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的三位一体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李清华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并行的教育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小学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与德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更能构建“知识习得—情感认同—行为内化”的育人闭环。本文以“典籍研读、非遗体验、礼仪践行”三位一体框架为核心,探索小学语文与德育融合的创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与生成性发展。
一、三位一体实践路径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基因论:中华典籍承载民族精神密码
根据文化基因论的观点,中华典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们承载着民族精神的密码,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为学生构建起一个文化认知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并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具体的、具象化的场景,传递孝道的内涵,实现道德观念的无痕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内化这些文化价值。
(二)具身认知论:非遗技艺激活文化体验
具身认知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通过身体的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化。在教育中,包粽子、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实践,通过手脑协同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具身化体验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知行合一论:礼仪规范促进价值内化
知行合一论强调知识与行为的统一,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的内化。通过“入班行礼—课间问好—放学告别”的礼仪训练,学生培养了尊师重道、友善待人的品格。这种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尊重和礼貌,而且帮助他们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文化价值。
二、三位一体课程创新策略
(一)典籍研读
构建“文本解码—情感共鸣—价值提炼”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深入解读经典文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精华。
课程设计。以部编版教材为纲,开发《古诗文中的家国情怀》《成语里的道德智慧》等主题单元。如在教授《悯农》一课时,就是通过“田间劳作VR体验—粮食浪费数据对比—节约粮食倡议书写作”的跨学科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劳动的艰辛,还直观感受到粮食浪费的严重性,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生态意识与德育的多维融合。
教学方法。采用“吟诵+戏剧+思维导图”组合策略。如在教授《论语》时,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吾日三省吾身”的场景,结合思维导图梳理修身要义,不仅加深了对经典文本的理解,还通过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强化了自省能力的培养。
(二)非遗体验
打造“技艺传习—文化探究—创意表达”项目课程,通过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意性的表达,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课程开发。构建“二十四节气非遗工坊”系列课程。在立春时节,开展“春牛图绘制—农耕谚语收集—春播计划制定”项目,让学生在美术创作、农事观察中理解“顺应天时”的生态智慧,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评价机制。建立“非遗传承人+语文教师+德育导师”三方评价体系,从技艺掌握度、文化理解力、创新应用性三个维度实施动态评价,确保学生在学习非遗文化的同时,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传承。
(三)礼仪践行
设计“情境模拟—行为强化—社区辐射”实践体系,通过模拟各种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将这些规范辐射到社区中,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日常渗透。将《朱子家训》中的行为规范转化为“课前静心三分钟”“家庭劳动打卡”等微习惯,通过“校园礼仪之星”评选强化正向激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社会实践。开展“重阳敬老社区行”“清明祭英烈”等主题活动,学生在撰写慰问信、主持祭祀仪式中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三位一体模式的价值生成机制
(一)文化认同的阶梯式深化
从低年级的“器物认知”(如认识文房四宝)到高年级的“精神领悟”(如理解“和而不同”),形成螺旋上升的文化理解路径。调查显示,实验校学生“中华文化自豪感”指标提升27.3%。
(二)品德养成的生态化建构
通过“教室—家庭—社区”多元场域联动,构建“校园礼仪规范+家庭孝亲实践+社会志愿服务”的立体德育网络。某试点班级“主动助人行为”发生率从42%提升至78%。
(三)课程改革的范式创新
打破学科壁垒的“大语文·大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出“古诗文吟唱微课”“非遗数字博物馆”等特色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板。
三位一体实践路径通过典籍、技艺、礼仪的有机统整,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品德培育的共生共长。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赋能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模式,如开发“AI古诗文导师”“元宇宙非遗展馆”等,让五千年的文化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更是培养文化自信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济宁市明珠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