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幼儿园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
作者: 杨博雅幼儿时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在与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等的交互活动中进行身心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家庭为幼儿提供情感的支持、生活的经验;幼儿园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活动;社会为幼儿开拓认知世界与实践的空间。对幼儿来说,三方协同育人有利于为其创建衔接化、连贯化的一致性成长环境,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当前幼儿园家园社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意识淡薄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他们参与家园社协同育人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的教师主动与家庭、社会沟通合作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意义;有些部门和社会相关机构还存在关注不够、参与不力的情况,部分人员也没有意识到家园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二)沟通机制不完善
家园社之间沟通渠道不够通畅,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全面。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多为家长会或者微信群的方式,不能很好地讨论幼儿教育方面的问题;幼儿园与社会机构之间的沟通缺少常态化的方式,导致社会机构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以及邀请幼儿园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很少。
(三)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资源都很丰富,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没有很好地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幼儿园自身也缺乏主动地将资源向家庭、向社会辐射出去的意识,造成了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被闲置或浪费。
(四)缺乏专业指导
家园社协同育人缺少专业的引导和培训,家长不会科学地开展幼教工作;社会机构人员不懂得幼儿教育特点、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很难将自身组织的活动做到最高效,在各种场合中进行幼儿园工作的介绍和宣传,很难达到最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幼儿园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策略
(一)强化协同育人意识
加强宣传引导。组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社区活动、“家长教育大讲堂”主题活动、幼儿园开放日等宣传活动,传播家园社协同育人理念与方法,引导家长和社会正确认识与重视家园社协同育人工作。
开展专业培训。对幼儿园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协同育人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协同育人能力和水平。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沟通技巧、教育方法、幼儿发展特点等方面,使各方明确自己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和责任。
建立多元化沟通渠道。除传统家委会、微信群等交流方式以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家园联系册及社区活动载体增进家园社联系。如开发家园共育APP,可让家长通过APP随时查看孩子在园情况,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幼儿园与社区建立联系人和联络员队伍,定期开展沟通对接工作,共同制定并组织协同育人活动。
明确各方职责。针对家园社协同育人制定相关制度文件,确定各自的责任分工,如家长为幼儿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在家中参与和支持幼儿园的相关教育工作,幼儿园做好入园前各项工作的统筹安排,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协调整合各方面资源,社会机构应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场所、设备或实物等。
(三)优化教育资源整合
挖掘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教师提倡家长利用自己的职业资源及特长为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奉献,如让医生家长到园给幼儿作关于健康的讲演,工程师家长教幼儿科学小制作等;还可与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密切合作,借助社会上的各种有利因素及有利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幼儿园可以把场地、器材、图书、电视等资源开放给家庭和社会使用;另一方面,幼儿园也可接纳和吸引家庭和社会投入,把幼儿教育资源投放出去。幼儿园可以和社区建立亲子阅读角,组织亲子阅读活动。
(四)加强专业指导与支持
组建专业指导团队。由教育专家、幼儿园骨干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协同育人专业指导团队,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团队可以通过线上咨询、线下指导等方式,帮助各方解决协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开展实践研究。鼓励幼儿园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和方法。通过实践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模式,提高协同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幼儿园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虽然当前家园社协同育人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强化协同育人意识、完善沟通协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加强专业指导与支持等实践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家庭、幼儿园、社会协同共育的良好局面,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本文系东营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构建幼儿园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批准号:DYSK(2025)第667号]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东营市晨晖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