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赋能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策略与素养提升
作者: 刘振威摘要:在“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从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深刻转型。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一种强调真实情境、问题驱动、学生主体和深度探究的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本文基于对项目式学习理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讨,重点探讨了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关键策略,包括设计驱动性问题、提供有效支架、构建协作文化和实施多元评价等,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协同提升。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大概念;学科实践
一、 项目式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契合
项目式学习深层逻辑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学科特性高度契合。
首先,项目式学习凸显了知识学习的实践属性与建构性。PBL蕴含着学科知识学习方式的范式转换,这与语文学科的本质不谋而合。语文学习并非孤立的知识点记忆,而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理解、运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如“家乡文化”调研、“演绎经典”戏剧改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调动已有知识储备,主动探究新知,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建构性掌握,而非停留在浅层应用。
其次,项目式学习强调围绕“大概念”整合学习内容,促进深度学习。传统教学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而PBL常围绕一个核心的“大概念”或驱动性问题展开(如小说阅读中的核心主题、议论文写作的核心论证逻辑)。这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要求一致。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成对学科核心内容的深度理解。
再者,项目式学习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思维能力的训练。PBL中的任务通常是复杂的、开放性的,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探究,还是议论文写作的项目化训练,学生都需要经历信息的筛选整合、观点的论证辨析、方案的设计实施、成果的创作展示等过程。
二、高中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并非自然发生,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有效的策略引导。
一是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与真实任务。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应具有开放性、挑战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或未来发展相关联,并能自然引出核心知识的学习需求。例如,在《乡土中国》阅读中,可以设计“《乡土中国》揭示的社会特征在当代社会有何回响与变迁?”。任务设计应围绕驱动性问题展开,分解为具有逻辑关联的阶段性任务,并指向明确、公开的项目成果如调研报告等。
二是提供适切的教师支架。教师的“支架性指导”旨在帮助学生完成超越其独立完成水平的任务,在语文PBL中,支架可以多样化,如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模板或范例、研究工具、技术支持如多媒体制作指导,以及及时的反馈和引导性提问,根据学生进展动态调整。
三是强化核心知识的融入与深化。 避免PBL流于形式、“浅尝辄止”的关键在于确保核心学科知识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需在项目设计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嵌入核心知识如文学术语、语法规则、修辞手法、文化常识、论证逻辑等,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寻、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并通过反思、讨论、修改等环节,深化对知识的建构性理解。
四是构建支持性的课堂文化与协作机制。 PBL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相应的课堂文化土壤。教师需要营造开放、包容、安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试错、乐于分享。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同理心和真实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实施贯穿全程的多元评价。PBL的评价应是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评价方式应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理解、思维能力、实践技能、协作沟通、成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评价工具可以包括学习档案袋、观察记录、答辩展示、作品评析等。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反思改进,实现评价的育人功能。
三、 结语
项目式学习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其贴近生活、强调实践、促进深度学习和综合能力发展的特性,成为落实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一线教师应深入理解PBL的内涵与价值,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勇于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设计与实施策略,处理好学科知识学习与项目活动开展的关系,避免“浅项目式学习”的误区,项目式学习定能有效赋能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语言功底、深度思维能力、良好审美情趣和深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夏雪梅.从设计教学法到项目化学习:百年变迁重蹈覆辙还是涅槃重生?[J].中国教育学刊,2019 (04):57-62.
[2]郭华.项目学习的教育学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18(01):25-31.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17.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3-160.
[5]施良方. 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