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前的智慧之光

作者: 刘硕

盛夏时节,哪怕地处北国“冰城”,也难避炎热。

一个燥热的周末,我盯着风扇那仿佛不知疲倦的扇叶出了神,莫名想到雍正皇帝发明的需人工操作的“拉绳式风扇”,再对比如今的智能风扇、空调等,不禁感叹科技发展得如此之快。

这让我回忆起一本买了很久但一直没翻开的书——《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有了它的陪伴,周末很快过去,它好像一把古朴的黄铜钥匙,打开了一扇中国古代科技的大门,使我得到了沐浴古人智慧之光的机会。

某些时刻,我们重温儿时的电影、动画,类似“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无独有偶,这本书中所讲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我在学生时代就有所涉猎,但当时可能是为了考试,抑或被其他更有趣的东西吸引,所以对它们只有机械记忆,并没有太深刻的体会。

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孙小淳将古人凭借天文观测制定精准的历法、凭借指南针拉开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发明造纸术与印刷术来助力文化传播等,讲得简单透彻。这让我仿佛置身古代世界,以“第三视角”看着勤奋、踏实、聪慧的古人将科学的力量融入一项项科技中,化作诸葛亮的“东风”,吹得人文、农业、军事、航海等“百花齐放”。

这些伟大的科技背后,是古人无法量化的时间与心血,他们凭借灵活而持续的创造力、容纳外来文明的广阔胸怀,积聚了几千年的深厚底蕴。同时,我们也有了一批名垂千古的科学家。不迷信权威的张衡、严谨求精的祖冲之、注重知行合一的贾思勰、博学多才的沈括、寻山访水的徐霞客、被誉为“中西科学交流第一人”的徐光启……他们以锲而不舍的科学家精神,共同化作一只无形的“手”,不仅书写了我国古代科技的灿烂篇章,还将中华文明一次又一次推向更高峰。

两个炎热的夏日,我遨游书海,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时空”对话,感受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对知识的渴望与追寻、对创新的坚持与付出。这些宝贵的精神品质正是我国古代科技经久不衰、历久弥坚的根源,更是现在我们要学习、传承的“无形珍宝”。

科技绝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属,早在我国古代,它便以各种形态出现,并发挥了各种各样的作用。如今,我们应该倍加珍惜、重视、传承这些古代科技,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焕发活力,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哈尔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谢奇睿)

上一篇: 龙江“植保人”的守望
下一篇: 养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