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发性科学活动的启示
作者: 张露一、 案例背景
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在儿童的周围世界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科学现象、自然物或有趣、新奇的科技产品和情景,激起儿童的好奇,导致儿童自发投入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儿童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事物和现象都有可能引发儿童的偶发性科学探索活动。当他们被某一事物或现象吸引而兴奋时,思维便异常活跃,探索欲望也非常强烈,同时,也最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的教育。因此,教师应主动地观察、了解幼儿,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并能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机遇,引导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二、案例描述
一天早上,在玩区城活动“饮料店”时,许多幼儿都选了一个杯子盛了少许饮料, 佳佳走过来问我:“老师,我可以用自己的杯子盛饮料吗”我说: “行啊!”于是,她跑到外面书包架边上,打开自己的书包,拿出早上做的手工——纸折的杯子。 我当时并没有制止,不动声色地继续观察她。只见她用纸折的杯子盛了点饮料,可杯子马上变软、破掉了,饮料也流了出来。佳佳跑到我跟前向我求助:“老师,为什么我的杯子倒入饮料后会破会漏水呢?”“你说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于是,我拿出了许多的纸,有铅画纸、卡纸、手工纸等和佳佳一起折成了杯子的形状,然后倒人饮料,慢慢地,软的纸马上破了,而厚的纸过了一会儿也破了。佳佳说道:“哦!纸遇到水后就会变软,会破掉。”她对于自己的这一发现很高兴,但转念一想她又问:“老师,一次性的杯子也是纸做的,为什么它不会变软破掉呢?”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引导她用手去把纸杯的纸和其它的纸折折、刮刮、抠抠,让她自己去探索、发现。佳佳很惊奇的对我说:“老师, 我发现纸杯上有一层白白滑滑的东西。”“对,这白白的东西是蜡。”但佳佳又问了:“为什么要涂蜡呢?是不是涂了蜡之后杯子就不会破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我让她用蜡笔在纸上除了一层,然后用毛笔蘸水涂在上面,经过实验,佳佳发现原来蜡不吸水,蜡就像给纸杯穿上了一件雨衣,怪不得杯子不会烂掉呢!
三、案例分析
偶发性科学活动作为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出现的科学活动,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它能满足儿童探索周围的好奇心;能有效拓展儿童学科学的时间、空间及学习内容的范围;能培养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和关注;有利于具有科学潜能的儿童进一步发展。
一般来说,儿童对一个物体的探索会经历摆弄、探究、领悟三个阶段。
在摆弄过程中,儿童对材料的属性逐渐熟悉以后,便会产生问题,如佳佳在尝试了把水倒入用手工纸做的杯子里之后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她尝试用各种方法进行探索,也就是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中,儿童的探索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获得了成功的发现,儿童则进人第三阶段;二是经过探索仍然没有结果,儿童或者不停的坚持探索,或者就此停止探索,或者返回到第一阶段,而满足于纯粹游戏性的摆弄中。但佳佳,一开始她并没有探索成功,但她没有放弃,在教师的指导下继探索,最后进入第三阶段。
但在第三阶段,儿童获得发现以后,心中的认知冲突得到暂时的解决,这时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是在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问题,从而再次转入到第二阶段的探索中;二是满足于已有的发现,在进行一些验证性的操作之后,转入到游戏性的摆弄性的摆弄阶段或停止探索。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幼儿实际上不停的转换于三种不同的状态之间。然而佳佳是一个遇到问题敢于主动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孩子,所以在活动中无意产生的问题,已转化成一项挑战,吸引她去完成。
而在这其中,教师是影响幼儿探索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对儿童的探索过程的干预程度不同,对幼儿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教师完全不介入儿童的探索过程,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但如果干预太多,则容易损害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幼儿陷人被动,所以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用了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在直接指导中,在佳佳发现纸杯上有一层白白的东西时,教师就告诉佳佳“这是蜡”,这种直接的告诉并没有取代儿童自己的探索,相反她建立在幼儿自己探索的基础上,这层白白的东西是佳佳通过揉、捏、折、比较而发现探索出来的。
在间接指导中,教师不象在直接指导中那样直接,而是为佳佳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材料——各种纸类,让她自己去通过尝试、探索来证明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去体验自己得出结论的快乐,进而产生探索的兴趣
并且在探索过程中,当佳佳向老师寻求帮助,力求获得答案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用了“我们一起看看吧”等话来鼓励、激发幼儿,陪幼儿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启发与思考
这次活动也带给我一些思考:
启示一:随时关注幼儿的一日活动。
对于类似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往往发生在不起眼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往往是个易发觉地进行着。教师要随时随地地关注儿童,观察孩子的一日活动,了解每个孩子的需求、兴趣及发展趋势。一旦发现了儿童的偶发性科学活动,不必急于参与其中,应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在仔细观察儿童行为的基础上,对儿童的探索行为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引导。如在案例中,当教师发现佳佳对纸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予以了特别的关注,但并没有参与其中惊扰幼儿,而是不动声色的观察,当佳佳出现问题向老师求助时,教师又为佳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适当的引导中,使佳佳的探索活动获得了成功。
启示二:鼓励和支持儿童的探索行为。
教师对儿童探索行为的正确态度是儿童学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保证。如果教师对儿童的行为加以鼓励和支持,儿童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教师接受的,因而能够毫无顾虑地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因此,教师在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点后,要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指导,并给予及时支持、鼓励,保护幼儿好奇心和积极性。如:在案例中,当教师发现佳佳对纸杯产生兴趣后,拿出了各类的纸,积极地鼓励佳佳在操作中继续探索,自己寻求答案,最终获得答案。
启示三:坚持以儿童主动探索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适当引导。
主动性的发展,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主动的探索学习活动,能够使儿童得到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教师在支持儿童探索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加入适当引导,帮助儿童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但是,教师的引导应适度,应以儿童自己的探索为主,如果教师觉得儿童的探索内容确实很有价值,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则可以建议儿童把探索活动延伸,或者就此内容组织一次专门的正规性科学活动。这样的引导,不仅使儿童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儿童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并且体验到了成功和欢乐,使儿童天生的科学火花迸发出更绚丽的光彩。
启示四: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家长常常是幼儿园利用最多的人力资源。他们中有的是专家,也有的是职业人士,但是所有的家长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协助幼儿园对儿童进行教育。因此,我们要结合平时的教育活动,使科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幼儿园之中,而是延伸至家庭,让家长指导孩子开展各类科学小试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王志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快乐体验》(学前儿童尝试教育方法与实例),吴子健,上海远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