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植保人”的守望

作者: 彭丽

在黑龙江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却又不可或缺的守护者,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辛勤的“植物医生”,他们被称作“植保人”。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每一寸土地,每一株庄稼,为粮食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

植保站,就像是一个精密的“健康监测中心”,时刻关注着农作物的“身体状况”,而植保人则以其专业知识和执着精神,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从2011年起,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在全国首创网格化农民植保员体系,将全省所有的行政村都纳入其中,经过十几年的坚持,实现了130余种病虫疫情的在线监测。

“田畴织就责任网,一粒青苗系万仓。”植保的工作繁重而琐碎,但植保人却迎难而上,精益求精。近年来,无人机植保技术的推广为植保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12年,黑龙江省迎来了首架植保无人机。从那时起,无人机在黑土地上逐渐普及。到了2024年,全省的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已经达到了3.3万台,累计作业面积高达5.6亿亩次,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其他地区,已完全可以满足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田间作业需要。无人机的高效作业,不仅节省了人力,更提高了防控的精准度和作业效率。

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更是体现了植保人的智慧和担当。他们致力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让农作物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不仅是为了当下的丰收,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希望。他们深知,土地是有生命的,需要我们用心呵护。省植检植保站主导的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将科学用药与生态保护完美结合。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让黑土地在丰收的同时,也保留了它的生机与活力。

在单产提升的道路上,植保人从未停歇,他们不断提升监测预警与防控指导能力。2024年,黑龙江省病虫疫情村级监测网点达到1万个,实现了全省村级全覆盖,配备的2.8万台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设备,让病虫疫情的监测预警更加精准及时。病虫在线监测平台的完善,让海量的监测数据得以整合分析,为智能化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培训更是关键,全省各地每年至少举办300多期室内和田间实训,结合每周举办一期且持续了4年多的“黑龙江植保技术网络大讲堂”,让植保人员成为“六员”——调查员、管理员、指导员、示范员、宣传员、环保员,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将科学的植保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农民。

施药机械装备水平的提升,也是单产提升的重要保障。大马力、高功效的风幕喷杆喷雾机及自走式高地隙喷雾机的推广,让施药作业更加高效。146.3万套节药喷头的更换,近70%的更换比例,让精准施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这不仅减少了农药的浪费,更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单产提升的植保措施更是多种多样。农田统一灭鼠,每亩成本仅1元,却能挽回50斤以上的粮食损失。种子药剂包衣,让大豆的单产提升了10%以上,全省包衣比例从61%增至91%。化学除草减量增效技术,更换防风喷头和使用风幕式打药机,减少了农药用量10%~20%,节水50%以上。“一喷多防、一喷多效”技术,一次打药就能防治多种病虫害,还能提质增产、抗倒伏。2024年全省设立的100个“百方万亩”植保技术集成示范区,单产提升了10.9%~19.3%,农药减量25%~40%。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粮食的单产,更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让黑土地的馈赠更加丰厚。

宣传推广是植保工作的重要一环。每个单产提升示范区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田间观摩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单产提升的绿色植保技术家喻户晓。广播电视、掌上植保APP、微信、快手、抖音等各种媒体平台都成了植保人宣传科普的阵地。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植保工作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粮食增产的行动中来。

“植保人”的工作是平凡的,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默默守护着黑土地的丰收。他们的工作是琐碎的,却关乎着千家万户的饭碗。他们是黑土地上的守望者,用专业知识和执着精神,为粮食的丰收筑起坚实的防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