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立场的初中科学校本化作业设计原则
作者: 周建秋摘要:校本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载体,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应优化校本化作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力求通过作业的精心设计,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轻负高质的目的。
关键词:双减背景,校本化作业,作业设计,轻负高质,核心素养
校本作业是教学过程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载体,也是反馈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评价媒介。当前学生的校本化作业存在问题有:作业布置随意,缺乏目标性;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作业统一性强,缺乏分层性;作业重复机械,缺乏灵活性。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落实学生课后校本作业,如何在“双减”背景下设计“轻负高质”的学生课后校本作业,这是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应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力求通过作业的精心设计,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理解科学原理,体会学习的快乐,实现轻负高质的目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目标性原则
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取
向的,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方向与灵魂。教师要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与学生认知特点来确定作业设计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围绕教学目标,选好角度,让校本作业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针对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主人,教师就得先去了解自己的主人。要了解学生已知的和未知的,也要了解学生的共性和差异,还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等等。基于学情设计作业,作业才有了针对性。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学情,一厢情愿地设计脱离学生实际的作业,就会失去了作业的价值。
三、有效性原则
厘清作业设计的目标以后,教师还要理顺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一方面,要继续钻研教材,理清与抓住科学核心知识;校本作业的内容要针对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作业的落脚点应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调查取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明白学生的真正需求。只有厘清了学生的心理逻辑,并将它们沟通融合,才能设计出有效而受欢迎的作业。
四、实践性原则
校本作业不仅仅局限于书面作业,还需要设计实践活动类作业,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动手、动脑、学以致用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让科学知识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应用。“实践出真知”就是实施实践活动类作业的最好诠释。