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作者: 刘锦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为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零散、效果不佳等问题,未能与班级管理形成有机融合。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不足,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此,笔者就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定的探究。

一、了解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职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这些特点既反映了青春期学生的共性,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年龄阶段来看,中职学生大多处于15-18岁之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强烈但不够稳定,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在认知方面,他们思维活跃但缺乏系统性,判断力和自制力相对不足;在情感方面,他们渴望被理解和认可,但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在行为方面,他们喜欢标新立异,但团队协作意识有待加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习适应问题,部分学生因中考失利或家庭因素选择中职学校,存在自卑心理和学习动力不足现象;其次是情绪管理问题,易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较为常见;再次是人际关系问题,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冲突;此外还有自我认知偏差、网络成瘾、早恋困扰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干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职业发展,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二、大力提升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学校应定期组织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基本心理咨询技巧等。班主任自身也要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如国家心理咨询师等。只有具备专业素养,才能在班级管理中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学校应聘请专职心理教师,为班主任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可以建立"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培训、督导,提升工作水平。与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转介和干预。这些专业支持能够弥补班主任在心理学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会给班主任带来心理压力,学校应关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建立班主任心理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释放压力。班主任自身也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心态,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三、班级环境创设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应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公约、设置心灵信箱、开辟心理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寻求帮助的渠道。班级座位的安排、教室环境的布置都应考虑心理因素,如采用小组围坐形式促进交流,用暖色调营造温馨氛围,张贴励志标语传递积极暗示等。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班级活动

班主任可以利用晨会、班会等常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组织情绪管理小游戏、人际关系情景模拟、职业规划讨论等。主题班会是重要阵地,可围绕"认识自我""应对压力""学会沟通"等主题设计系列活动。班级文体活动也可融入心理元素,如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团队精神,通过才艺展示增强自信心等。这些活动要注重参与性和体验性,避免说教式灌输。

五、个别辅导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

班主任要通过日常观察、谈心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特殊学生(如单亲家庭、留守学生、学业困难生等)要给予更多关注,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发现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转介专业机构,并做好后续跟踪。个别辅导要尊重学生隐私,建立信任关系,避免给学生贴标签。

六、家校合作是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必要环节

班主任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保持沟通,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更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也要关注家长的心理状态,避免家庭因素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七、学科渗透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有效方法

班主任要协调各科任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语文课可以赏析励志文学作品,德育课可以开展价值观讨论,专业课可以结合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等。这种学科渗透要自然恰当,避免生搬硬套,重点在于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心理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效果。

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常规工作内容,制定年度、学期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和措施。定期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有效做法。建立跟踪反馈机制,评估教育效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深度渗透,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持续提升。

总之,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这项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热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只有多方合力、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