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野菜季,“吃草”需谨慎
作者: 凤头鹦鹉指导专家:朱琨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肿瘤学博士,美国爱因斯坦学院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擅长消化道胃、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及手术治疗,中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任中国医师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参与多项省级及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工作,参编两部肿瘤学专著。
春季野菜中毒高发,“吃草”也有风险
吃了野菜后,为什么会不舒服?
专家答疑:老一辈人特别迷信野菜的功效,认为可以清火、养生、通便等。马齿苋、蒲公英等野菜确实具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功效,蒲公英从药性上来说,还能利尿散结、清肝明目。
但是马齿苋中含有皂素,蒲公英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直接生吃或一次食用过多,会引起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
而且很多人野外摘菜凭借的是经验,并不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分类知识,采摘时辨别错误的概率极大,误采误食后可能引起中毒。还有一些野菜的生长环境堪忧,有的生长在污水沟旁,有的生长在有汽车尾气的马路边,有的生长在定期喷洒除草剂、杀虫剂的公园、绿化带,如果食用了被污染的野菜,也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野菜应该怎样吃?快来这里学学!
1. 仔细鉴别,谨慎采
不少野菜已实现人工规模化种植,我们最好通过正规渠道买有保障的,对于不熟悉、不认识、可能认错或者受污染的野菜,坚决不采不食。
2. 彻底做熟,适量吃
虽然野菜中的荠菜、香椿、蒲公英、苦菜等营养价值较高,但不建议一次性大量食用。吃野菜前注意清洁,最好先浸泡,不要生吃,烹饪一般采取开水汆烫或急火快炒等方法。最好现买现吃,不要长期储存野菜,避免出现腐败变质。
3. 肠道弱的人,尽量不吃
春天的野菜热潮,源于大家冬天吃得厚重肥腻,想要“清肠”。其实,增加肠道蠕动,不一定非得吃野菜,改变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纤维的普通蔬菜,适当补充益生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婴幼儿、孕妇、老人以及消化系统存在疾病或对野菜有过敏史的人,尽量不要吃野菜,容易导致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