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建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

作者: 王万玉

摘要:长期错误的家庭教育模式,加之急功近利的学校德育模式,造成目前的中学生德育状况急需改变。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越来越束手无策。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在物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而精神上的贫乏造成学生产生自制力差,缺乏上进心,爱攀比,心理承受能力差,迷恋手机、网吧等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德育建设的主阵地之一的家庭教育难逃其责。新时期,国家提倡培育和践行公民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加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

关键词:学生     家长     家庭教育    德育建设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人一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位老师是父母。他们都是首先通过家庭和父母来认识世界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奠基作用。特别是在新时期,国家提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德育建设的主阵地之一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 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够。

1.家长将自身的成长经历强加给下一代。现在学生的家长大多都是在艰苦的岁月里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受教育的年代里,他们的父母可能只能为他们提供基本的饱暖,谈不上什么个性教育。正因而此,他们会认为不加干涉的自然成长才是最好的,以致在教育他们的子女时处于一种“放养”状态,对他们的习惯、成绩、能力一概不闻不问,要钱给钱,任其重复父母的陈年老路;还有家长从小深受严父的棍棒教育,正是严父的棍棒才避免他自己走上歪路,所以在对待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时,严字当头、轻则训斥、重者拳棒相加。早两年,有一个学生家长在学生犯错后,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打了他一顿,逼着他在一栋十二层的建筑上纵身一跃。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停留在他们那个旧时代。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学生的思想走在家长前面,年轻的一代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太多太复杂,面对的诱惑和危险无处不在,如不加以督促和指导,极容易染上恶习,甚至走上歪路。在全民讲究和谐的今天,家暴更是激发不和谐因素的饿诱因。

2.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家长将学生的教育等效的理解为在校读书,考取大学,找好工作。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实际能力、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处于一种忽视状态。一味的追求学业成绩,往往难以发现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的进步,孩子的成长得不到认可,便在思想上不能与父母达成共识,进一步造成学生不愿与家长沟通,甚至是故意与家长作对。而家长只是简单的把这一现象理解为孩子的叛逆,并进一步指责。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这种教育适得其反,不仅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3.不能正确对待学校教育。家长将孩子送入学校后,会认为:我向学校交了学费,孩子教育是学校应尽的义务,孩子出现问题为教育好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不但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反而是监督学校的教育,专挑学校的弊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相辅相成,形成合力,才能使学生社会化进展顺利。错误的家庭教育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减弱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二、 学生与家长之间没有很好的亲子关系。

1.缺乏沟通。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由于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多,所以有事情都会跟父母讲,这时候的沟通很顺畅,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开始接触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他们学会思考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加上有时候父母的想法跟孩子不能保持一致,所以孩子渐渐地就不愿意或者懒得把自己的心里想法跟父母说,这个时候,沟通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接下来的教育都是无用功,表现为:(1)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一厢情愿的唠叨;(2)父母主观意识强烈,不咨询孩子,自己独断;(3)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代沟,用成人思维去考虑孩子,孩子不能接受。

2.缺乏情感交流。当前,父母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生计和学生的物质生活,然而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在生活中没有安全感,满腹的心事得不到信任的倾述,对比其他学生,更容易造成对生活缺乏热情,冷言冷语、自私自利、自卑或自闭等心理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身心成长。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方式、内心情感等方面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与此类似的还有整日忙于自己生意的父母,还有整日忙于自己消遣的家长。缺乏父母的监护或现有的监护不力造成这部分孩子学习中没有明确目标,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放弃,甚至会出现品行失调等成长风险。

3.教育方式粗暴。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些家长的大脑中已根深蒂固,他们缺乏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他们曾经经历和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子女,习惯于简单的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绝对权威,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头脑中,而且还振振有辞地说:“管你,打你是为了你好”。长期受这种粗暴方式教育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格上的问题。例如喜欢说谎、内向、懦弱、孤独、固执、有暴力倾向等等。

三、 父母缺少示范作用。

当孩子还没有与外界有更多接触以前,父母在他们的心中就是一个权威,父母的一切言行在他们看来都应该是正确的。所以孩子会把父母的言行当成是自己行为的一个范本,因为父母既然如此,那自己这样做肯定不会错。在他们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前,是否符合家长的做法是他们内心评价是非的唯一尺度,即便是错误,也会盲目模仿,而且这些行为一旦重复下去就会形成习惯。例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父亲载孩子上学的路上驾车违章,做生意偷税漏税、行贿受贿、投机取巧、不务正业、吃喝玩乐、追求享受等等诸如此类。家长这类日常行为举止,未考虑到对学生教育影响的话,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德育建设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和谐的中学生德育建设中的一支主力军。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问题亟待解决!教育主管部门概要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并多途径地向家长渗透相关教育知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成长绝不仅是学业的成长,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发展。学校是集体化的教育,尽管也强调了学生的个体特点,但相比之下,父母的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