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幼儿园“种植—展陈”双轨模式下的乡土教育创新实践
作者: 刘成文 聂佳敏当初春的晨光洒在费县薛庄镇中心幼儿园里,中一班幼儿王熙泽开心地攥着一把莴苣种子冲进教室,像捧着珍宝般向同伴展示:“这是我奶奶给的种子,能长出像小树一样的菜!”围观的幼儿睁大眼睛,却没人能准确说出这些小种子的名字。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度思考,当城镇化进程加速,身处于农村地区的幼儿对脚下土地的认知竟也如此匮乏?正是这个契机,催生了幼儿园“种植园”计划,更在一年后孕育出连接乡土根脉的农展馆,编织出一段关于成长、传承与觉醒的教育诗篇。
一、乡土资源的教育觉醒:从植物角到种植园
薛庄镇中心幼儿园地处于沂蒙革命老区,周边环山傍水,环境优美,红色革命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以及各种乡土资源。在拥有如此得天独厚条件的前提下,园内幼儿竟然对自己家乡的资源知之甚少。基于发现的问题,2018年春季,幼儿园对全园532名幼儿进行了简单的农耕知识测试,结果表明:仅28%的幼儿能准确识别3种以上本地常见的农作物种子,62%的幼儿认为“花生是长在树上的”。面对这份数据,园长当即决定:“我们必须重视这种情况,要把祖祖辈辈的知识传承下去!”
(一)兴趣初起:在角落中培育新生力量
幼儿园最初在班级内设立植物角,让幼儿初步接触植物生长。幼儿在家自带或与同伴合作种植自己的小盆栽,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变化,比较不同植物更适合水培还是土培。并不断拓展种植区域,利用废旧轮胎、废旧雨靴、奶粉罐等在走廊种植各种花草,美化环境,扩宽幼儿的知识面。
(二)生长力量:在泥土中培育完整人格
随着活动深入,简单的班级种植角已经满足不了幼儿的自然探索,于是幼儿园将闲置的东边边角地区开辟出一块空地,划分出12块责任田。每班认领一块区域,并通过班级研讨确定出每班种植的蔬果,将其命名为“种植园”。在种植园中,幼儿园还根据沂蒙山区物候特征和各班种植的作物,规划了“四季作物区”与“传统农耕区”。
(三)教育显现:在劳动中促进全面发展
种植园的魔力很快显现,春季,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播种花生、地瓜等本土作物,观察种子萌发的生命奇迹;夏季,他们穿梭在玉米、黄瓜田间记录生长数据,绘制植物图谱;秋季收获时节,金黄的谷穗与火红的辣椒成为最生动的自然教材。这种全周期种植体验不仅让幼儿掌握了乡土植物的生态特征,更通过翻土、播种、灌溉等劳动实践,使幼儿体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农耕文化内涵。
种植园也逐渐成为没有围墙的教室。大三班开展的“蔬菜保卫战”令人印象深刻:面对突发的虫害危机,幼儿分成观察组、防治组、记录组,有的用放大镜寻找害虫踪迹,有的用小夹子抓虫子,有的用画笔记录植株变化。当最终收获68斤黄瓜、茄子时,幼儿自发组织了“大集爱心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用于购买保温杯等物品送给了孤寡老人。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科学探究方法,更理解了生命成长的艰辛与珍贵,还学会了尊老、敬老、孝老。
二、种植园与农展馆的双向赋能:幼儿园里的乡土课堂
随着幼儿的种植活动不断进行,为了进一步收纳规整教育资源,薛庄镇中心幼儿园于2021年开办了农展馆。农展馆内陈列着各种传统农具、地方特色农产品以及各种粮食作品。
幼儿在种植园收获的各种蔬果种子,在农展馆分门别类放好等待下一次的播种;他们在田间观察到的各种虫子,在农展馆的昆虫标本墙上也能找到对应标本。而在农展馆一角的“种子创意工坊”里,自然材料也完成了从土地到展厅的华丽蜕变。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种子的形态特征,并用收获的各种种子带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了创意粮食画的亲子手工活动。
三、课程融合与社区协同:激活幼儿园乡村振兴教育动能
幼儿园以“四季农事”为主线设计主题课程。春季开展“种子探秘”活动,结合农展馆的种子标本,讲解植物种植的奥秘;夏季组织“捉虫小分队”,组织幼儿在种植园观察益虫与害虫,延伸至农展馆的昆虫防治展区;秋季举办“丰收节”,将种植园的南瓜、玉米等作物与农展馆的传统农具结合,开展农耕文化体验;冬季则以“温室探秘”为主题,探索种植园大棚的奥秘。
此外,带领幼儿作为山东省语言文字发展试点园,薛庄镇中心幼儿园还将种植园与农展馆打造为语言实践基地。幼儿化身“小小讲解员”,用童言童语向家长和社区居民介绍作物生长故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幼儿园还与本土乡镇产业合作,建立“园外实践基地”,这种双向互动既丰富了幼儿园课程资源,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教育活力。
四、创新成效:培育完整儿童与生态意识
通过种植园与农展馆的深度联动,薛庄镇中心幼儿园实现了“自然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突破。经再次调查数据显示,幼儿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认知准确率提升,劳动参与意愿增强,家长满意度达98.4%。更重要的是,幼儿在实践中形成了尊重自然、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薛庄镇中心幼儿园的实践揭示:当教育回归土地,收获的不仅是农作物,更是完整儿童的培养。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这所乡村幼儿园用行动诠释了最好的教育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的土地里。当幼儿用沾满泥土的小手播种希望,他们收获的将是对家乡的深情、对劳动的敬畏、对文化的自信——这恰是新时代乡土教育最珍贵的馈赠。如今,薛庄镇的幼儿不仅能准确叫出每粒种子的名字,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等待着未来的某个春天,绽放出属于这片土地的灿烂花朵。
(作者单位:费县薛庄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