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数学概念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作者: 毛慧容

【摘 要】数学概念承载着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与探究中,将概念知识内化,深层次理解数学概念知识的实质内涵,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数学概念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它们不仅承载着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因此,掌握和理解数学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一步。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通过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条理清晰的数学思维,进而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更好促进学生思维,提升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本人结合实际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优化概念的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教授数学概念。如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概念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使数学概念更加直观、生动和易于理解。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概念时,我事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板(或通过剪纸得出一模一样的两个三角形),课堂中,组织学生结合问题开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征?各小组通过动手摆叠组员中不同的三角形,深刻理解到什么是“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小组成员相互补充概括出全等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特征;接着让学生结合字母与具体数据,分析与表达两全等三角形边与角的对应数量关系,体会由形到数的数学思想。接下来再让学生充分变换位置摆放两个全等三角形,体会全等三角形位置变换中的“变与不变”,感受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常见放置模型,如形成公共的角、公共的边、对顶角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全等三角形相对应的数量关系。这样的操作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提升学习兴趣,并为后续研究三角形的相关性质与判定打下坚实基础。

又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概念时,我们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丰富的相

二、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这些思维过程,让他们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概念时,我先引导学生通过摆拼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得出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找出所拼四边形中哪些属于小学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呢?你是如何知道的?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分享,轻易理解由两个全等三角形对应角关系,推证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接着让学生用几何语言表达出推理过程,这样不仅复习了全等三角形与平行线的相关知识,还顺势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提升了学生论证能力,也让学生从中深刻理解到平行四边形与全等三角形的重要联系,为后续研究平行四边的相关内容埋下很好的伏笔。

三、强化概念的联系对比

为了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应该注重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新学的数学概念与已学过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数学概念知识,还能加深他们对新学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不同方程的相关概念时,我们要注重类比学习,由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再到一元二次方程,我们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元”与“次”的重要意义,注意所学方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概念时,我通常采用如下操作,让学生简单举例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若学生举例: ,引导学生回顾“元”与“次”及整式的相关内容,接着变式提问: 这样的方程还叫一元一次方程吗?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不难概括出二元一次方程概念,接着抛出现实情境问题让学生开启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轻轻的“一跳”,又踏上了新的学习征程。

学习研究相关的方程后,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方程专题的思维导图,加深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以使学生深刻感悟这些方程概念及解法之间的异同,同时让学生形成系统条理的思维品质。

四、创设概念的应用情境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概念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数学概念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概念后,教师可布置学生用一次性筷子与图钉制作出相关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深刻理解图形的概念与某些特性。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平行四边性形的可变性,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环境或上网查找,这些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学生通过细心观察找到建筑吊塔、电线塔等都利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部分移动铁门与挂物架充分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进行伸与缩,从而达到美观与实用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数学知识进行想象设计,组织学生分享与评比设计成果,多维度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数学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将学生放在首位,注重“由学引思”,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与探究中,将所学数学概念知识内化,深层次理解数学概念知识的实质内涵,为学生有效利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提升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黄小勇《提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讨》[J] 广西教育,2019(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