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练、赛、评”的小学体育创新性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 方元

《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聚焦学校体育和课堂教学两层面,需积极开展“学、练、赛、 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新样态和新模式。为了更好地让“教会、勤练、常赛”课堂新模式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通过“学”来“教”、“练”来“赛”、“赛”来“评”有机循环来着重呈现[2]。笔者以2023年金华开发区中小学体育名优教师培训活动中的二年级示范课《原地抛接球的练习方法3:一抛一接》为例,从教材理解与处理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相应学情从而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与策略。

一、 单一为基,授法促学

“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从外部感官系统获取学习内容的过程,是习得新技术的学习和新知识的过程。

教学片段一:在水平一《原地抛接球的练习方法3:一抛一接》中,根据学生相应身心特点,在设计单一身体练习时,以“摘果子”为主线情景导入本节课练习主题。由于本节课是建立前一课时“动作方法”上,学生有一定的学练基础,基本能做到自抛自接,但是完成直臂抛接球过头顶,并让球落在点位上有难度。因此,笔者先让学生以“水果采摘”游戏为导火索,激发学生积极练习,体验练习各种不同形式抛“不同种类,不同重量水果”,引导学生“感受—反思—反馈—再实践”的过程,在学练中不断发现和探索思考“怎么把水果抛的又直又稳”,从而辅助更完善的理解和三维感;合作抛接球中思考怎么样把球抛得稳,哪种姿势最轻松? ——直臂推手;当球到达什么位置,接球最合适?——在体前一球左右距离接球并卸力缓冲;根据同伴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帮助的方法,促进练习者能做出直臂抛球的动作。

可见,学生通过自我主动的先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本体感受与感觉,从而促进学生内化的发生,促进“会学”习惯的培养,从中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情,从而促使更好的“教”。

二、组合导向,多元勤练

“学”和“练”在体育课堂中的是密切相关,承上启下的,动作、技能的习得离不开身体重复的练习,而“练”是对新习得技能进行不断重新的体验强化细节的过程。

教学片段二:在《原地抛接球的练习方法3:一抛一接》中的组合练习是:原地抛球+并步接球。在单一动作原地的一抛一接球时,练习双方在抛接球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准确性,能够做好抛接球一定的动作时,在抛接球的基础上要求斜抛,双方准备好后,通过一定角度的斜抛,接球者通过排球脚步中的并步快速移动至相应位置并能够接到球。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角度的抛球,不仅巩固练习了单一动作,同时通过组合练习发展球体在空中飞行轨迹的预判以及排球脚步动作,也为单一动作的完成储备素质能力。

在“原地抛球+交叉步接球”的练习后,教师通过引导如何可以确保球不被中间“阻击者”抢断作为思考点,让其进行探究新的组合方式,在课上出现了“原地抛球+慢跑接球”“原地抛球+双交叉步接球”等多样的练习方式。

三、赛为载体,提质促效

“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练习内容的巩固,另一方面为学生对所学技能以及组合练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队精神以及乐于表现搭建了平台。

教学片段三:在《原地抛接球的练习方法3:一抛一接》一课中,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层次有机组合分成若干组,并有组员讨论形成各自队名,创设“水果矿工大比拼”的比赛氛围,通过不同抛接球数量对应相应的分值的形式作为奖励等级,然后“比拼台”展示抛接球的组合动作,比一比哪组的抛接球最稳,脚步最丰富,其他的组员则在场边担任评委对比拼小组进行打分。

四、依托激励,评促学练

“评”是“学、练、赛”过程中的反馈向导,在学、练、赛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阶段,所出现的问题,所达成的目标都需要良好或巧妙的评价进行过渡、反馈与诊断。

教学片段四:在《原地抛接球的练习方法3:一抛一接》中,学生学习两人一组,6米间距一抛一接,两人拦截的练习中,要求不被中间同学抢断,提供积极学习及练习的环境;教师通过讲解动作的要领,巡回指导并纠错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集体性错误则需要立即叫停练习进行集体性纠错,同时让动作到位学生进行示范,在点评中应切中动作要点,如“仔细观察抛球动作,什么位置接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标准的动作,什么是做好标准动作需要具备的。为其提供学的反馈向导。

综上所述,“学、练、赛、评”一体化,既是体育课堂设计的过程,也是体育课对于学练的要求,是让学生能把动作技术方法内化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一种“能力”,让“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能够真正在课堂中实现,达到“以体育人”的真实目的[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