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摆烂后,如何恢复自律
作者: 戴建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一段名言:“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等到八十岁才被埋葬。”
我年轻的时候不理解这句话,通过几十年的观察才发现,罗曼·罗兰说得太对了。很多人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以后,就停止了系统学习,停止了深度思考。
我们大脑其实生得很“贱”,你越使用,它就越听话;你越闲置,它就越不听使唤。一旦停止对自我的超越,生命就失去了活力。
短期内,你可能和别人看不出什么差别,十年后你们就天差地别,二十年后差别更是触目惊心。超越自我和原地踏步,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明朝有位学者曾经说过:“人皆为可上可下之才。”即使有生而知之的天才,这个世界上天才也是绝对少数,我们普通人的才华都大体相近,每一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也有极大的可塑性——我们可以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也可以把自己作践成朽木。你是怎样想,你是怎样做,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那么,我们要如何提升自己呢?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我的经验和体会。
第一,设定一个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我认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至少应该有一个短期的奋斗目标,这样你才会有努力的方向。
没有远期和近期的人生规划,你的精神可能陷入困惑迷茫,整个人可能松懈疲沓,甚至可能浑浑噩噩地混一生。
司马光《答陈充秘校书》的一则名言,一直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夫射者必志于的,志于的而不中者有矣,未有不志于的而中者也。”
这段话既形象又深刻,射箭的人志在射中靶子,可能有竖了靶子而没中靶的,绝对没有未竖靶子却中了靶的。
要射箭肯定要竖个靶子,要奋斗肯定要树立目标。
当然,目标要切近实际,我们不仅要认识社会,认识他人,更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自己擅长干什么,社会需要你干什么。
第二,保持高度的自律。
仅仅有目标还不够,如果无法做到自律,什么都干不成。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延宕”,又称为“拖延”,指的是一种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行为倾向。实际上,延宕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不仅阻碍我们完成任务,还会加重焦虑从而恶性循环。
如果做不到自律,朱熹对弟子的一则教诲或许能给你启发:“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功夫要攒,期限要宽。严立功程,宽着意思。久之,自当有味,不可求欲速之功。”
每一天的学习计划不可定得太高,而每一天下的功夫又要很大,这样时间一长你就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第三,对自己的能力有高度的自信。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一被拒绝就自卑,一经跌倒就消沉,一遇挫折就放弃。正因如此,有大志者多如牛毛,成大事者少如麟角。
你都不相信自己,别人对你还会有什么指望呢?
这方面李白是我们人生的楷模。他一直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天下没有他李白搞不定的事情。
李白年轻时称:“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中年时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老来仍然相信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李白一生漂泊,报国无路,出仕无门,但他始终自信,所以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
第四,要有强烈的激情和兴趣。
王小波有一篇散文叫《思维的乐趣》,讲的是思维的本质应该在于能给人带来快乐。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获得快感,那你也很难坚持下去。
古代有很多“字癫”“画魔”“诗痴”“棋怪”,这里所谓“癫”“魔”“痴”“怪”,其实是指他们对某一专业着迷。有强烈的兴趣你才可能学好,有强烈的兴趣你才可能成才。
你要想对它们有强烈的兴趣,就必须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你要想有一种游戏的生活态度,就不能把学习对象看得太重要、太神圣。
人生和学习就像打游戏一样,全部的意义和快乐,就在于游戏的过程,而不在于游戏的结果。这样,你才觉得人生“有味”,你才觉得学习“好玩”。
第五,每天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
古人有“人过三十不学艺”的胡话,曹丕三十多岁就慨叹“已成老翁,但未白头尔”,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暗示。
肯定很多朋友有这样的可笑经验,明明自己的身体十分健康,在书上或网上看到某种病症,马上就怀疑自己也患有这种疾病,而且越想越像真的患上了。
怀疑自己身体得病,幸好还能到医院进行确诊排除,要是怀疑自己“老了”,认定自己的记忆力衰退,那一定就会从疑病坐实成真病,因为是否“老了”关键在于心态,你觉得自己“老了”,你就可能真的“老了”。
只要你觉得自己年轻,那你真的就十分年轻。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不是他的生理年龄,而是他的精神状态。
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以及中老年朋友们一定要保持终身学习,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李萌萌摘自微信公众号“戴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