质的变化,深受社会广泛赞誉,家长满意度高。

学生素养得到发展。学科拓展性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最大化的发展空间,激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并对学校充满向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精神面貌显著提升。学生参赛获奖高达130余项,其中,4名学生在昌邑市首届“春笋杯”程序挑战赛中获奖,昌邑市参赛选手仅30人;课本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潍坊市一等奖;6名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被评为潍坊市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信息编程成果丰硕,获奖人数高达49人,全市总评第一……

教师专业发展迅速。近两年,5位教师获得潍坊市优质课一、二等奖;19名教师在潍坊市、昌邑市三说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11名教师在昌邑市课堂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0余名教师在昌邑市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提供公开课或经验交流的次数达60余次,获奖人数和次数较2023年增长37%。精致高效课题《241理念下的学科拓展性活动的研究与实践》已顺利结题,《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学全环境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立项为山东省课题“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地域特色的全环境育人创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立项为潍坊市“十四五”规划课题。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昌邑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近两年的教学成绩位居全县各镇街学校前两名。

学校影响力不断扩大。2024年,学校以《基于学科素养的拓展性活动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成功申报昌邑市首批教研教改特色项目学校。同时,学校被评为昌邑市书香校园、潍坊市温馨校园,成为人民满意、家长放心、孩子舒心的品牌学校。

(作者单位:昌邑市围子街道围子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