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程教研共同体的校本化实践研究

作者: 张晓丹 李颖伟 蒙彤

本研究以宁津县棠湖小学为实践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聚焦地方课程教研共同体校本化构建与实施。通过剖析学校“清朴”文化课程体系现状,从目标体系转化、组织架构搭建、运行机制设计三方面构建教研共同体,围绕课程开发结构化、教学实施情境化、评价体系素养化展开实践探索。

一、地方课程教研共同体的理论依据

山东省教育厅于2025年4月发布了《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教研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积极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宁津县棠湖小学拥有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规划基础,积极响应《纲要》要求,构建地方课程教研共同体,探索校本化实践路径,对传承地方文化、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二、政策导向与学校课程基础的深度耦合

(一)《纲要》的核心框架与实施要点

《纲要》以“特色文化、自然风貌、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四大版块为课程骨架,强调通过跨学科项目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实施层面,倡导“做中学”“社会资源整合”“多元化评价”三大机制,要求学校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操作的课程形态。

(二)棠湖小学的文化依托与课程

宁津县作为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交汇地,拥有“崇德尚武”的地域精神、“边区慈母”马振华红色资源及地域文化名人吴浔源“六艺”遗产。棠湖小学以“清朴”文化为办学内核,已初步构建“一体两翼三协同”课程体系(以清朴文化为主体,修身课程与修心课程为两翼,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协同),开设陶艺、陶埙等校本课程。

三、地方课程教研共同体的校本化构建

(一)目标体系:从政策语言到校本表达

在家国情怀培育方面,学校构建了“古韵—非遗—红色”三维课程模块,开发《陶冶情操》校本教材,将吴浔源的清廉事迹与篆刻艺术巧妙融合。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校建立“认知—体验—创新”梯度课程,低年级安排小陶笛童谣传唱,中年级开展陶埙演奏教学,高年级则着重进行陶埙制作与吹奏的非遗传承创新设计。

在培养跨学科实践能力上,学校设计“陶埙中的科学”“陶艺中的文学”等项目,将鲁迅“整本书阅读”与篆刻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非遗篆刻与阅读的奇妙碰撞。

在社会协同育人领域,学校打造“学校—非遗工坊—社区”实践共同体,学生积极担任社区非遗讲解员,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推动地方课程的特色化发展。

(二)组织架构:多元主体的协同网络

核心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课程主任及学科骨干教师参与。学科融合团队涵盖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科学等多学科教师。语文教师通过讲述宁津历史故事、诗词创作融入地方文化;美术教师以宁津剪纸、陶艺元素开展创作教学;音乐教师传授埙乐演奏及宁津民歌演唱,实现跨学科课程开发与教学。

校外专家顾问组邀请地方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高校教育专家。地方文化学者依据《纲要》要求,指导挖掘宁津文化精髓;非遗传承人传授精湛技艺;高校教育专家为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专业指导。

家长及社区参与小组由家长志愿者、社区文化工作者组成。家长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社区文化工作者挖掘社区潜在课程资源,促进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育人。

(三)运行机制:常态化教研的精细管理

参照《纲要》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建立基于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型的实践路径。建立每周小组教研、每月全体研讨制度。搭建线上线下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制定涵盖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成果、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与《纲要》评价理念接轨,促进课程持续发展。

四、地方课程教研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开发实践:文化资源的结构化

深入挖掘宁津地方文化资源,将“棠湖埙制作技艺”开发成系统校本课程,包括埙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演奏技巧等内容。以吴浔源文化为线索,开发融合文学、书法、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内容分层设计。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水平设计分层课程内容,低年级以故事、游戏、简单体验活动为主,中年级注重知识拓展与技能培养,高年级强调文化理解与创新实践,开展地方文化主题研究性学习等。

(二)教学实施创新: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共同授课的双师教学模式,落实《纲要》中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的要求。

组织学生开展符合《纲要》实践要求的活动。如参观宁津县蟋蟀欢乐谷、木雕博物馆、非遗工坊、历史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文化底蕴;举办校园文化节、艺术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平台;开展地方文化主题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评价优化:素养导向的全程记录

宁津县棠湖小学在地方课程评价中设置了多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相应的核心指标、评价工具以及数据应用方向。在文化理解维度,核心指标是学生能讲述3个以上宁津非遗故事。实践创新维度以学生独立完成陶艺或埙乐创新作品为核心指标,利用作品档案袋、PBL项目报告进行评价。社会参与维度关注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服务的时长与效果,凭借志愿服务记录、社区评价表评估。对教师发展维度,核心指标为跨学科课程开发数量以及论文发表质量,通过教学设计评审、教研成果集进行评价。

棠湖小学通过构建地方课程教研共同体,将《纲要》与学校地方课程特色深度结合,取得显著成效。未来,需持续完善教研共同体,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宁津县棠湖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