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在冰城种出文化的常青藤

作者: 谢奇睿

于冰,1983年出生,哈尔滨人。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松光里书店创始人,兼任黑龙江省妇联副主席。2025年4月,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2025年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巾帼标兵)”称号。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火炬手。运营“冰姐扒书”知识分享类短视频账号,全网累计粉丝量800万。

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冰雕在路灯下泛着冷光,松光里书店的窗却亮着暖黄——于冰正对着镜头为网友讲“冻梨哲学”:“你看这黑黢黢的冻梨,泡在冷水里化透了,一咬全是甜水儿,咱东北人就像这梨,看着粗糙又低调,心儿里又甜又软。”镜头外,穿花棉袄的游客举着“不退”徽章排队合影;书架上,《人世间》的扉页贴着她手写的便签:“周秉昆的炕头,焐热了半个中国的乡愁。”

这个被网友喊作“冰姐”的女人,身上拧着一股东北人特有的劲儿:既能骄傲地站在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侃侃而谈,推荐家乡,也能蹲在雪岛书店的废墟里哭着拍第一条“扒书”视频;既会把“东北振兴”印在文创布袋上,又能拉着返乡青年在老道外的胡同里数砖缝里的故事。她像一株扎在冻土里的常青藤,用书香做藤蔓,把东北的文化根须,悄悄扎进城市的肌理。

扒书里的东北魂:从炕头故事到千万播放量

于冰总说自己“扒书”是“赶鸭子上架”。2020年雪岛书店闭店那天,她摸着满墙的书掉眼泪,有人劝她“东北做文化太难,趁早转行”。她偏把“不退”两个字印在工作服上,对着手机镜头磕磕巴巴开讲:“今天咱不聊闭店,聊聊萧红笔下的呼兰河,那河冻透了能跑马,化了能载船,像极了咱东北的日子。”

这段带着哭腔的“唠嗑”,意外成了爆款。原来她不是普通博主——十年前在果戈里书店当总经理时,她就尝试把传统书店改成“文化客厅”,一年办300场活动;雪岛书店结束经营时,她守着空荡的店面办起“不退”告别展,把读者留言做成手账:“东北的文化不该像冰雕,化了就没了。”这些经历让她的“扒书”带着旁人没有的重量:讲《北大荒》时,她能摸出书架后藏着的老知青日记;说《哈尔滨往事》时,她会拽着老匠人还原俄式面包的烤法。

她的短视频像味道醇厚的东北大炖菜,硬核的史料和软乎的人情炖得入味。解读《人世间》,她不说周家兄妹的命运,先讲哈尔滨电机厂的老工人如何用饭盒做面包;聊迟子建的《白雪乌鸦》,她带着镜头钻进老道外的百年药铺,说“小说里的瘟疫,早被咱东北人的‘抱团劲儿’治好了”。这种“从书页到街角”的扒法,让《共和国长子哈尔滨》单条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里“看完想回东北创业” “看完想回东北‘考公’”的留言刷满屏幕。

文创里的振兴:把“不退”绣进城市肌理

松光里书店的文创架上,“东北振兴二厂”的铁皮饼干盒里装着红肠味的书签,“尔滨爱情故事”明信片上印着马迭尔冰棍与索菲亚教堂的合影。最火的还是那“不退”系列文创, 印有“东北振兴这事吧,我负全责”“摊牌了,我就是东北振兴背后的女人”“恋爱不谈,歌不听,一心一意搞复兴”的产品轻松赢得年轻人的心。

于冰搞文创,初衷从来不是为了赚钱。雪岛书店结束经营时,她把书店的旧门牌改成“东北文学候车厅”装置,游客在“候车椅”上坐一会儿,就能听见朗读迟子建散文的声音。这股子巧思,让她琢磨出“文化变现”的门道:当全国都在宣传东北大花布时,她带着设计师“扒”地方志,把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浮雕纹样印在帆布包上;年轻人喊着“东北文艺复兴”,她就策划“东北振兴,我会出手”主题展,引来年轻人纷纷打卡,决心成为东北振兴背后的男人和女人。

这些文创成了“城市名片”。2024—2025年冰雪季,游客背着“不退”的购物袋在防洪纪念塔打卡,带火了老道外的文创市集;上海姑娘小张因为一个印着“呼兰河冻梨”的冰箱贴,专门飞来哈尔滨,现在成了松光里书店的老朋友。“咱东北人不整虚的,振兴得能摸得着、带得走”,于冰常跟团队说。更意外的是“人才磁吸效应”——通过文创合作,多家工作室落户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回来的“95后”旅游团队开发的“冰姐带你扒哈尔滨”CityWalk线路,半年接待了千余次游客。

烟火里的守夜灯:让流量变成留量

2023—2024年冰雪季,哈尔滨文旅爆火那阵,于冰把镜头对准了老道外的棚户区。她带着团队蹲在老面馆里拍纪录片,讲老板用了三十年的铁锅如何煮出“哈尔滨味道”。“游客来吃马迭尔,咱得让他们知道,这城市的根不在网红打卡点,在这些冒烟的烟囱里。”

她总在热闹里找冷清。冰雪大世界开园那天,她在松光里书店办了场“东北文学夜读会”,窗外冰灯璀璨,屋里二十来人围着读《呼兰河传》里“冬天储存白菜”的段落。有南方游客听着听着红了眼:“原来东北的冬天不是只有冷,还有这么多热乎事儿。”

这种“冷思考”,让她成了年轻人的“文化向导”。上海来的研究生跟着她“扒”老厂房故事,回去做了份《哈尔滨工业遗产保护方案》;北京的新媒体团队被她的“唠嗑式解说”打动,干脆把公司迁到了松光里书店隔壁。现在,她的周围,常有年轻人围着她问:“冰姐,我想回东北做点事儿,能成不?”她总笑着拍对方后背:“咱东北的土,埋啥都能发芽。”

如今的松光里书店,每天都有背着相机的游客来拍“冰姐扒书”的直播场景,也有戴眼镜的学生在东北文学专区抄笔记。于冰还在“扒书”,最近她迷上了讲哈工大的故事,镜头里,她举着老教授的手稿说:“你看这公式写得多漂亮,咱东北人的浪漫,从来都藏在实在事儿里。”

窗外的冰雕终会融化,松光里书店的灯却总是亮着。就像那“不退”徽章,在无数东北人的包里、衣服上闪着光——那是文化的火种,也是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编辑·李军)

上一篇: 哈尔滨的城市记忆
下一篇: 招牌会唱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