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年夜“蛋糕”
作者: 黄佟佟小时候老家的宴席最高级的叫做“蛋糕席”,意思是菜品里面有“蛋糕”,注意,这里的“蛋糕”不是我们现在吃的那种蛋糕,而是一种鄙乡才有的风味食品。
我外公是山里的孩子,什么手艺都会,四乡八里婚丧嫁娶他是掌厨的大师傅。他生了十个孩子,活下了八个,这八个每个又至少生了两个,每年过年,外公家总是人山人海。小年那一天,我外公例必凌晨就起来做“蛋糕”,先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剁成肉绒,然后加入坨粉(自制的红薯粉,呈白色块状,煮熟之后会变成透明浆糊的灰黑色),七分肉绒配三分坨粉,搅拌均匀,之后整块放置于竹蒸笼上,大火蒸熟,最后再在上面涂上一层蛋液。切糕时,糕蒸得厚就直切,蒸得薄就卷起来切,基本要素就是每一片糕都有一个蛋液形成的黄边,这就是“蛋糕”的来历,有蛋有糕,谓之“蛋糕”。
在以前,这样奢侈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做的食物是很难吃到的,所以,过年才有这份口福。我记忆里,每年外公家最热闹最兴奋的时刻就是小年中午时分揭开蒸笼的那一刻。厨房白色蒸气弥漫,温度瞬间增高了几度,大人们小心翼翼扯住蒸笼里的白布,把蒸得颤颤巍巍的“蛋糕”拿出来,然后用刀把圆形的“蛋糕”切开,四边的边角废料分给我们小孩食用,灰黑色半透明状的“蛋糕”散发出高浓度香气,吃在嘴里,比肉还要好吃,还要滑嫩。
这一口“蛋糕”的风味,只能和过年的热闹一样,留存在回忆里了。
和面包一样,“蛋糕”也是刚出锅时最好吃,可惜,年前赶制的大部分食物都要能放到正月十五,“蛋糕”做出来,要将之放冷,以便于保存。大家会把做好的“蛋糕”放在橱柜里,年夜饭时切上一碗,蒸热上桌,俭省的人家舍不得蒸一碗,通常会用热水滚一个嫩肉汤,放上重重的胡椒,然后在半汤半肉的大碗里铺上一层蒸热的“蛋糕片”,所以,“蛋糕”碗上桌时赶紧夹一片,错失分秒,这一年就吃不上“蛋糕”了。
外公去世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吃上好吃的“蛋糕”了,我父母倒也会做,但是不知为何,做出的糕体干干的,没有滑嫩感。
前两年,我去北京吃到我连舅做的“蛋糕”,才知道外公的八个孩子里,只有这位倒数第三的儿子真真得了外公的真传,那“蛋糕”的味道和样子,和外公做的一模一样。连舅是八个孩子里最不言不语的,他没有口才,也没什么称得上惊人的世俗成就,一辈子得亲人的注目关爱最少,是闷头做事的那一个。
连舅说我爸妈做的“蛋糕”之所以不好吃,是因为他们怕放肥肉,“蛋糕”的滑嫩是因为肉碎里有七分是肥肉,这样才有嫩软的口感。后来连舅看我喜欢吃,从北京真空快递过几条亲手做的“蛋糕”给我,但是他也说了,“蛋糕”一经冷冻,就不好吃了,一试,果然。
这一口“蛋糕”的风味,只能和过年的热闹一样,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了。

黄佟佟:资深媒体人,“蓝小姐和黄小姐”公众号联合创始人,被誉为“最懂女人心的专栏女作家”,中国最早专业娱乐评论人之一。著有《头等舱》《最好的女子》《最爱的男子》《傲慢即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