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启示
作者: 王忠昌 黄一笑[作者简介](1985-),男,山东沂南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95-),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在读硕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30年中国一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框架及其实施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BJA220252,课题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71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6-0049-09
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是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打通“家一校一社”教育的各环节,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社区教育是重要实现路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强调“增强社区教育,加强各类群体的职业培训和学习服务,推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建设”。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新加坡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发展,将其作为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新加坡社区教育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体系。因此,深入研究新加坡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能够为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加坡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加坡社区教育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不仅承担着传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的重任,还是提高国民素养、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一教育目标调整一社区教育响应”的动态匹配发展逻辑,可以将新加坡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生存导向阶段(1965—1978年)
早期的社区学校由传教会与各民族社区设立,如马来学校、米法尔学校、华人学校等。早在1960年,新加坡就设立建屋发展局,负责规划社区空间、启动社区项目,为社区教育提供空间与场所。同年,人民协会(People'sAssocia-tion,PA)成立,作为新加坡社区组织总机构,旨在促进群体和谐和社会团结。人民协会下设社区中心,负责收集居民需求,反馈政府意见,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机构。1965年,为应对资源匮乏、社会不稳定等挑战,新加坡将人看作“最宝贵的资源",以“生存为导向(Survival-Driven)”2],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认为,多元社会可以实现融合。他将多元民族主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政策为联结的新民族社区结构不断建立,社区中心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各社区配备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他们凭借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社区中心的硬件设施完善、功能俱全,为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同时,社区中心的教育对象不仅涵盖青年团、妇女组等诸多社团组织,还包括青少年群体。社区中心的课程丰富多样,通过设置休闲课、开设职业技能课,在满足居民日常兴趣培养需求的同时,提升居民的就业竞争力。这一阶段,社区教育活动虽尚未正式采用“社区教育”之名,但各地社区中心配合民众教育组织工作,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一种团结新加坡各族的新型“社区教育”正在积极展开。
(二)效率导向阶段(1979—1996年)
1979年以来,新加坡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此,新加坡政府以“效率为导向(Efficiency-Driven)"[3],加大教育投人,实施教育分流制度,以提高整体教育效率,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新加坡设立市区重建局,推动城市的更新建设,并通过制订国外人才居住计划、特批居住物业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引入国际专业人才,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随着外来人才的涌入与本土人才的不断增加,新加坡深刻意识到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培养公民责任感等对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性。由此,1980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重新整编道德教育课程,《吴庆瑞教育报告书》提出“造就正直的人"的主张。社区是群体与群体进行联结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可以加强公民之间的精神联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区活动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国家凝聚力。1982年,新加坡提出建设新形态社区教育的要求,将儒家文化精髓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弘扬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建立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个人紧密联结的“共同价值观”。1992年,新加坡在社区教育中推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社区成为传播儒家文化、传递价值观与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新加坡还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相联系。例如,1983年,成立社区公益中心,设立多项帮扶基金,帮助改善社区居民生活;1989年,市镇理事会成立,负责处理社区设施、财务等大小事务。这些举措切实关注社区居民的实际问题,从公民利益出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MinistryofCulture,CommunityandYouth,MCCY)设置社区发展理事会(Community Development Council,CDC),旨在关怀社区弱势群体、促进社区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一阶段,新加坡主要通过社区教育,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凝聚精神力量、塑造精神文明社会。
(三)能力导向阶段(1997—2012年)
1997年之后,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新加坡政府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导向”,建设“思考的学校,学习的国家”5],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倡导建设“终身学习型国家”。自《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家庭为根,社会为本”伊始,新加坡教育就不断加强“家一校”合作,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家一校”合作体系,实施以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能力导向教育。新加坡教育界普遍认识到,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于是,从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家一校”合作伙伴转向“家一校—社”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新加坡教育局设立社区与家长辅助学校咨询理事会(COM-PASS),以“我们的孩子”为理念,通过委员会议、讲座、情景剧论坛、走访等形式,强化社区、学校、家庭的伙伴关系,重点强化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氛围。在合作方式上,志愿者服务参与和学校开放日是常见的合作方式。前者指家长或社区成员以志愿者身份加入学校志愿项目,从而促进三方的沟通与合作。后者指家长、社区志愿者在开放日期间参观学校环境、参与学校活动,有助于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的联结。除了个人参与的合作方式,还有以锦簇社区(Communi-ty inBloom,CIB)为代表的社区参与合作。“CIB计划”于2005年启动,通过组建园艺小组、组织分享会、建设“社区花园"实现“学校一社区"联动。在合作机构组织上,2000年MCCY成立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旨在促进为父母与学生提供轻松的家庭生活教育计划和资源。非营利性组织“好爸爸中心”与MCCY合作开展三类课程,旨在促进家庭生活的健康幸福。2002年创立的关注家庭公司为更多家庭提供服务。在资金支持上,CDC与"SEN计划"将目光放置于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关怀上。理事会组织的“学生膳食计划”6帮助无数贫困学生解决三餐温饱,“SEN”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与帮助。社区关怀基金下设的"家庭教育补贴”、婴儿奖金计划、残疾儿童发展学习计划、儿童发展储蓄账户等项目帮助低收人家庭儿童获得成长发展的机会。家长支持小组基金为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提供资助,同时成立家长参与组织,与学校、社区建立共生关系。这一阶段,围绕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新加坡社区教育积极构建“家一校一社”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806.pd原版全文
(四)价值导向阶段(2013年至今)
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新加坡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带来的不确定与不稳定,亟须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为此,2012年,时任新加坡教育部部长王瑞杰提出“学生为本,价值导向”8]。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加坡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2013年,“终身学习计划"提出“终身学习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态度、一种技能,是确保教育继续成为社会提升力量的基础”[9],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注人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在《教育的预期成果》中明确提出“要教育出自信的人、自主学习者与积极贡献者”[10]。在《我们的学生》中强调“帮助学生建立一套健全的价值观,使他们拥有强大的品格与韧性以应对风险与挑战”。为实现这些目标,新加坡教育部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努力。其中,ECG(教育与职业指导)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与自我导向能力,使他们拥有拥抱未来、拥有面对未知挑战的能力”[12];NEL框架强调“品格塑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从学前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13]
这一阶段,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学习途径上,通过构建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宽了学习途径。例如,家长教育网提供相关学校课程、家长教育信息,拓宽家长学习途径,加强“家一校—社"三者联结;COMPACT-开阔者社区平台集结人文、语言、艺术等多领域杰出人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与资源。在学习资源整合上,从教育人才到教育资金为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提供专业支持与帮助。例如,“联合教育工作者计划”4联合社会各界专业人才,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情感发展、特殊教育支持及户外探险活动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与帮助;“教育部幼儿园一社区早教联合中心"为2个月至6岁的儿童连续提供优质且价格低廉的学前教育;应用学习计划(PLA)联合学校与社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师团队。在社区活动组织上,认可学生发起的活动与社区活动。以李光前花园学校、彩虹中心学校为代表,新加坡社区学校开展了多种丰富且符合当地特色的社区课外活动。同时,每年都会设立“我们学校社区奖”,以鼓励在各类社区活动中有优异表现的社区青年及社区教育部教职员工。
二、新加坡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
纵观新加坡社区教育的发展历程,虽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共性特征。
(一)政策引领、组织保障,奠定社区教育发展基础
在新加坡社区教育发展中,政府起主导作用,自上而下地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与落实,牢牢把握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多元民族融合的政策框架下,执政党制定了多元平等的社区政策及配套制度,完善社区管理机构,搭建起民族融合的桥梁。例如,《道德教育报告书》提出成立“新加坡儒家伦理委员会”,开设社区道德课程并编写教材,推动社区文明建设;《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五大“共同价值观”,强化家庭、社会与教育的协同关系;《2030年教育科技总体规划》提出以“塑造未来学习”为主题,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打造新型学习型社区。其二,政府对所属部门与非政府机构的科学组织安排,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政府架构中,16个部门各司其职,教育部与MCCY负责社区建设总体规划,MCCY与种族宗教和谐指导委员会共同搭建民族参与平台。作为半官方性质的法定机构,人民协会在MCCY领导下,依照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承担社区基层管理工作,其下的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具体建设与管理事务,形成政府主导、层级分明、职责清晰的管理体系。此外,政府高度重视与非政府机构的合作,通过人民协会广泛组织社区活动,并依托国家社区领袖学院选拔精英人才参与管理决策,保障社区教育高质量推进。其三,政府通过前瞻性的社区规划,实现对社区教育发展的深度主导。《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立长远目标,为城市与社区构建稳定发展空间。政府借助PA与社区中心开展基础工作,同时积极吸纳居民意见,确保规划契合居民实际需求。政府通过培训和扶持优秀社区教育工作者,着力提升居民自治能力,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多维发力、多力驱动,增强社区教育发展动力
新加坡社区教育的系统发展源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多维发力,具体表现为政府力、经济力、社会需求力及精神力的推动。其一,政府力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新加坡政府启动社区项目,大力建设社区中心,搭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社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例如,1988年教育部设立COMPASS促成教育合力发展,这是社区教育合作的里程碑。在资金上,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与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对社区志愿组织提供多种多样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例如,设立各项帮扶基金,发展新社区教育建设。在新加坡政府的推动下,社区教育地位得以确立与提升,成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支柱。其二,经济力为社区教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生存导向初期,建屋发展局探索、规划社区建设,拓宽社区教育活动空间。社区能够建设更多的社区中心、图书馆、科技实验室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教育设施。为了给社区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市区重建局还开展城市发展计划,详细规划社区用地,推动社区的更新建设。随着新加坡经济建设取得成效,社区教育的经费投人不断增多。除了政府的帮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向社区提供资金支持,如“好爸爸中心”等加人社区教育项目、设施的建设和社区课程的开发。同时,经济的发展还使新加坡社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更加丰富。其三,社会需求力与精神力共同驱动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的发展始终围绕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展开。从解决生存与文化融合问题到满足转型发展需求,从建设精神文明与科技创造的新追求再到实现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求,社区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的过程。同时,文化建设也为社区教育注入精神动力。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文化价值观塑造社区教育目标,社区文化增强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共同参与。因此,文化需求也推动了新加坡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80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