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趣”添“味”,让初中语文更有趣
作者: 刘茜 赵海燕 李芳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教好语文呢?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增“趣”添“味”是一种很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一、首先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有人曾在学生中做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 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我引用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在讲解古文古诗词课文时,穿插相关的文学故事或作家轶事。还可以开展语文游戏:组织成语接龙、诗词背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进而走向积极。
二、注重阅读写作的训练
在课堂学习之外,鼓励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文学作品、科普文章、新闻报道等。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写作风格、词汇和句式。教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如摘抄好词好句、写简短的读后感等。这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写作积累素材。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开头和结尾的方式、段落之间的衔接等,让他们学习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分析课文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适当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并进行记录,如写日记描述生活中的趣事,或拍摄与语文知识相关的照片并进行文字说明,使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写作。例如,既可以有关于个人成长经历的主题,也可以有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等主题。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逐渐提高写作任务的难度。教师要对学生的作文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不仅要指出语法、拼写等错误,更要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自主修改。这可以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并学会如何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组织校内的写作竞赛,或者为学生提供参加校外写作竞赛的机会。
三、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总结,让学生纷纷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注重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引入课堂,让语文课堂增“趣”添“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潜心研究、不断探索,让语文之花在尽情绽放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