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弃医从影,坚持和放弃的分界线在哪里
作者: 李彤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刷新纪录后,导演饺子弃医从影,待业 3 年做动画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不少人敬佩他为梦想死磕,但想重燃心中那团火时,犹豫、困惑席卷而来。如果我的坚持只是一种偏执呢?
6 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播出后,饺子曾在知乎上分享过自己的心路历程。他说自己曾写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
饺子坦承,自己其实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家境普通,甚至从少年时期就在思考“饭碗”问题。因此,他在选大学专业的时候“强行压灭了兴趣爱好的火焰”,考入华西医科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本想有份安稳的工作就行,心里却时常憋闷。
大三开始学习动画后,饺子也并没下定决心转行。热血之余,他做了大量的对比和思考。他在网上找了很多从业人员的作品,与自己做的内容对照,觉得自己希望较大,才在毕业后放弃了药学相关工作。
全身心投入首部动画片《打,打个大西瓜》之前,饺子同样估算了很久自己的实力。他曾在大学做过很多海报和创意,基本取得了比较好的反响,因此相信自己花很长时间做出来的动画片“不会差”。
与人们想象中的“热血少年”截然不同,饺子认为自己从未做过贸然的选择。在他看来,在追求理想这件事上,“除了不放弃,如何判断坚持什么同样重要”。
坚持和放弃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
这是一个足够重要的问题。重要到每一个因坚持理想而挫败的人,都一定曾反复拷问过自己。那么饺子的故事之外,我们还能找到更具体的答案吗?
放弃“昂贵的坚持”
在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纪实小说《相约星期二》中,作者的恩师莫里教授曾说过一句话:“不要放弃得太早,但也不要坚持得太久。”
南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盖特·卢卡斯曾做过一项实验,她测试了 400 多名大学生的坚持程度,并让他们完成了三组测验。每项测验里都有一些不可能被解答出来的题目或极难的题目。参加测试的人也会被事先建议,为了尽可能做更多题,你应该跳过一些非常难的题目。
最 终, 在 此 前 坚 持 程 度评估中得高分的人,因为不愿跳过难题,更容易陷入僵局。盖特将那些不计成本和后果,一味坚信自己会战胜失败的行为,称为“昂贵的坚持”。
“坚持”通常被视为一种美德,许多人觉得自己应该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懈努力,却在过程中无比痛苦,到最后发现结果并非自己想要的。
在一些时刻,“不坚持”真的没关系,它甚至会让你变得更好。
作家大卫·爱泼斯坦在《成长的边界:超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能成功》一书中曾介绍了一个经济术语“匹配质量”,指个人和所做工作的匹配程度。我们往往需要多一些测试样本,以测试选择的行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有的人“赢在起点”,而有些人的发展路线就是“大器晚成”。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敢于舍掉沉没成本,多去试错,看似没常性,反而会拓展生命的广度,在人生后半段提高“匹配质量”,渐渐明白自己内心的坚持。
许多人仍然忌惮放弃的后果,对于这一点,有一项有趣的实验可以提供答案。
《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曾发起一项有趣的实验。他邀请了超过 2 万名对重大事件(比如不确定要不要辞职转行,要不要分手)犹豫不决的人,并让他们以一种极度草率的方式——抛硬币,来做出选择。抛到人像一面的人,必须放弃当下的坚持。6 个月后,史蒂芬发现,那些放弃的人反而更加快乐了。
不成功也没关系
我们不得不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人在坚持所爱后,都能收获和饺子一样的成功。如果坚持换不来想要的结果,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那就是对“坚持”本身放平心态。它不必被赋予过于重大的意义。坚持不仅意味着从一而终的追求与持续不断的努力,也意味着面对相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比如,成为音乐家的方式不一定非从考取专业院校开始。
我很喜欢一部日剧,名为《四重奏》。剧中的四位主人公,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他们到了 30 多岁的年纪,仍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他们热爱音乐,一同组成了“甜甜圈洞”四重奏乐队,可热爱与坚持并没给他们带来成功,到了结尾,他们依然平庸,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站上舞台。
剧中讲到了一段蚂蚁与蟋蟀的故事。
“灼热的夏日,蚂蚁们为过冬积存食粮,蟋蟀却只顾歌唱。很快,凛冬降临,蟋蟀不得不面对要被饿死的绝境。”
剧中的主人公们,也正面临着“成为蚂蚁还是蟋蟀”的选择。这或许才是更多普通人的写照,有梦想,有坚持,但在努力尝试过后,还是只能成为迫于生计的“蚂蚁”。
《四重奏》最令人动容的剧情也正在于此,主人公们成为“蚂蚁”,他们欣然接受自己的平庸,但他们没有放弃身体里那只坚持热爱的“蟋蟀”。他们不能以音乐为生,但音乐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主人公们结尾的讨论一般:“梦想不一定会实现,也不是坚持到底就能实现的。但是为梦想拼搏一次并不是什么坏事,所有的挫折都是有收获的。休息日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去街头演奏也不错啊。”
偶尔会有几位路人停下来拍手跳舞,他们随着抑扬顿挫的音乐摆动身体,尽情享受着可以演奏的当下。
谁又能说,这样的人生不值得赞赏呢?
(梁衍军摘自《看天下》2025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