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重构与实践创新

作者: 李宏蕊

摘要: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的颁布,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文本解读浅表化、学习主体性缺失等问题,提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以“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传承”为路径的实践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持与案例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课程改革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割裂。应试导向下,部分教师过度强调语言知识的机械化训练(如成语识记、病句修改、文言虚词记忆),忽视文本的情感体验与文化内涵,导致语文课堂沦为"答题技巧训练场”。调查显示,72%的学生认为语文课枯燥且与生活脱节”(数据引自《2022年全国高中语文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2)文本解读的浅层化倾向。教师对经典作品的讲解多依赖教参,缺乏个性化解读。例如《祝福》的教学常局限于“封建礼教批判”,而忽视鲁迅对人性异化的深刻揭示。

(3)学生主体性的遮蔽。“教师讲一学生记”的单向传递模式仍占主流,学生缺乏自主探究与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深度学习难以实现。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价值重构

(1)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语言建构:通过任务群设计(如“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将语法学习融入真实语境。思维提升:采用“批判性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辨析《鸿门宴》中司马迁的叙事立场,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2)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路径。案例:在《赤壁赋》教学中,将文言词汇解析(工具性)与苏轼“儒释道融通”的生命观探讨(人文性)相结合,实现“文”“言”共生。

(3)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创新。借助数字人文工具(如文本可视化分析软件),辅助学生探究《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络,增强学习沉浸感。

三、实践创新:以“大单元教学”为例

(1)设计框架。主题:统编教材必修下册良知与悲悯”单元(含《雷雨》《窦娥冤》等戏剧文本)。

目标:通过对比中西悲剧美学,理解人性困境的普遍性与文化差异性。

(2)实施过程。阶段一:自主研读剧本,绘制人物心理冲突图谱;阶段二:小组辩论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否削弱悲剧力量”;阶段三:创作短剧《现代版俄狄浦斯王”》,体现对命运主题当代诠释。

(3)成效评估。学生不仅掌握戏剧文体特征,更能从哲学层面反思“个体与时代的矛盾”,达成思维进阶。

四、反思与建议

(1)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文学理论研修(如接受美学、叙事学),提升文本解读学术深度。

(2)评价体系改革。推行“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将课堂讨论、创意写作纳入考核范畴。

(3)资源建设。开发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如“江南古镇诗词中的乡土认同”),促进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的联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6(05):12-17.

[3] Grant Wiggins.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