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

作者: 王留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这一背景下,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仅是为了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需要,并未形成系统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内容选择随意零散、课程实施缺乏统筹安排、课程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开发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将极大地推动其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再次,形成学校特色文化。通过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精神和自主意识,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道德养成相结合。英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则注重宗教熏陶和绅士风范的培养,将绅士内涵定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观念。新加坡在继承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共同价值观,并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校本课程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然而,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存在课程目标定位模糊、课程内容选择随意零散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确立课程目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明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选择课程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筛选具有代表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内容,如经典诗词、成语故事、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教学、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设计课程评价。建立多元化、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

(一)课程内容

经典诵读。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文章,让学生进行诵读。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韵律美,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传统艺术。介绍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音乐等。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传统节日。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学生通过了解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

传统文化实践。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学习传统技艺等。通过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实施建议

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完善课程体系。根据教学实践和反馈意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课程内容。

加强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推广研究成果。积极推广本研究成果,与其他学校和地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新时代少年贡献力量。

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富有成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东平县商老庄乡中心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